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人工智能时代,青年大学生如何奋力新作为
王迎迎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寄语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人工智能时代,青年大学生如何担当新使命、奋力新作为?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这个常谈常新的时代大课题,伴随着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而更加凸显。立志、立业、立德,是青年大学生践行使命担当的关键词。在奋斗中成就出彩人生、在实干中锻造栋梁之材、在躬行中引领文明风尚,正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担当新使命、奋力新作为的青春“写真照”。
立志:在奋斗中成就出彩人生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是有着远大志向的政党。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慰劳抗战。在延安窑洞外,毛泽东怀着歉意招待他。饭桌上的四道菜,除了邻居老大娘特意送来的一只鸡,剩下三道菜全是毛泽东自己开荒种的蔬菜。但是,这一顿简朴至极的农家菜却让陈嘉庚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中蕴含的远大志向,同时也看到了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密切联系,更让他内心笃定: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追求其“志在民族千秋伟业”的大志向中展示了世界最大政党该有的“大样子”。
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学习古圣先贤重视立志的智慧,传承革命先辈为国为民之志,树立挺膺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远大志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彰显青春力量。此谓之立志,“人无志不立”。具体来说,就是要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职业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幸福、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与历史同向、祖国同行、人民同在,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如此,个人志向便蜕变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积极为社会发展与进步作贡献的人生价值,以及“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选择。此谓之弘志,“士不可以不弘毅”。然而,任重而道远,古往今来,壮志难酬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青年大学生要“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此之谓笃志,抑或持志、守志、恒志,人贵在持“志”以恒。王阳明曾说,“持志如心痛”。笃定志向、永葆初心,就仿佛心痛的感觉,所有的注意力都被这种心痛难捱所吸引,哪还有工夫去说闲话、管闲事。青年大学生坚守初心、矢志笃行,最关键的就是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作为最高信念和行动指南,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进步。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对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而言,立志、弘志、笃志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践志”中“酬志”,在奋斗中成就出彩人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
立业:在实干中锻造栋梁之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时代又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立足新时代大舞台、新时代好前景,当代青年大学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要在下苦功夫、求真学问的过程中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勇担时代重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大有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要求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便应运而生,“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新质生产力时代昭示着“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遍地开花。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的深化应用为驱动,而新科技的核心支撑是人才。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在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广阔天地里,青年大学生大有可为,要主动挑起新质生产力“大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无比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干、建功立业。
练就过硬本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大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新的使命担当,成长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同样需要艰苦奋斗、求索真理的精神。因此,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坚持多读书、读好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艰苦奋斗,对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而言,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更多地转向精神层面。比如,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下得苦功夫,这就是新时代的艰苦奋斗清晰可感的具象化呈现。“读书须尽苦功夫”,青年大学生除了坚持古人所强调的勤奋刻苦外,还要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挑战“卡脖子”难题。求索真理,对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而言,不再是用自然生命求索救国救民之真理,而是用社会生命求索物质富足的民富国强之真理、用精神生命求索精神富有的民富国强之真理。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求得真学问,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真经”,求得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真学问;聚焦“卡脖子”难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求得人民需要的“大学问”“好学问”“真学问”。
立德:在躬行中引领文明风尚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培养栋梁之材的辩证法是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相统一,育人是本,育人之根在立德。锤炼品德修为,正是青年大学生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修炼心法”之所在。
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恩格斯说,“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公共生活私人化和私人生活公共化的倾向,而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种现象会愈发普遍。随之而来的是,私人生活和私人关系愈发脆弱,公共领域风险向私人领域的延展愈发严重。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做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好公民,就是要在培养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的基础上,践行有德性的生活实践,也就是过一种充满感情的幸福的生活。
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职业生活是人们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生活方式,具有专业性、社会性、规范性等特征。遵守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择业观和创业观。人工智能时代,青年大学生依然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依然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做好充分择业准备,但同时要更深入地考虑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性及可能性;依然要培养自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但同时要更精准地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创业浪潮。
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人工智能为家庭生活注入智慧与温暖的同时,也对家庭观念、家庭伦理与道德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比如,家庭机器人可能会成为家庭成员,甚至可能成为家庭中的重要决策者之一,这很可能改变家庭中的权力关系,也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疏离。当“AI+情感”产品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情感服务时,对人工智能的过度情感依赖必将给人类情感带来危机。青年大学生要避免“数字依恋障碍”“数字痴呆”,理性、客观用好人工智能,在真实的家庭生活、可靠的情感关系中践行家庭美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德的养成上。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道德挑战,当代青年大学生要从认知、态度、行为3个层面提升人工智能道德素养,以批判性思维善用人工智能,进一步反思和强化人类情感、道德判断的独特价值,激发个体善良道德意愿,去向往和追求一种植根于灵魂深处的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