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诗 |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食·诗 |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2024年12月25日 15:00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食品报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在《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寒冬时节人们制作馓子的情景,还为这种传统小吃增添了几分文人雅趣。

​​馓子,又称食馓、捻具、寒具或麻物子,是一种用面粉和水揉成面团,再经过搓条、盘绕、油炸而成的传统小吃。

想象一下,揉好的面团在巧手的翻飞间被搓成长条,宛如一条条晶莹的“玉丝”。接着,这些面条被盘绕成精致的图案,有的形似麦穗,有的宛如盘龙。放入滚烫的油锅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来了——金黄的油泡欢快地跳跃着,热气升腾,香气扑鼻,馓子在油中翻滚,逐渐由柔软的面团蜕变为色泽金黄、外酥里嫩的美味。

馓子的历史追溯

馓子,作为中国传统面食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人们在寒食节(即清明节前一至两天)会禁火三日。因此,人们会事先炸制一些环形的面食,作为节日期间的便携食品。这些面食,因其专为寒食节而准备,故而被称作“寒具”。

唐代,馓子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不仅形状更加多样,口感也更为丰富。宋代以后,馓子更是成为了民间节日、庆典不可或缺的美食,无论是春节、元宵节还是中秋节、重阳节,馓子总是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古代,馓子可是“身价不菲”。作为贡品,它常常出现在宫廷的金盘玉盏之中,象征着尊贵与吉祥。在民间,馓子则更多地与节日习俗紧密相连。春节时,家家户户忙着炸馓子,金黄酥脆的环状馓子寓意着“岁岁平安,年年有余”。到了婚礼、寿宴等场合,馓子摇身一变,成了传递祝福的“美味信使”,让每一份喜悦都多了一层香酥的滋味。

不仅如此,馓子还融入了当地特色食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味。北方的馓子,个头粗壮,口感扎实,嚼起来满口酥香;而南方的馓子则更加细腻,有时还会加入糖或蜂蜜,成为一道独具江南风情的甜点。

​​馓子,这道古老而又美味的佳肴,自历史的深处走来,历经岁月的沉淀与变迁,却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无论是古时的寒食节,还是如今的寻常生活,金黄酥脆的馓子,都在用它优美的线条编织着千年不变的美食传奇。

(梁婧文 袁书航)

来源:美食研究期刊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面团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
  • 12-24 星图测控 920116 6.92
  • 12-23 黄山谷捷 301581 27.5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12.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