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弦歌不辍,文明生生不息。博物馆是收藏、陈列、展示文化的重要场域,今人和古人在这里进行着跨越时空、跨越文明的精神交流。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湖北省博物馆深入挖掘、生动展现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观众与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之间产生真实的连接,收获心灵的感动。
编钟雅乐 穿越千古回响
湖北省博物馆南馆一层的编钟演奏厅内,帷幕缓缓拉开,舞台中央矗立着一套复制的曾侯乙编钟,伴着鼓点节奏,演奏者敲响编钟,乐音时而清脆,时而雄浑。编磬、箫、笙、埙等乐器渐次响起,随后八音合鸣。这是古乐合奏《楚调》。古代楚国宫廷的宴乐景象再现,编钟乐团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
1984年,全套曾侯乙编钟复制成功。1987年,湖北省博物馆正式成立编钟演奏组(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前身),并开始对外演出。1987年,湖北省博物馆又设立专门的编钟演视厅。从此,编钟乐团的表演成为湖北省博物馆展览的延伸,延续至今。
“我们以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复制品为主体进行演奏,让观众来到博物馆看到曾侯乙编钟后,还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负责人罗乐介绍,编钟乐团一年至少举行上千场编钟乐舞演出,吸引着海内外观众入场观看,旺季上座率达到95%。通过音乐让文物与观众建立联系,这也是文物活化的一种方式。
《礼记·乐记》有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编钟是大型礼乐重器,古时往往会在天子诞辰、祭祀祖先、将士凯旋等场合奏响。中华礼乐文明的绵延传承绕不过编钟。
1978年,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这一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中外。经考证,曾侯乙编钟共有65件,分八组悬挂于三层钟架上,全套编钟总重量2.5吨,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音域最广、制作最为精良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展现了人类智慧在“轴心时代”所创造的高度。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铭文3755字,包含了丰富而完整的乐律学知识。中国特有的合瓦钟造型,赋予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的特性,敲击同一个钟的正面和侧面,会发出不同的乐音。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跨越五个半八度,可以旋宫转调。铭文与乐音互相印证,曾侯乙编钟将两千多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带到了现在。
“在作品内容上,我们演出的曲目既有《楚调》《楚商》《九歌》等展示礼乐文明、荆楚文化的编钟古乐,也有根据大众喜闻乐见的《春节序曲》《彩云追月》《梁祝》等民乐改编的编钟音乐作品。”罗乐介绍道,“除展现歌、乐、舞为一体的传统编钟乐舞外,编钟乐团还尝试与钢琴、古琴、萨克斯等不同乐器跨界合作演奏古今中外的曲目。”
事实上,曾侯乙墓是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地下乐宫。与编钟同出的音乐文物,有编磬、建鼓、琴、瑟、篪、排箫、笙等总计达125件。中国古代所谓“八音”即金、石、土、革、匏、竹、丝、木,是一种乐器分类法,根据制作材质不同把乐器分为八类。
考古学家并没有发掘到编钟乐谱,但艺术家们从《诗经》《楚辞》中找寻灵感,将人们想象的古代礼乐盛景搬上了舞台。
石江珊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在编钟乐团主要演奏古瑟。“大家都是一专多能,我们都会演奏编钟,也有各自擅长的乐器。”她提到,在乐团浸润十余年,她能从《楚商》传递的先秦遗音中,感受到屈原的文人风骨;也在《关雎》里线状、点状音律的交织中,体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情趣。
中国音乐学家黄翔鹏曾讲过“传统是一条河流”“古乐存在今乐中”。石江珊对此深有感触,她说:“我们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传播者,仿古不泥古,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曾侯乙编钟自出土之日起就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在编钟乐团的演绎下,先秦时代的庙堂重器奏出的黄钟大吕,走向了现代受众。当《欢乐颂》《友谊地久天长》《喀秋莎》等世界名曲响起时,对文化艺术的共同感悟也拉近了海内外观众和中华文明的距离。成立30多年来,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编钟乐团还多次随曾侯乙编钟展览一起走出国门,在多个国家的著名音乐厅奏响。据统计,全世界已有近10亿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领略了曾侯乙编钟跨越千年的视听魅力。
开启时光之门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
“大家都看到了哪些镇馆之宝?”
“编钟!”“越王勾践剑!”
2024年11月6日,武汉市吉的堡雄楚一号幼儿园的百余名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基本陈列后,他们来到了少儿体验馆。一进入“小小考古学家”展馆,小朋友们便被展台上的Q版模型吸引。展厅里橙与白的主色调温暖明亮,开阔的空间和低矮展柜让小朋友们不用踮脚也能看清所有细节。借助模型,湖北省博物馆的讲解员万苏萍带他们回顾起了刚刚看过的珍贵文物。
湖北省博物馆的少儿体验馆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永远的三峡—三峡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展”,二层为“小小考古学家”少儿体验展,整体采用叙述式游线,利用量身定制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交互功能,设有“发现地层”“分门别类”“花花万物一起绘画吧”“考古学家的朋友们”等多个功能单元。从地下宝藏到考古发掘,再延展到馆藏青铜器、陶器、玉器、漆木器等文物的制作过程、用途,这个没有一件文物的“展厅”,被串联成一场穿越时空的知识探险,让孩子们开启了时光之门,感受到了博物馆的奇妙。
陈列部主任曾攀介绍:“少儿体验馆在设计之初,便是希望为少儿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所。这里可以是表演的舞台,也可以是建立兴趣的课堂,区别于日常参观的展览,我们将通过引导来激发小朋友们对考古、对历史的兴趣。”
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少儿体验馆依托馆藏丰富的文物资源,开设了各种寓教于乐的研学课程:既有《郧县人的一天》等带领儿童认知考古和文物知识,也有《和“泥”有约》《编织吉祥》等引导少儿探秘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有《铜草花的秘密》《“玉”见美好》《竹简不简单》等礼乐文化的重点学习,还有《金锭带你下西洋》等明代历史文化大探秘。10大类共60个子项目,让儿童通过体验考古发掘、学习制作陶器、制作编钟模型、体验竹简制作、演出情景剧等多种沉浸式学习环节,立体感知荆楚文化的魅力。
万苏萍为吉的堡雄楚一号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上了一堂“宝宝爱编钟”课。她结合复制件小编钟为小朋友们讲述了曾侯乙编钟的知识点,并在“小小音乐家”环节,引导小朋友们演奏儿童歌曲《两只老虎》《小星星》。孩子们触摸文物仿制件,敲击编钟,并制作编钟帽饰,用彩笔画出漂亮的衣服。他们满心欢喜地表示,要将这些作品带回家送给父母。
带队老师提到,这次博物馆研学之旅,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了历史文化的魅力,希望这样的经历能够在每位小朋友的幼小心灵里播撒下爱文化、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少儿体验馆秉承‘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展示’的理念,为3至14岁的孩子提供了这样一个兼具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体验空间。”湖北省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钱红表示,“我们希望可以把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不断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品德行为、增强文化认同。”
触得到的“文物” 尝得到的“文创”
“博物馆文创不只是创意产品,更应该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这是我们设计文创产品的初心。”湖北省博物馆文创发展部主任王亮介绍道。在湖北省博物馆文创商店中陈列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印证了他的“初心”。
从越王勾践剑毛绒玩具、曾侯乙编钟冰箱贴、虎座鸟架鼓手账本到大编钟形状巧克力蛋糕、越王勾践剑慕斯以及元青花梅瓶蛋糕……每一件文创产品都以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珍品为原型,用精致直观的方式传递文物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从销售数据来看,博物馆建筑冰箱贴、越王勾践书签和越王勾践剑毛绒玩具成为2023年湖北省博物馆最畅销文创产品前三名。“冰箱贴、书签这样的文创肯定是有价格优势,同时也能充分体现我们馆藏文物的特点。而毛绒玩具因为有互动功能,能够提供情绪价值,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王亮表示。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大量秦汉漆器珍品,其装饰纹样瑰丽多彩,设色富丽庄重。近年来,湖北博物馆通过与文创团队合作,挖掘特色IP,打造出一系列火爆的文创产品。设计师精心提炼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品中的文化元素,从中提取出典型的纹饰、线条和色彩搭配,巧妙地运用到文创产品比如丝巾、手包、茶具的设计中,使其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同时,文物中各种动物形象也是设计师们灵感的源泉。“这一组音乐盲盒,来源于从馆藏文物上提取的小神兽形象,它们组成了一个乐队,演奏的是我们馆的馆藏乐器,比如编钟、编磬、古琴等,展现的是中国的礼乐文化。文创背后,归根结底是文化。”湖北省博物馆文创发展部设计师马珊表示。
遥想2400年前,曾侯乙在享受编钟之乐时肯定没有想到,厚重而肃穆的青铜编钟会在未来演变得“秀色可餐”;而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也一定没有想到,他寒光凌厉的随身佩剑可以变得“入口即化”。湖北省博物馆打造的“舌尖上的博物馆”美食系列,一经推出便火出了圈儿。据王亮介绍,牛肉面里编钟鸡蛋先要通过模具做成编钟造型,然后再蒸、卤而成,每天都供不应求。除了编钟鸡蛋,湖北省博物馆里还有编钟巧克力、越王勾践剑芒果慕斯、梅瓶蛋糕、“虎坐鸟架鼓”提拉米苏等其他明星文物元素的甜品。
“初衷就是想着博物馆这么大,必须给观众提供小憩的场所,饮食就是必备的,让观众不仅能看文物,还能‘尝文物’。”王亮表示,目前推出的成系列的文创美食,主要包含西式甜点和中式糕点,旨在吸引更多年轻人亲近博物馆,亲近文物。
有网友留言:“吃了编钟巧克力,感觉钟声在口中回荡。”“舌尖上的博物馆”系列依托文物的“形”,并取其“义”,或许这真实体现了“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方法和路径。
近年来,放眼全国各地,博物馆“科技+文物”沉浸式体验赢得不断好评,舞台剧等艺术创作热潮迭起,文旅文创产品频频“出圈”……各地博物馆不断创新科技手段,使许多馆藏珍品、经典巨著、历史遗迹等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此背景下,湖北省博物馆推出了带领观众梦回春秋时代的沉浸式全息剧《遇见·楚庄王》。涅槃重生的凤凰从头顶飞越,如幕布般密集的箭雨在眼前穿过,楚庄王一鸣惊人、争霸春秋的故事魅力重现。两场千年文明与现代科技成功牵手的大型演出,现场美轮美奂,成为观众不容错过的文化盛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视,随着考古中国、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发现中华文明的灿烂、中国历史的厚重,愿意主动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谈及文创产品爆火的原因,王亮表示:“他们来到博物馆,寻民族的根,探文明的魂。因此文创热,或者说博物馆热,背后其实是坚实的文化自信。”
未来,湖北省博物馆将继续探索创新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镇馆之宝为文化线索,继续打造“遇见”系列,包括《遇见·曾侯乙》《遇见·越王勾践》,努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以创新多元的手段、雅俗共赏的方式,让跨越千年的璀璨文物再现灿烂的荆楚文明,让游客在探寻久远时空中遇见当下、畅想未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