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在政府引导和投资驱动下,2024年和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赛迪研究院日前发布预测数字显示,人形机器人技术在产业应用方面前景被普遍看好。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服务业等领域,正不断拓宽应用场景,步入百姓生活。
适用于吃穿住行场景
在AI系统操控下,对食材自主识别、自主烹饪、自主称量,随后进行自动接料、自动下料、自动烹炸、自动成品装篮,在经过一套行云流水般的操作后,机器人烹制的薯条、鸡块等食品便端上餐桌……日前,北京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副主任单位享刻智能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享刻智能”)展示其LAVA机器人大厨的烹饪技艺场景。
据悉,享刻智能拥有北京市首张具身智能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其所研发的融合身体和运动智能的餐饮机器人,是北京市第一台技术赋能餐饮场景,实现全流程自主化的“持证上岗”具身智能机器人。LAVA是享刻智能的第三代具身智能餐饮机器人产品,主要用于油炸作业,可实现自动出料、称量、识别、制作、记录等全过程无人化作业。
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心副主任单位,其研发的灵宝CASBOT机器人也进行展示。这是一款多场景落地的通用类脑智能机器人,不仅能够进行拟人化的双足站立与行走,还具备整理衣物、组装台灯、更换灯泡乃至精确打螺丝等多样化功能。
“上述场景,诠释了从实际应用场景需求反向驱动技术革新的路径。”中心总经理蒙洋表示,中心以场景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持续深化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作为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大带小”共享共建,着力构建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促进人才、资金、成果等创新资源集聚,实现更高程度、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资源联动、优势互补,提升人形机器人行业创新能力与发展基础。
探索拓展新型应用场景
即将到来的2025年,被业内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让机器人“站起来,跑起来,工作起来”成为行业发展主旋律,产业扩张面临新机遇。中心关注人形机器人行业相关企业的发展,邀请部分企业家畅谈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应对策略以及未来趋势,并在其官网发布。
“当前人形机器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能跑会跳的、心灵手巧的和有情感的。”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复旦大学教授甘中学表示,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不论在工业、服务业还是特种行业,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们在能跑会跳上已经做得不错,但在手的灵巧度上和人还是有较大差距,因此,应更加重视灵巧手的发展,来满足复杂动作和精细操作的需要。”
“手、小臂和眼睛是未来人形机器人能够行动的关键技术所在。”小米集团技术委副主席、手机部副总裁、机器人公司总经理许多表示,要先解决精度和速度的问题,加上各种力控,就相对容易。人形机器人要进入规模化应用,需要平衡精度、速度与负载三个方面,其中精度确保任务成功率,速度影响工作效率,负载则决定承载能力。
“未来,移动机器人需要具备手、脚、眼和脑的功能。”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公司”)首席技术官张雷表示,以往提到的复合机器人通常配备有手臂、轮系,已具备手和脚的功能,但需要进一步发展,让机器人具备手、脚、眼、脑全方位能力。
他表示,当前,正处于智能机器人时代。未来,这些具有手、脚、眼、脑功能的机器人能够在广阔范围内自由导航和活动,能够理解周围的环境,执行精密灵活的操作,并且能够通过自然语言或肢体语言与人类进行良好的互动,与人类共同完成任务,就会成为人们期待的未来智能机器人。新松公司将针对各种不同的场景量身定制、提供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案,让智能机器人走向应用。
“在整个关节驱动能力方面,高能量电机、高精度减速器和高爆发驱动器都需进一步提升性能。为实现类人尺寸下的灵活运动,这些核心零部件需要进一步攻关。”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特聘教授熊蓉表示,在多模态融合下的具身技能作业方面,目前的传感器数量在人形机器人上已经足够多,但并没有真正将它们融会贯通,需要解决如何利用这些传感器数据进行快速学习和发育。
开发与人细腻交互机器人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指出,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产物,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集大成者,对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的带动性极强,既能在特殊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又能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满足人们家政服务、养老助残的需要。未来,要聚焦突破核心技术,坚持应用牵引,营造产业生态,深化国际合作。
企业家们正在思考探索如何拓展新型应用场景,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挑战和应对策略。
“我们致力于开发能够细腻地与人进行交互的机器人产品。”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李博阳表示,现阶段推出的一系列机器人就是将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进行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简单技术的大模型,应更加强调情感AI以及具有角色的NPC大模型,使得机器人在与人交互时更像一个真实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大量工作,包括面部表情和情绪的识别与表达,以及实现多模态感知,这些多模态感知更接近于人的五感,甚至结合了周边采集设备的第六感进行多模态分析。
月泉仿生公司联合创始人、吉林大学唐敖庆讲座教授任雷表示,产学研融合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大势,因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高度复杂、集成的系统,是一个综合的、多学科交叉的攻关项目,很多基本科学问题还没有解决。
他表示,高校及科研院所应负责基础科学研究,创新结构设计和新型感知材料研究,企业则需深入了解应用场景的实际需求,明确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是未来产学研融合方向。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