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箱,见证上海港从“东方大港”迈向“世界强港”

5000万箱,见证上海港从“东方大港”迈向“世界强港”
2024年12月23日 18:31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12月22日上午,在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现场,一个特殊的集装箱从中远海运中海印度洋轮上卸下,随即后方办公楼内爆发出欢呼声——这是上海港今年第5000万个标准集装箱,由此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将实现吞吐量连续十五连冠。

5000万个集装箱贴上“数字、智能、绿色”的标签,见证“东方大港”迈向“世界强港”。

放在40多年前,这几乎不可想象。1978年,一艘名为“平乡城”轮的半集装箱船,从上海港军工路码头鸣笛起航,驶往澳大利亚悉尼港,开辟了我国首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当时,中国还没有什么好东西出口,“平乡城”轮上载着162个空箱,去往澳大利亚,运回工业机器和原料。

那一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仅为7951标箱,与港口界“世界冠军”相比,实属“小阿弟”。如今,沧海桑田,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畅销全球,上海港也在服务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实现自身的突破,创造了全球港口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

5000万标箱意味着上海港服务能级又上升了一个台阶。那些五颜六色的集装箱见证了上海港的夺冠之路,也见证着这个“东方大港”不断蜕变升级,迈向“世界强港”。

集装箱集节约人力、加快车船周转、便于机械化装卸、可露天存放和雨天作业等诸多优势于一身,是世界通行的标准化运输单元。

“平乡城”轮大副和代理船长曾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当年他每每抵达欧洲港口,目光所及全是万吨集装箱船,其效率惊人,常常“眼见大船靠岸,第二天醒来,船竟已不见,原来是卸完货又装满货,开走了”。相比之下,从中国开来的都是杂货船,装卸速度总归排在最末。

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

上海港要发展集装箱运输,光有船和箱子还不够,必须得有集装箱码头。“平乡城”轮首航时,上海港尚无集装箱专用码头,也没有桥吊设备,只能靠两台旧式门吊左右开弓,效率极其低下。

泊位不足、现代化机械缺乏致码头压港严重。资料显示,1978年至1982年间,上海港每天在港的外贸船舶达250余条,港口装卸作业能力却不足40条。

1981年起,上海港张华浜和军工路码头相继进入集装箱专用码头改造。但黄浦江水深和航道宽度有限,为了让一艘艘集装箱船能靠码头进行装卸作业,老一代港口人动了无数脑筋,曾试水“原地掉头”,还首创“倒屁股进港”。但这些方法,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近3个月的上海港集装箱航线船舶轨迹动图,由船队在线HIFLEET制作。

1993年10月,上海港外高桥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年设计吞吐能力240万吨,前沿水深12米。这是开发浦东的龙头工程,从打下第一桩到竣工投产,仅用28个月,建设速度之快,反映了上海对现代化集装箱码头的迫切需求。

一年后,1994年,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标箱大关。随着“主战场”从内河转向长江口,外高桥港区二、三、四期等后续工程加速建成,上海港集装箱运输驶入快车道,年吞吐量于2003年首次突破1000万标箱。从7951标箱到100万标箱,上海港足足用了26年,而从100万到1000万,只用了9年。

可即便走向长江口,上海港距离“世界冠军”仍有较大差距。随着中国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上海港实际货物吞吐量激增,现有集装箱码头逐渐超负荷运转。同时,随着集装箱船越造越大、吃水越来越深,上海急需建成新的深水良港。

今年8月,上海港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工程正式开港,这是上海自动化码头的2.0版。

早在1980年代,上海就已开始寻找深水港。专家们认证了各种方案,最终大小洋山岛渐渐进入决策层的视野。

199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在中央的支持下,上海在洋山建深水港的构想终于走向现实。

2005年12月,洋山一期工程竣工并开港运营;2006年12月,洋山二期开港;2007年12月,洋山三期工程第一阶段开港;2008年12月 洋山三期第二阶段开港……

从黄浦江走向长江口,再走向深蓝,上海港完成了“三级跳”,实现向海而兴。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于2006年、2011年、2017年,连番跨越2000万、3000万、4000万标箱的历史关口,并且于2010年首次超越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开启连冠之路。

智慧大港

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干部到欧美港口学习技术,对方并不待见,因为他们觉得上海港还需要发展很多年,才会用到他们的技术。那时,海外港航业人士也许想象不到,现在他们需要到上海来了解最新的码头技术。

当年,上海港曾开会反思,装卸相同数量的集装箱,日本码头仅用4名工人干12小时,而上海港要12名工人干72小时。

可如今,上海港作业效率屡创新高,洋山港区已连续2年位居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榜首。

马士基大型甲醇动力集装箱船在上海港完成绿色甲醇船对船同步加注中国首单。

超越,要从2017年说起。那年12月10日,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运营,吸引全球目光。

这是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一,也是全球一次性建成投运、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它的建成和投产标志着中国港口行业在运营模式和技术应用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升级与重大变革。

那天,当第一个集装箱从船上吊下并走完一个流程时,与码头作业区一个围栏之隔的办公楼内,许多工作人员都流下了热泪,为了这一刻,他们奋战了1000多个日夜。

“自动化码头的复杂就在于其背后有海量数据,洋山四期当时体量是全球最大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就好像一个人自抛自接3个乒乓球与自抛自接30个乒乓球,两者的难度不是一个等级。”黄桁说。

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自动导引车在高温下繁忙作业。严世俊 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自动导引车在高温下繁忙作业。严世俊 摄

与此同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面临空前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许多港口都在着力增强自身实力,守卫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上海需要一座新的集装箱码头来承载更艰巨的使命、应对更激烈的挑战。这座码头要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更高的效率,因此必须是自动化码头。

回过头看,正是当年的艰难攻关,让上海港有了自己的“中国芯”,才能持续不断快速迭代升级。

今年8月,上海港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工程正式开港,这是上海自动化码头的2.0版。“我们这次装上的是一颗基于国产数据库、国产操作系统和服务器,性能更好的‘中国芯’,而且可直接复制到传统码头上。”黄桁说。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

目前,上海港的自动化码头技术已在国内外14个码头中复刻应用,包括发达国家的港口。

上港集团一位参与了发达国家海外码头建设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分享了一件轶事:尽管上海方案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该国码头的建设运营权,但在建设过程中,对方始终拿中国标准和西方标准进行比较,并在许多方面表示出不理解。后来上港集团邀请对方代表到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参观,回去后,对方的态度彻底改变。显然,那一刻,中国标准真正立住脚了。

绿色转型

这两年,罗文斌有了一个新身份——上港集团能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这是一个新成立的公司,因为上海港要打造绿色能源加注中心。

依托吞吐量和航线集聚的优势,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能级短板,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这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最新要求。而绿色转型是当下航运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催生出绿色能源加注的新需求。

从造船业新订单来看,全球新造集装箱船中有60%选择液化天然气(LNG)为替代能源,20%选择绿色甲醇为替代能源。

上海港推出清洁能源加注服务,正是瞄准了不断投入市场的双燃料新船,通过加强合作,让国际船东选择上海港作为能源补给母港,帮助上海港进一步集聚航线资源、提升吞吐量。

2022年上海港完成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中国首单”,上海港成为荷兰鹿特丹港、新加坡港后,全球第三个拥有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港口。罗文斌说,上海港已累计完成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125艘次,加注量73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预计加注量将达45万立方米,增长超70%。

2022年3月14日,中国首单保税LNG加注业务落地上海洋山港。上海边检供图2022年3月14日,中国首单保税LNG加注业务落地上海洋山港。上海边检供图

绿色甲醇方面,今年4月,上海港完成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船对船同步加注作业的“中国首单”,成为全球少数同时具备LNG、绿色甲醇船对船同步加注能力的港口。

枢纽港往往也是重要的能源补给节点,比如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一直领先上海的新加坡,就是传统燃油加注中心,每年的加注量是上海的十余倍。

但在国际航运业向低碳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上海港与新加坡、鹿特丹等枢纽港同处世界第一梯队,有望实现换道超车,建立新的竞争力优势。

“特别是绿色甲醇,其原料主要是风电、光电、生物质,中国在这些资源上有优势,有望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绿色甲醇生产地、供应地之一。”罗文斌说,上海企业已积极布局绿色甲醇产业链,未来的逻辑很清晰,哪里有清洁能源供应和加注能力,哪里就会变成更受欢迎的港口。

现在,上港集团能源公司也抓紧推动绿色燃料加注能力建设,包括扩充绿色燃料加注船队、扩建改造绿色燃料储运基础设施等。10月30日上海市发改委、交通委、经信委联合发布《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明确,上海港2030年要实现LNG加注能力100万立方米、绿色甲醇及生物燃料加注能力100万吨的“双百”目标。

在2023年的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上海港—洛杉矶港绿色航运走廊实施计划纲要》发布。一年来,上海洛杉矶携手创造历史,已建立了完整的工作机制,协同各方力量推动这一世界首条横跨太平洋的绿色航运走廊走向现实。

同时,在2024年的北外国际航运论坛上,上海港又宣布与汉堡港等港口合作,推动中欧绿色航运走廊建设。

在一个又一个“第一”中,在一次又一次“引领”下,上海港的内涵早就超越了“大”的范畴。当5000万个集装箱贴上“数字、智能、绿色”的标签,“东方大港”逐渐有了“世界强港”的模样。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
  • 12-24 星图测控 920116 6.92
  • 12-23 黄山谷捷 301581 27.5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12.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