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杰出艺术家、文学家赵孟頫,生前将其诗文编为《松雪斋文集》,去世后书稿由其子赵雍收藏。元代后至元五年,即赵孟頫去世十七年后,始由乡人沈璜刊行。其中有《湖上暮归二首》,其一是“春阴柳絮不能飞,雨足蒲芽绿更肥。政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其二是“明时官府初无事,下走非才自觉忙。奔走尘埃竟何补,故园松菊久应荒。”那么,《湖上暮归二首》是否写于济南?
□周长风
元至元二十九年十一月七日,赵孟頫从北京来济南,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春,他离开济南回京。后来山东人将《湖上暮归二首》列为赵孟頫在济南之作。明嘉靖《山东通志·山川上·济南府·大明湖》、清康熙《济南府志·舆地志·水·大明湖》、清道光《济南府志·历城诗》、明崇祯《历城县志》、清乾隆《历城县志》都收录了这两首诗。
由于赵孟頫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曾在杭州做过官,明清时期的浙江人将这两首诗视为他在杭州的作品,如清乾隆《敕修浙江通志·艺文二十》、清康熙《杭州府志·山川上·钱塘县城外山川·西湖》等。特别是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张岱,于清康熙十年回忆明代杭州旧事,所写的《西湖梦寻》一书收录了《湖上暮归二首》的第一首(书中“政恐”作“只恐”),诗前写道:“赵孟頫西湖诗。”
笔者所见现代以来印行的《西湖梦寻》的各种版本,都给这句话中的“西湖”加上书名号,似不甚妥当,其意是“赵孟頫写西湖的诗”,并非“赵孟頫题目为《西湖》的诗”。书中所收的北宋欧阳修《西湖戏作示同游者》,诗前写“欧阳修西湖诗”,明代李奎《湖上》,诗前写“李奎西湖诗”,皆属此类。当然,也可勉强解释为“西湖”是张岱自作主张替前人改拟的诗题。《西湖梦寻》是张岱的名著,在后世传播之广、影响之大,远超各种地方志。
那么,《湖上暮归二首》究竟是写于哪里?我认为,若济南、杭州二选一的话,应该是济南。这是因为,两首诗需合并解读,才能完整地认识赵孟頫诗中表述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是在何时何地,而不应孤立地只看第一首。
诗中的“政”通“正”,一般认为在这里是“仅仅”“只是”之意。“政”和“正”作“官长、主事者”解也是可以的,与前一种解释并不冲突;“前呵”指衙役在前面吆喝开道;“款段”指马行迟缓慢。第一首后两句的意思是,长官担心衙役吆喝开道惊扰了白鹭,于是独自骑马绕湖缓缓而行;“下走”,是自称的谦词。第二首的大意是,“清平时期官府本来并无多少的公务,而我没有才干,感觉还忙得很;在尘世中、仕途上四处奔走,对自己究竟有什么裨补助益,故园的松径菊篱应该久已荒芜了吧。”最后一句用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典。
赵孟頫在济南任济南路同知,是济南路总管手下名列首位的副职,分管多项具体行政事务。赵孟頫在杭州时任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主管江浙行省的教育。衙役“前呵”,特别是“明时官府初无事”,明显更合乎地方行政长官的口吻。赵孟頫来济南,是第一次到地方任职,没有经验,公务又远比后来在杭州时繁忙,因此才说“下走非才自觉忙”,这应是初到济南时的感受。
赵孟頫离开家乡到京城做官六年后,因受官场斗争牵连而被外放济南,心情不甚舒畅,既流连于仕途,又不免生疲倦、归隐之意,因此说“奔走尘埃竟何补,故园松菊久应荒”。他于大德三年出任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是在赋闲家乡四年之后,有东山再起的意味,且杭州距他的家乡吴兴仅二百里之遥,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叹。
赵孟頫在济南时,于至元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给挚友、中书省吏礼房员外郎田师孟的信中,表露想去江浙一带任职的心愿。再者,赵孟頫于儒学提举任上也是可以在江浙行省内各处游走的。大德十年赵孟頫因病辞官,因此从时间和空间来讲,赵孟頫为官杭州时,绝无可能有“故园松菊久应荒”之慨。
沈璜刊行的《松雪斋文集》所收诗是按诗体分卷,审视全书,同一诗体明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比如,卷第五“七言绝句”中的《和黄景杜雪中即事》《送黄景杜》写于北京,其后《偶成绝句二首,奉怀宋齐彦学士、田师孟省郎》有“济南虽有如渑酒,准拟愁中过一春”的诗句,明显是写于济南了。其后为《东城》:“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东城”即济南东城门外,济南东城外大道古时是通向山东中东部淄州、青州、莱州、胶州、登州的通衢要道,迎宾送客、车马频繁。其后就是《湖上暮归二首》,再后是《春日漫兴》。
从《东城》的“陌头杨柳绿烟丝”,到《湖上暮归二首》的“春阴柳絮不能飞”,再到《春日漫兴》的“春事匆匆转眼过,满城流水绿阴多”,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早春到仲春,再到晚春的时间推移。“满城流水”也明显地反映了济南城内泉水河渠众多的特征。因此从《湖上暮归二首》在《松雪斋文集》中诗作的前后位置判断,说它写于济南,比说写于杭州更合理。
赵孟頫还有一首七律《初到济南》:“自笑平生少宦情,龙钟四十二专城。青山历历空怀古,流水泠泠尽著名。官府簿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道逢黄发惊相问,只恐斯人是伏生。”赵孟頫写罢立即寄送好友、文学家刘敏中。刘敏中收到后和诗三首《次韵答子昂见示三首》。赵孟頫见之又回赠一首《刘端父御史见和前诗,次韵答之》(父,同“甫”):“少日居多隐遁情,微官犹喜得山城。腹中洞视浑无物,身外何因更有名?忽忆放船苕水去,终期背郭草堂成。故国一别三千里,看见池塘草又生。”苕水,流经赵孟頫家乡。诗的最后一句化用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抒发了作者官场失意的郁闷心情,表示了归隐的愿望。
赵孟頫这两首诗写于初到济南的冬春之际,比《湖上暮归二首》略早,诗中的“官府簿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少日居多隐遁情”“忽忆放船苕水去”“故国一别三千里,看见池塘草又生”,所表达的宦途受挫、进退不定的情绪是一样的,而这种情绪是赵孟頫后来在杭州任职时没有的。
赵孟頫在济南度过了两个完整的春天,即至元三十年和至元三十一年的春天,第二个春天,赵孟頫处在因事免官被调查的状态。复职后,由于济南路总管史某升迁江东道肃政廉访使,总管缺位,赵孟頫又代替总管兼任济南路诸军奥鲁,即管理军队后方的家属、征兵、钱粮等各项事务,心情不佳,又格外繁忙。
所以,从《湖上暮归二首》及《东城》《春日漫兴》所写内容及反映的心境来看,应皆写于赵孟頫来济南后的第一个春天。尽管此时他怀有进取还是隐逸的矛盾心情,但是初见“山水之胜甲于山东”(赵孟頫语)的济南风物,还是令他内心时常涌动起创作激情。从中可见赵孟頫在这个冬春的勃勃诗兴。
虽然北京也有湖,但是自古至今并没有著作认为《湖上暮归二首》是赵孟頫在京时所作,而根据以上所述,创作地点以济南最为符合。
如今济南人皆以杜甫说的“济南名士多”而自豪,而赵孟頫无疑是古时客居济南的第一流名士。他存世的诗文、书画作品与济南有关系的很多,然而除了诗作《趵突泉》及画作《鹊华秋色》等少数几件,其余在济南仍然“人罕述之”,实乃大有文章可做,足可以为济南增色。
(本文作者为济南市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