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曾创作出《曹雪芹》《残雪·早春》《秋叶红了》等多幅名作的宋惠民,一生都以“油画民族化”为己任。
本报记者 杨 竞 文并摄
核心提示
无论岁月怎样更迭,宋惠民对绘画的一腔热忱从未改变。他笔下的作品,无论人物画、风景画,还是全景画、静物画,均意在写实的基础上展现中国人的理想主义与文化气质——中国气派。他的许多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一个冬日的下午,87岁的宋惠民和记者讲起了70年来他与鲁迅美术学院的故事。
“我想把油画画成我们中国自己的油画”
本报记者:您从1954年到鲁美读附中,到读本科,到留校任教,再到任院长,70年来您一直没离开过鲁美,在熟悉的校园里日复一日地学习,年复一年地工作,转眼到了耄耋之年,请谈一谈您美术创作的起点。
宋惠民:我1937年生在吉林长春,从小兴趣广泛,学过小提琴,拉过二胡,绘画只是我众多兴趣之一。当年,我的一个好朋友打算考鲁美附中,拉我一起做伴,结果朋友没考上,我反倒考上了。我在附中的第一个学期专业平平,同学们的高水平让我压力很大,甚至一度对自己选的路产生了怀疑。但是,在浓厚的兴趣和不愿轻言放弃的性格驱动下,我坚持了下来。那年暑假我没有回家,每天从食堂买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带一壶水,步行来回两个小时去北陵写生。开学时,同学们看到我假期所取得的成果都感到很惊讶。第二个学期情况就好转了。我在附中和大学时,白天画画,晚上去图书馆看书。不只是看跟艺术有关的书,甚至一些读不懂的哲学著作也逼着自己去读。我一直保持读书的习惯,这种习惯为日后创作《曹雪芹》打下了基础。
本报记者:您一生以“油画民族化”为己任,为什么说油画民族化不能仅限于题材民族化?您是怎样用自己的油画画出中国气派的?
宋惠民:我的艺术追求,就是把油画画成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油画,尽管油画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但我们中国人画油画就要与中国传统艺术上的观念以及审美的价值标准融合在一起,如《曹雪芹》《圣山》《残雪·早春》《秋叶红了》等都是在用油画探索创新展现民族文化精神,把中国人的愿望、理想表达出来。我认为,艺术的存在意义就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出让自己和观众都感受到美的作品。
本报记者:您创作了多幅工业题材作品,如《鞍山之春》《火之舞》等,其中《老英雄·孟泰》荣获辽宁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最高奖项优秀奖,您为何对工业题材如此钟情?
宋惠民:我的毕业创作画的是鞍钢,毕业后,凡有深入生活的时间,我都要到鞍钢去,鞍钢在我眼里就是太美了、太壮观了。尤其是看到一些吊车,把那么大的红色钢锭吊来吊去,调度的工人,就像交响乐演出时的指挥一样洒脱,鞍钢火热的生活就是一首交响乐。
上世纪60年代 ,我画了一批带有时代情感的作品,其中,大型油画《鞍山之春》陈列在人民大会堂辽宁厅,而《火之舞》这幅工业题材的画,画得像舞蹈一样,这是我对工业题材美的挖掘,表现了“火红的年代”热火朝天的生活场景。
1954年我在鲁美附中上学时就认识孟泰,那时,我们多次到鞍钢写生、体验生活。2012年,我接受了感动中国100位人物画创作任务,这唤起了我青春的记忆,我选择了自己最为熟悉的鞍钢、孟泰,为创作这件作品,我又一次回到鞍钢,油画《老英雄·孟泰》不仅充满了生活气息,而且很有21世纪的现代感,传达了孟泰甘于牺牲与奉献的英雄气质。
“我在《曹雪芹小传》中找到了灵感”
本报记者:2009年春,在辽河美术馆举办的画展上,您创作的那幅 2米多高的油画《红花》引起关注,您创作这一束“红花”想表达的是什么?
宋惠民:70年来,我从大漠深处,到东北的白水黑山之间,一直在寻找着创作的灵感。在我眼里,到处都是画,我羡慕甚至嫉妒大自然,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表达不完的冲动。在我的画中融入了很多中国画的元素,我不是直接照抄,而是经过了自己内心的再加工和创造,通过画笔把对大自然的感受再创造出来。这幅《红花》表达的是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与赞美。
本报记者:欣赏您的风景画、人物画,总能引起观看者精神的超越与升华。您的绘画风格在当代油画家中独具一格、卓尔不群,您是怎样建立起自己的艺术风格的?
宋惠民:现实主义是我创作的主导方向,不管是《曹雪芹》还是《圣山》,直到今天的诸多作品,都是按照这一理念创作的。在创作中,我把自己的艺术追求、生活感悟结合起来,将中国画中写情、写境、写意和中国文化精神引入油画,期望作品既有油画丰富、凝重而洒脱的色彩,又有中国画的空灵与韵味,极富精神内涵又富个性的民族特色,从而构建自己凝重浑厚、沉郁苍润的油画艺术风格,表达出中国的文化气质和文化情感。
本报记者:《曹雪芹》是您最重要的作品,基于什么原因画的《曹雪芹》?
宋惠民:《曹雪芹》这幅作品的确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创作这幅作品是因为我对《红楼梦》这本书的崇拜,曹雪芹为人类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简直太了不起了,所以,我想画曹雪芹,但一直找不到创作的切入点,我用5年时间,翻遍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红学著作,最后在《曹雪芹小传》中找到了灵感。画面上,曹雪芹在茫茫树丛中静坐凝视,满地的落叶与干枯的树枝营造了深秋悲凉肃杀的气氛,以景语强化诉说曹雪芹哀伤与寂寞的心情,但更想把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意境刻画出来。
本报记者:鲁美对中国美术史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中国的全景画时代,以您为代表的鲁美创作团队填补了中国全景画创作的空白,并在世界范围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赤壁之战》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请您谈一谈全景画的创作。
宋惠民:全球约有20幅100米以上的历史题材全景画,中国有9幅,其中8幅是鲁美创作的。中国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出自鲁美画家之手,从那时起,鲁美画家就以绝对优势几乎包揽了国内全景画的创作,相继创作出《清川江畔围歼战》《莱芜战役》《郓城攻坚战》《三大战役》《井冈山革命斗争》《赤壁之战》等全景画。在2004年首届中国壁画美术作品大展中,鲁美拿出6幅全景画作品参展,荣获了7个大奖、4个艺术奖、2个优秀奖。这不仅是鲁美人的骄傲,更是辽宁人的骄傲。
人物简介
宋惠民 鲁迅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荣誉终身教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带领鲁美团队完成国内首例全景画《攻克锦州》,获文化部艺术科技一等奖,开启了中国全景画创作的先河。其油画作品《曹雪芹》荣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老英雄·孟泰》荣获辽宁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优秀奖(最高奖项)等。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