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鲁奖得主叶舟:写作恰如从一条街道抵达旷野的过程

文化中国行|鲁奖得主叶舟:写作恰如从一条街道抵达旷野的过程
2024年12月25日 12:50 每日甘肃网

叶舟简介

  叶舟,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百万字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凉州十八拍》,小说集《秦尼巴克》《我的帐篷里有平安》《叶舟的小说》(上下卷),诗集《江山北望》《大敦煌》《边疆诗》,散文集《漫山遍野的今天》《漫唱》《西北纪》,电视剧《我们光荣的日子》等60余种。作品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小说奖、第四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等。

  他是一名作家,两部百万字巨著《敦煌本纪》和《凉州十八拍》,全都只用三四年时间完成,被同行称为“劳模作家”。

  每当有人问到文学方面的问题时,他总是习惯性地说:让我讲个故事吧。

  他,就是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

  近日,叶舟带着他的故事,走进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全校师生带来文学沙龙和《在山城重庆眺望河西走廊》专题讲座,讲述了自己的写作故事与生活趣闻。

  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张者、《环球人文地理》总编辑李海洲、乐山市作协名誉主席龚静染、著名翻译家董继平、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刘东灵,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聊创作

“文学就是在纸上造出一座窟子”

  讲座之前,叶舟与张者、李海洲、龚静染、刘东灵等展开了一场文学沙龙。现场,叶舟用丰富的语言,为师生们讲述了他的创作故事。

  敦煌是叶舟30多年写作生涯中的核心母题,他的创作始终围绕敦煌展开。关于书写敦煌,他已做了长时间准备。上世纪90年代,叶舟用了整整10年,在创作一部名叫《大敦煌》的诗文集。如今,这本诗文集仍在常销。

  此后,他查阅了大量资料,频频叩访祁连山下的四郡两关,写出了《敦煌诗经》《蓝色的敦煌》等篇章,并为他的下一步创作积累着笔墨与勇敢。2018年,叶舟创作的109万字长篇小说《敦煌本纪》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受读者欢迎。

沙龙现场。受访者供图沙龙现场。受访者供图

  去年秋天,叶舟又创作了一部关于敦煌题材的舞剧剧本。在寒冬腊月里,他带着剧组主创团队,奔波在莫高窟、鸣沙山。他在积雪的大地上以指尖作笔,将这部戏命名为《敦煌消息》。今年8月,这部改编自叶舟原创作品《敦煌消息》的大型舞剧《敦煌归来》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首演。

  如今,叶舟已记不清去过敦煌多少次,但他的每一次抵达,敦煌都会回馈他创作上的灵感。作为甘肃兰州人,叶舟一直认为,自己得对故乡担负责任。每年旅游旺季,莫高窟游客众多,叶舟每每来到这里,总会先去祭奠常书鸿等前辈,然后才进窟参观。他说:“文学就是在纸上造出一座窟子,窟子里放的是经卷,我们面前放的是一本书。”

  谈及故乡与写作的关系,董继平亦有同感,他说:“文学史上的每一部大作,几乎都有地理背景。河西走廊一千多公里,历史上很多事都发生在那里。许多作家从一个地理环境出发,最终成长为一代名家。叶舟,正在路上。”

  上世纪90年代初,叶舟便在《诗歌报》头条发表组诗,影响很大。刘东灵便是在那时,开始阅读叶舟的诗歌的。在现场,刘东灵回忆道:“20多年前,我还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学生,当时就读过很多叶舟的诗歌。后来我来到报社工作,向叶舟约稿,这位前辈欣然应允,十分亲和。”

  龚静染和叶舟相识多年,他说:“虽然小说的高下不能仅凭语言来判断,但我个人更喜欢有诗性的小说,除了人物、情节外,还有语言之美。”在他看来,叶舟的语言非常独到,上接古典特征,又展现出当代性。李海洲则认为,叶舟的诗歌里有很多独属西北的词汇,这些词汇本身就具有诗性。

  与龚静染不同,张者最开始关注叶舟是因为叶舟笔下的西部故事。张者认为,叶舟笔下的大西部,是他们共同的故乡。“我一直都在写兵团,写我的家乡。叶舟也是一样,他像是一个勤劳的考古人,用洛阳铲,一铲一铲地挖出了深刻又广阔的西北故事。”

谈《纸旷野》

“纸墨承载着我的诉说”

  时至今日,叶舟仍然在文学道路上不断耕耘、创新。在文学沙龙后进行的专题讲座中,叶舟带来了最新出版文集《纸旷野》。他从自己的新作讲起,细致入微地讲述了自己创作《纸旷野》的过程。

  《纸旷野》分为“蓝色的敦煌”“我的帐篷里有平安”“世上的奇迹”“纸旷野”四辑,收录了叶舟近年来的代表性短篇故事和散文作品,包括《我的帐篷里有平安》《蓝色的敦煌》《何谓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例》《伪造者》《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伊帕尔汗》等名篇。其中,短篇小说《我的帐篷里有平安》曾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叶舟为师生签名。

  说起《纸旷野》书名,还有一段趣闻。现场,叶舟向大家介绍起书名的由来。

  “去年春节,我的一部小说《凉州十八拍》的出版方邀请我去上海,给5200套书签名。书的扉页用的是棉花纸,很洁白,我翻开书,对着洁白的扉页只签两个字‘叶舟’,大概签到七八十张时,我眼前就是白茫茫一片,后来我患上了‘雪盲症’。当出版社编辑追问我新作书名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那片雪白的扉页,《纸旷野》这一书名由此而得。”叶舟认为,“纸墨承载着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灵魂,承载着我的诉说。”

讲“一只船”

“我干过最漂亮的事情,是捍卫了一条街道的历史”

  在兰州,有一条名为“一只船”的街道。

  “一只船”街道是叶舟的出生地,也是自己名字中“舟”字的由来。

  讲座中,叶舟跟现场听众聊起了这条街。“那个活我干得太漂亮了!”说这话时,叶舟兴奋起来。

  “那个活”,指的是他对“一只船”的保护。准确地说,是对“一只船”这条街道名字的保护。

  事情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一次,叶舟偶尔从报上看到一则启事,当地准备拍卖几条街道的名字,其中就有“一只船”。

  叶舟对“一只船”更多的了解,是知道它即将被更名后。

  叶舟说,虽然拍卖的只是“一只船”的命名权,但他当时感觉有一辆疯狂的铲车正在驶来,它要铲除那条街的面貌与记忆。

讲座现场。受访者供图讲座现场。受访者供图

  于是,他迅速行动起来。“那个夏天,我骑着一辆自行车,泡图书馆,走访古稀老人和居民,在档案馆里查找旧资料,做足了功课。”不久,叶舟连续写了三篇文章讲述“一只船”的前世今生,得到了不少读者的称道,并由此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终于,叶舟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只船”的街道名保住了,这里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收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今,很多外地人包括一些外国游客到了兰州,都会去找“一只船”。

  “相比我写过几本书、几行诗,我干过的最漂亮的事情,是捍卫了一条街道的历史。人生有时候就是从旷野到一条街道,又从一条街道抵达旷野。写作,亦是如斯。”叶舟说。

逛重庆

“钓鱼城可不是什么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借此次来渝之机,叶舟再一次登上了钓鱼城。距离叶舟上一次到钓鱼城,虽已过去了多年,但城里的崖壁,仍给叶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看到一些讲述和史料,都把钓鱼城描写为遗址,但我认为这里可不是什么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此时此刻,我们仍然能听到这座城的心跳和脉搏。”

叶舟在合川。受访者供图叶舟在合川。受访者供图

  叶舟还回忆起了1985年自己第一次来重庆吃火锅的场景。“那次是我同学招待,让我第一次知道了重庆火锅。现在想起来都还意犹未尽,如此麻辣,如此畅快淋漓。”

  据了解,叶舟专题讲座由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主办,是该校系列活动《名家进校园——大师写作课》的第五场,也是该系列活动在2024年的收官之作。此前,刚刚结束了诗人臧棣、吉狄马加、杨争光、梁平专题讲座。接下来,该活动还将陆续邀请其他文学名家进校园。

责任编辑:顾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叶舟的小说 文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
  • 12-24 星图测控 920116 6.92
  • 12-23 黄山谷捷 301581 27.5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12.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