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于基层处见真功。
因地制宜实施15种标准预警信号有效性评价考核,红色预警信号提前量整体达40分钟,部分洪涝区暴雨橙色及红色预警信号提前量超过70分钟。今年“8·20”葫芦岛强降水过程期间,提前102分钟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协助政府提前转移6万余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近年来,辽宁省气象局通过“四抓”(抓有效性考核、抓“一县一策”预警、抓国省技术支撑、抓预报员评价)提升基层预警技术能力,“四预”(极端天气实战预演、极端天气应对预案、防汛多部门协同保障预置、国省快速支援基层高效预警)提高临灾预警质效,“一体化复盘”牵引业务咬合式发展,创新构建“441”基层预警能力现代化发展模式,气象支撑防灾减灾救灾成效显著。
“四抓”驱动——
基层预警能力显著提升
8月18日至20日,辽宁西部地区出现持续降水,葫芦岛个别乡镇出现特大暴雨。建昌县杨树湾子乡乡长王雅莉深刻感受到关键时刻气象预报预警能救命:“19日我们乡还没下雨的时候,就收到了县气象局发来的预警提醒,明确指出强降水致灾风险高,要做好人员转移准备。我们一刻也不敢耽误,连夜转移了350多名村民。”
“此次降雨过程期间,我们发布的预警信号准确率达92%,强对流预警信号提前时间为179.2分钟。”葫芦岛市气象台台长费杰说。
气象预报预警更加精准有效,得益于辽宁气象部门以“四抓”持续深化预警业务体制机制改革——
立足服务效果,抓有效性评价考核。依托创新发展专项成果,深入分析服务效果与预警提前量、天气实况等的对应关系,重点聚焦橙色、红色暴雨预警提前量设计分级评分公式,并将实况纳入评价参数。
围绕地方需求,抓“一县一策”预警标准。修订4类15种暴雨预警信号标准。针对辽东地区多持续性降雨且降水量大、山洪灾害防御能力较强等情况,调整取消暴雨蓝色预警信号,红色预警信号在原来3小时降水量标准基础上,增加24小时降水量超过200毫米的标准;而在多短时强降水且山洪灾害临界降水量低的辽西地区,红色预警信号调整增加了1小时降水量达到或超过60毫米的标准。
聚焦业务难题,抓设施建设和技术攻关。加强全省东西部山区垂直观测系统建设,增强上游地区水汽通量和低空急流探测能力。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开展“风雷”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与省内雷达数据融合应用,在今年汛期的持续性降水过程中,精准指导沈阳、鞍山、辽阳、盘锦等地区提前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平均提前时间达130分钟。
强化队伍转型,抓预报员评价试点。建立决策把关、算法研发、科普解读三类预报员专项评价体系,开展覆盖全部基层青年预报员的实训,重点培养其算法研发和国省技术应用能力,同时积极组建国省级预报预警创新团队,争取省部级以上项目。
“四预”矩阵——
极端天气处置应对能力有效形成
如何用好气象预警这个“指挥棒”,让各级部门快速响应、联防联动?
辽宁省气象部门加强探索,形成“四预”矩阵——
预演补短,预案立规。聚焦超强暴雨、大风等8类极端天气,提前组织开展实战演练,制定场景式工作导则,形成极端天气及伴生突发事件制度性应急处置流程,力求下好防灾减损“先手棋”。
7月下旬,沈阳市辽中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平均降水量达358.9毫米。沈阳市气象局参考汛前实战预演经验,连续发布5个红色预警信号,提前3小时发布临灾预警,为当地防汛调度提供支撑。8月6日,铁岭市王河出现溃口,省气象局接到驻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急人员汇报的情况后,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场景业务流程,省气象台实时提供逐小时的乡镇级精细化预报,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提供卫星遥感水体面积监测等信息,各单位高效协同为当地群众转移及溃口封堵工作提供支撑。
预置促合,预警求效。每当有重大天气过程时,省市两级气象部门都会提前安排应急人员和骨干预报员入驻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建立与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合值守、联合会商、联合调度、联合报文的横向“四联”协同机制,增强以气象预报预警为先导的灾害防御“行动力”。同时,完善部门内纵向联动响应机制,及时启动重大天气过程国省市县协同专班机制,开展“定时—实时—督促”省市级递进式预警指导,省级形成重大天气过程联络员会议制度,建立重大信息全网发布“绿色通道”;市级建立智能“叫应”系统,实现每分钟3000人的强制“叫应”,扩大预报预警影响覆盖面。
今年“8·20”葫芦岛特强降水过程期间,电力、通信、道路等中断受阻,气象监测数据无法实时上传。省气象局及时启动极端暴雨场景业务流程,半小时内,省气象信息中心在国家级技术支撑下启动多源融合实况插补业务,向省市县提供公里级小时级多源融合降水实况数据。
“一体复盘”牵引——
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服务效益不断提高
认真“回头看”,才能更好“走向前”。辽宁省气象局完善“重大过程实时+定期”监测预报服务一体化复盘机制——开展重大过程服务复盘,及时总结并通报业务质量和咬合式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定期开展技术复盘会,围绕极端天气监测预警等能力短板,梳理科研需求,提出监测站网布局等建议,并组织开展技术攻关。
“2022年‘绕阳河’发生洪水后,我们多次总结复盘,最后确定以防汛数字化为切入点,打造盘锦气象应急指挥平台。”盘锦市气象局副局长任智勇介绍,该平台整合了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多部门数据资源,汇集防洪险工险段、防汛责任人、应急物资储备、避难场所、河道水情、水库库容、重点石化企业等相关信息,实现一张图叠加展示全省、全市降水实况和重点流域面降水量等信息,形成海陆空一体化数据集。
今年汛期,盘锦先后经历8轮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域大中小河流均出现不同程度洪水,防汛工作形势严峻。依托盘锦气象应急指挥平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直接在市气象局开展现场办公,气象部门通过应急指挥平台展示前期流域及本地降雨实况信息,调阅分析卫星云图,研判后续天气演变趋势及灾害风险影响,并适时科普气象防灾避险知识,为全市防汛指挥调度提供支撑,助力盘锦市实现“大汛无大灾”。
针对“8·20”葫芦岛特强降水过程,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多次组织开展复盘,总结防汛经验。“按照趋势提醒、灾害预判、预警发布、救灾保障四个层级开展的‘131631’递进式服务模式确实能够有效融入防灾救灾全过程,为政府指挥调度和决策部署提供有力支撑。”辽宁省气象台台长陆忠艳说,“但同时,我们仍需提高气象监测站网密度,加大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力度,增强百姓对气象灾害感知能力,才能更加及时开展防灾避险处置工作。”
心系群众,在实干中见真章。辽宁省气象部门将继续以“441”基层预警能力现代化发展模式为依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王鹏、姜晓辉、屈原、王斌飞、苏慧、孙从、孙铭谦、蒋芷晴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刘丹 张倩 于桐 李党红 于芳健 责任编辑:张林)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