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高融昆:深圳快速发展及大湾区合作的五点启示

学林随笔|高融昆:深圳快速发展及大湾区合作的五点启示
2024年12月24日 07:05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自贸战略研究院课题组走访深圳、广州及有关部门,深入街道、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对深圳快速发展、大湾区合作及其对上海和长三角的启示等进行专题调研,基于对城市和区域开放发展的比较研究,探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理。

启示一: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关系决定一个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研究显示,包容性制度更能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即使在同一国际背景、一国体制给定的条件下,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受区位、禀赋、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表现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我们走访了深圳市南山区政府。这个区集中了华为、腾讯、平安、大疆等一批超一流企业。同时,参观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中兴通讯等企业代表座谈;与深圳市发展改革、工信、科技、商务等政府部门和市委研究室交流;走访前海、河套等对外开放平台,从政府到企业再到研究机构,得出的一个共同结论是,政府做好规划引导,放松管制,优化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企业是创业创新的真正主体,政府和社会应当让市场主体充分自由地发展。政府的经济功能主要是做好规划、引导、服务,根据企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提升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南山区原本是大片的鱼塘、荒地,后来因为位于罗湖、皇岗等口岸中心区域的上步工业区发展受到限制,一批批从事“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企业遂搬迁至此。随着加工企业集聚南山,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与中国科学院在南山合作建立科技工业园,引导从其他区域迁出的企业进入,重点发展电子加工;二是南山正式建区后,注重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在南山建立高新区,发布高新区建设纲要,提出引导、推动“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向电子信息、光机电产业发展,并进一步拓展为南区、中区和北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四是高新区从工业加工制造向科技研发转化,引导推动国内外著名大学创设虚拟校区,大量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开始在南山集聚,政府则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解决吃、穿、住、行等基本问题;五是进一步将高新区发展成“一核一区,两核五园”,并一直延展到深圳湾,形成深圳创新带;六是2022年在南山建立深圳自主创新示范区,组长由市长直接担任,协调区、市两级管理功能及定位。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成立,也具有标志性意义。随着加工工业向科技研发转化,科技人才缺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香港中文大学协商共同建立的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开展先进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进产业化工作。截至2024年10月,累计孵化企业1953家,孵化出上海联影、北芯生命、硅基仿生、瑞吉生物、森瑞斯、柏垠生物、北斗智能、化讯等一大批优秀企业。与此同时,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进驻,各大学虚拟校区的建立,推动南山创业创新不断掀起新高潮。

中兴通讯的代表介绍,当年7位同志从西安来这里从事加工贸易,在粤海街道创业创新,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兴通讯。很多类似的企业都跟中兴一样,一直坚守在这里。主要原因是,这里创业创新的氛围特别好,什么样的人才都能找到,各类零部件、元器件、电子材料与工业及产业链配套好,贸易便利化程度高。特别是,这里的政府服务特别好,对创业创新企业非常包容。

启示二: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催化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形态。一座城市有没有创新创业文化,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这座城市的生机活力与发展未来。

深圳从建立特区到现在,前30年主要是以开放带动创业和发展,后面近15年主要是以创新带动发展。深圳创新与其他地方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是从工业园、科技工业园、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逐步提级。深圳原本没有大学,也没有研究机构。现在,公私立孵化器林立,创客遍地开花,较好地弥补了先天不足。

二是政府奠定创新机制及环境,企业家、创业家始终是创新的主体。“6个90%以上”形成深圳创新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自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在企业,90%以上重大科技发明专利来自龙头企业。

三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四方关系,培植创业创新文化比较成功。以华为为例,16个国际研发机构遍布全球,13个国内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在全国和全球整合创新资源,成为一道风景。

四是与北京、上海不同,深圳企业创新投入大多投向应用技术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速度快、效率高,而不只是在象牙塔中、实验室里打转。这与深圳的创新环境和创新主体高度一致。华为、比亚迪等一大批企业的创新发展,驱动了十多年来深圳新质生产力的快速集聚和经济快速增长。

启示三:以“洪荒之力”发展制造业。

技术创新是过去30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文明奠定了当今世界的物质基础。不管未来世界如何发展,制造业作为基座的地位不会改变。

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崛起,往往与产业和企业的崛起高度相关。有识之士提出,“光靠信息之间的服务(包括金融)是维持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没有先进制造业的城市和国家,其他产业再好都是难以为继的。深圳之所以快速崛起,主要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马兆远先生指出,伦敦、纽约变成金融城,工业转移到其他城市和国家,产业空心化的教训十分深刻。“对于一个地区,金融和房地产远远不足以支撑其经济底座。”英国和美国分别在去工业化一个世纪、半个世纪后提出“重新工业化”,并不完全是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的结果。国际金融危机给出了十分深刻的教训。

深圳从“三来一补”、电子加工业起步,与制造业不离不弃,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023年,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45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41.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5万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18万亿元,蝉联全国城市“双第一”。今年前三季度,20个新兴产业集群增加值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预计到2025年,新兴战略产业增加值将达1.6万亿元。、

比亚迪“开拓者1号”滚装船抵达深圳港。

启示四:民营经济和企业家集群是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巨大源泉。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宝贵资源。招商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术短缺,但很难弥补企业家短缺的问题。企业家及其企业家集群的形成,需要适宜的土壤、气候和环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活力。

深圳经济社会为什么较其他城市和地区更有动力和活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集群。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浙江、广东等地区,民营经济更是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可以说,什么地方民营经济占比大,动力、活力就强。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家、创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不同,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也不同。优秀的企业家往往同时具备创业能力、整合资源能力、市场机会的把握能力、冒险承担风险能力。企业家的能力和成就取决于上述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大小。

有企业家就表示,要“坚守实业报国的本质,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在巨变中坚守,在坚守中巨变”,必须负责任、敢担当、有情怀,要“不惧怕失败,甚至把自家性命赌在公司上,不给自己留后路”。这种企业家精神是一般职业经理人所不具备的,也是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难以做到的。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宝贵的资源。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拥有优秀企业家的多少,企业家集群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这座城市、这个区域动力和活力的大小。深圳拥有任正非、马化腾、王传福等一批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带领的团队,打造了颇有竞争力的产业,不断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创造奇迹。深圳有这么多优秀的企业,是因为深圳有这么多优秀的企业家。这些优秀的企业家大多不是深圳人,甚至也不是广东人,但为什么都集聚在深圳创业和发展、在深圳成就事业,是因为深圳有企业家成长的土壤和气候,有适合企业家发展的环境。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保护产权、保护企业家安全、维护契约精神、界定公权边界等方面做得比其他地方更好、更彻底些。有民营企业代表介绍,当前的一大诉求就是如何消除不公平竞争。据深圳工商联统计,深圳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5%以上。深圳的国有经济大多为国计民生类,其他的国有经济(如深圳高新投、深创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也都与民营经济合作、融合发展,为民营经济服务,很少与民营经济直接争夺资源。这一经验值得好好总结。政府的包容性,催生了深圳市场的独特性,进而构成了深圳独特的营商环境。这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启示五:跨区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突围之道。

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如何突围?对内,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全面创新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外,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值得上海和长三角参考。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大湾区合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一是协同创新,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不断增强;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内联外通、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快速形成;三是“湾区通”全面落地,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项下更短负面清单和金融市场“深港通”“债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试点落地,职业资格认可、大湾区标准衔接(三地联合公布“湾区标准”215项,涵盖食品、交通、物流等32个领域);四是民生合作深化,港澳居民来粤更加便利,三地生活圈逐步形成;五是开放平台建设展现重大合作创新活力,如横琴、前海、南海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四大平台,形成新的开放格局。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时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被赋予了更特定的战略意义:首先,它超越了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发展,属于不同关税区之间的跨境合作。其次,它也不同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与内地已经签署的CEPA。香港CEPA和澳门CEPA是香港、澳门两个关税区与中国内地整个关税区的合作安排,属于自由贸易区(FTA)范畴,但大湾区合作是香港、澳门全(关)境与珠三角(或者泛珠)区域的合作。再次,它也不同于自由贸易试验区(FTZ)的概念。中国批准建立的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关境内划出的一块特定区域,实施单边对外开放,旨在对接国际最高经贸规则、深化国内制度改革并进行压力测试。海南自由贸易港属于这一范畴。但大湾区合作是广东的一部分(珠三角)对香港、澳门,不是单边开放,而是双向合作。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正是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赋予了大湾区合作全新的意义。

下一步,大湾区合作最有希望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大力度的探索:

一是跨境科技创新。在国际争夺最为激烈的芯片和人工智能领域,粤港澳大湾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一批科技巨头集聚发展,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创新生态和环境。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在华南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重大科学装置布局,一批国家实验室的兴建将进一步提升这一地区的科技研发能力。

二是制度创新。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加上一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二者相互结合、不断演绎,可以形成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的一个关键则在于制度创新,在于先立后破。比如,制约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体制机制能否在跨境合作中首先破除,为全国提供示范,为国际合作开展探索。

三是利益分配。合力做大蛋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分好蛋糕有时比做大蛋糕更不容易。国与国之间是这样,地区之间也会遇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深圳及珠三角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一些领域开始领跑乃至实现超越。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成效,不仅仅取决于三地之间的合作,更取决于合作成果如何分配以及合作如何带来共赢。这也是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所要重视的课题。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自贸战略研究院院长 高融昆)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徐佳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深圳市 大湾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
  • 12-24 星图测控 920116 6.92
  • 12-23 黄山谷捷 301581 27.5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12.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