转自:劳动午报
时进腊月,再过几天就到腊八节了,这是我国民俗文化浓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稗类钞》云:“十二月初八日,为一大节,俗所谓腊八是也”。说到腊八,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民俗莫过于熬制腊八粥和腌制腊八蒜了。今天就说说老北京腊八节的民俗文化。
腊八节始于何时
据《中国民俗文化大观》载: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最初为古代的腊日,是上古时期重要的年终祭祀日,起初并没有固定时间,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西汉戴圣所编《礼记·郊特牲》云: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东汉应劭辑录的民俗著作《风俗通义》则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以祈求丰收和吉祥。
另传,十二月初八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等。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各寺院还要举行法会,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此后例为节日,由此又逐渐成为民间的节日,并有相关的民俗活动。
隋唐时期北京一带为北地边塞,也是北方军事重镇,唐代设有范阳节度使。辽代为陪都,称“南京”,因在燕山之南,又有“燕京”之称。元明清成为国都,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俗文化与民间节日极为繁盛,腊八节也成为京城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孙国敕《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明《永乐大典》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雍正年间,皇帝将东城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民国时,京城腊月初八日各种民俗活动更是丰富,故《清稗类钞》云:“十二月初八日,为一大节,俗所谓腊八是也。”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民俗莫过于熬制腊八粥和腌制腊八蒜了。
腊八粥很有讲究
说到腊八节,自然要说到腊八粥,它是腊月初八当日必食之物,有“吉祥八宝粥”之称。
顾名思义,腊八粥是腊八日熬制的粥,但这种粥真正的名字为“七宝五味粥”。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著《夜航船》云:“十二月八日浴佛,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清代震钧《天咫偶闻》称:“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据说“七宝”指的是胡桃、松子、乳蕈、柿、粟、栗、豆。也有的说“七宝”不是指熬粥的杂粮,指的是释尊成佛之时,天降“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七种佛宝。清代文人李福有诗曰:“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腊八粥逐渐演化为八种谷物及配料熬制的粥。明《宛署杂记》云:“十二月造腊八粥:宛(平)俗以十二月初八为腊八,杂五谷米并诸果,煮为粥,相馈遗。”“先期数日将红枣槌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清《天咫偶闻》则称:“都门风土,例于腊八日,人家杂煮豆米为粥。其果实如榛、栗、菱、芡之类,矜奇斗胜,有多至数十种。”《燕京岁时记》载:熬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雍和宫志》则称:熬腊八粥中使用上等的奶油、小米、江米和五谷杂粮,以及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民间传说,腊八节喝了腊八粥,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因以八种谷物及配料熬制而成,所以也被雅称为“吉祥八宝粥”。
早年间,从帝王到平民百姓,腊八节都要喝腊八粥,并有不少的讲究。
腊八节这一天,京城里大的庙宇中多熬制“腊八粥”,并对外施舍。而许多百姓家中也熬制腊八粥,为家人食用,以图吉祥。
北京城里腊八节熬腊八粥最有名的当属雍和宫,腊八之日共熬六锅腊八粥。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由皇帝及皇室成员享用,第三锅给王公贵族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大臣,第五锅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施舍给上庙的信徒们。
有的寺庙还派出僧侣沿街送粥于人。清代《北平岁时志》载:除了信众到庙中喝粥,“京中各庙,如柏林寺、嵩祝寺、龙泉寺、白云观等,每届此时,亦煮粥分送诸施主,于粥碗正中置一极大枣栗,上插小黄纸旗,书明某某庙名。”“初八日清晨,若行于内城街巷,则见二人抬食合者,肩担者、手提者,沿街皆是送粥之人”。
老北京喝腊八粥的习俗讲究趁早,所以熬粥的准备都提前做好,一般在腊八的头两日已备好原料。《北京岁时记》载:“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是日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门灶陇亩,合家聚食,馈送亲邻。”
老北京还有亲戚邻居互相馈送腊八粥的习俗,但无论供佛,还是送给亲友,都必须在午时之前,忌讳下午送腊八粥于乡邻。人们认为喝腊八粥越早,佛祖会保佑自家来年五谷收成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腊八粥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它寓意着丰收、团圆和吉祥如意。
泡腊八蒜颇有寓意
老北京在腊八节这一天还有一项民俗,就是剥蒜,泡腊八蒜,也称泡腊八醋。清代《京都风俗志》载:“是日以蒜瓣投入醋中,密封之,俟除夕启食,其蒜青翠可爱,醋味甚美,谓之腊八醋。”民国《北京岁时记》中记也有“腊八蒜,亦名腊八醋。腊日多以小坛甑醋,剥蒜浸其中封固。正月初间取食之,蒜皆绿,味稍酸颇佳。醋则味辣矣”的记载。
泡腊八蒜需先准备好小罐子或瓶子,并刷干净晾干,然后将剥皮的蒜瓣洗净晾干,放到瓶中,再倒进米醋,醋以淹过蒜瓣为准,然后将瓶口密封放置。泡好的腊八蒜多日后呈翠绿色,蒜与醋的味道极佳。
老北京人因何选在腊月初八这天泡腊八蒜呢?这主要是旧时北京人多住在平房里,冬天室内温度较低,泡好了腊八蒜大约要十五天左右,这样时候正好进入正月。老北京人讲究“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而吃饺子、面条、馅合子时,腊八蒜、腊八醋为最好的佐餐。蒜瓣经过醋的浸泡会逐渐变得翠绿如玉,口感酸甜适中,也可作为餐前小菜,或拌凉菜之用。
其实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背后,还蕴含着人们对健康、防疫和美好生活的祈愿。在古代,蒜就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疫的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便有蒜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瘴气”的记述。在寒冷的冬季腌制蒜,既能延长蒜的保存期,又能使其在春节期间为家人带来健康与祝福。
此外,泡腊八蒜还有一种说法,因“蒜”与“算”谐音,民间有“腊八蒜,腊八算”的说法。旧时,商号在腊八这天要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故老北京民谚有“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因为“蒜”与“算”同音,人们便借此将“腊八算账”的习俗,以腌制“腊八蒜”来代替,以此寓意年年有余,这也体现了人们过年时对于清算过去、展望未来的传统习俗。
腊八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而喝腊八粥、泡腊八蒜为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不仅是传统饮食文化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对于健康、团圆、吉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