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历史学的范式经历了从人类中心向更广泛的生态视角的深刻转变。20世纪中叶,传统历史学以政治史、经济史为核心,聚焦人类作为历史主体的活动。随着“新史学”的兴起,以国家和精英为中心的史学逐渐受到挑战。社会史、文化史、微观史的兴盛,推动了研究的多元化,尤其是关注边缘群体和日常生活的历史,这为非人类主体进入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环境史在20世纪70年代的兴起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将人类社会重新置于生态和环境的大背景中来加以对待。通过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历史互动,环境史为动物作为历史主体提供了合法性和方法论支持。由此,动物被“重新发现”,成为历史叙述中活跃的行为体,对主体性的关注取代了以往强调从属性和等级性的人与动物关系。
回看动物史的兴起,有多种学术和社会因素参与其中,这些因素既包括学术理论的演进,也涵盖了社会文化变迁和跨学科研究的推动。首先,在20世纪下半叶,工业化和全球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促使学者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深远影响,并推动了学术界对非人类历史主体的关注。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进入历史研究的视野,而不再只是人类社会的附属物。其次,动物伦理和权利运动为动物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并对历史学者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们开始探讨动物在历史叙事中的边缘化问题,并尝试通过赋予动物历史主体性来加以纠正。再次,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为动物史提供了方法论支持:人类学的多物种民族志(multispecies ethnography)强调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史的研究则揭示了动物在实验科学和知识生产中的核心地位。
在与人类相纠缠的无数飞禽走兽之中,将目光着眼于流浪动物有着许多意义。流浪动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处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边缘地带:既不完全属于“荒野”,也不完全属于“文明”;既与人类社会保持近距离接触,又不完全受人类的控制。这种“边缘性”赋予了流浪动物独特的历史意义,使它们成为人与动物关系复杂性和动态性的集中体现者。家畜和伴侣动物通常受到人类的全面控制,它们的生命和活动被人类定义为工具性或情感性。而野生动物则与人类保持相对的空间隔离,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流浪动物与人类共享城市空间,却不完全受人类的意志支配。这种游离于控制与野生之间的状态,使流浪动物既参与了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又保持了一定的自主性,成为城市历史中独特的行为体。流浪动物的眼睛是一面镜子,不仅能映照出人与动物间关系中的丰富面相,更为我们反观“人类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路径。
被“宠物猫”定义的“流浪猫”
猫是与人类社会最亲近的动物之一,流浪猫则更在城市中随处可见。作为猫(Felis catus)的一个重要群体,流浪猫现象与人类社会形态是共同演变的。猫(Felis catus),通常被称为家猫(domestic cat)。据考古学和遗传学的考证,猫与人类共同生活最早始于公元前7500年左右的近东地区。这种小型猫科动物在几千年间历经演化,在人类周围安家。宠物猫(pet cat)、流浪猫(feral cat、stray cat)都是同一物种,统称为家猫(domestic cat)。与其他家养动物不同,猫既不是蓄养以供食用的肉类,也非被驯化的工作动物,而是因其捕捉小型啮齿动物等能力与人类形成了松散的互惠关系。在人类文明早期的农业社会中,猫帮助控制仓库中的鼠害。随着时间的推移,猫开始适应人类的居住环境,但与另一家养动物——受驯化的、杂食性的狗相比,未被完全驯化的、食肉的猫除了在性格上保持着相当的独立,也为了满足自身的蛋白质需求和狩猎的天性,猫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户外生活,亦与人类社会交织紧密。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户外活动的猫逐渐成了人类社会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传染病控制、生态多样性、交通安全等多种原因,人们通常反对猫在室外大量无主地活动。这也与猫的角色转变有关,猫由工作动物渐渐转向宠物等角色,被认为应与人共生、应在室内圈养。城市中长期生活、居住在户外的猫,被冠以“流浪猫”之名。因而,“流浪猫”一词的定义似乎是与“宠物猫”的定义相对而生的。
简·哈姆莱特(Jane Hamlett)和朱莉·玛丽·斯特兰奇(Julie-Marie Strange)合著的《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Pet Revolution: Animal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ish Life)展示了过去两个世纪英国的“宠物”如何大规模出现,又如何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聚焦1837年至1937年间宠物在英国家庭中的角色,生动再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如何将动物迎入家庭生活。书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即“宠物革命”应被视为与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等塑造西方现代性的其他革命同样重要的历史进程。作者指出,19世纪的一系列革命和帝国贸易的全球交流,使宠物的广泛收养成为可能。在这场革命中,家庭与自然界、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消费资本主义和零售环境的变化也推动了宠物饲养方式的转型,将它们塑造为商品。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宠物在英国家庭生活中的普及和其情感价值的深化。
家门内外:一种文明与荒野的界限
《宠物革命》指出,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街头猫数量众多,猫普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随着绝育手术的普及以及人们对品种猫的追求,猫在室内的生活变得可控、形象变得更加理想,20世纪中期猫的地位开始上升,成为家庭生活伴侣的热门选择。如今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宠物饲养方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和完善的。宠物饲养受到家庭结构和家居布局的根本性变化的影响。把猫关在家里,既是“可能的”,也似乎逐渐变得“必须”。室内猫的“宠物”身份固定下来,成为家庭的一部分,与家门之外的室外猫划清界限。
西雅图的城市史,也能为猫形象的二分化提供相似的参照。Frederick L. Brown的《城市不止于人:西雅图的动物史》(The City Is More Than Human: An Animal History of Seattle)详细地回顾了流浪猫与城市环境互动的历史进程。在西雅图进入城市化进程以前,猫被人们视为独立的捕鼠者和清道夫,生活在半野生的状态下,如谷仓和棚屋中,仅在人类不在时偶尔出没。这些猫自19世纪50年代随人类进入西雅图后,每天都在通过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的生活和猎物的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猫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到了20世纪,人们开始认为猫在城市中自行漫游、独立捕猎的生活方式是不正常的、是“在阴暗地方苟且偷生的可怜流浪者”。这种观点对猫原先作为能动的捕鼠者的角色提出了挑战。该研究展现了一个社会与文化的历史进程,即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流浪猫和狗被视为与早期自由漫游的牲畜类似的存在。在定义现代城市的过程中,有人呼吁限制这些动物的自由漫游,认为它们对庭院和花园的破坏不亚于让猪在城市中自由奔跑。在此背景下,社会对流浪猫的态度相应变化,例如对流浪的饥饿幼猫使用氯仿进行“友好的处理”。从最初的半野生状态,到成为城市现代化争论的一部分——该研究所揭示的流浪猫在城市发展历史中的角色变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对流浪猫的关注也有助于我们在更加宏观层面上理解城市化现象,诸如城市空间的秩序以及城市—荒野间的文化对立。《城市中的流浪猫》(Feral Cats in the City)探讨了人类对城市环境中流浪猫的复杂而多样的反应。它通过研究人类、动物和城市空间之间微妙的关系,挑战了人们对流浪猫等待拯救和被动形象。这项研究强调了人类对流浪猫的矛盾态度,从喜爱到恐惧和厌恶,以及这些态度如何受到流浪猫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塑造、社会对于城市空间的分类影响了人对流浪猫的态度:在某些空间,其被视为自然“野性”的一部分;而在家庭之内或其他强调秩序的空间中,流浪猫则被认为格格不入。在伦敦的菲茨罗伊广场的流浪猫群落成功融入了城市景观,成为“都市荒野”(urban wildness)景观的一部分,为人接受和赞美;而在居民区出现流浪猫通常被视为对家庭秩序的侵犯。围绕城市空间的规则也在制约城市中的人,“违规的人”和“违规的猫”一样会受到社会的排斥:与流浪动物关系“过近”的人可能会被当局和邻居视为异类。《城市中的流浪猫》还讨论了与城市生活相关的荒野(wildness)概念,表明人类对流浪猫的反应不仅仅是关于动物本身,还涉及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对自然、家庭生活和城市生活的态度。此外,本文还将宠物猫与流浪猫的驯化进行了比较,指出宠物猫在西方社会中保留了一些野性,象征着家庭边界的部分开放以及自然与文化之间边界的流动性。
Marra和Santella的《流浪猫战争》(Cat Wars: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a Cuddly Killer)则从猫对于公共卫生、生态平衡的威胁性出发,对一个包含非人类公民在内的城市秩序的构想提出了更为悲观的看法。该书的研究对象是户外家猫(包括流浪猫和散养家猫),关注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和公共卫生的影响。本书从人和猫的历史和文化关系开始考察,由古埃及人类对猫的驯化开始,到当今宠物饲养者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展示了猫科动物的疾病、物种灭绝历史,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作为影响生物多样性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关键因素,流浪猫在书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作者对流浪猫生存权利的态度极为悲观,认为是世界范围内一直受忽视的生态隐患,但也有批评指出作者身为鸟类研究学者的代入过多的主观情绪,且样本数据存在谬误。但无论如何,该书提出的城市中流浪猫的该不该生存、以及如何生存、流浪猫的生存指涉的是何种后果,仍有其参考价值。
流浪猫对于生态秩序的显著威胁激化了不同动物保护者之间的激烈争论,相关研究不在少数。Barcott在《垃圾动物》(Trash Animal)一书中为我们展现了动物政治与权利问题的复杂性。作者从流浪猫捕食本地鸟类这个争议点展开,回顾了由一位鸟类专家为保护濒危鸟类而射杀一只猫引起的、鸟类保护者和猫保护者之间的全国性激烈争论,展现了流浪猫捕食(尤其是濒危的)鸟类背后的伦理和环境困境。该书还深入探讨了管理上述现象的不同措施,包括流浪猫TNR项目和保护濒危物种的法律含义与争议。作者提醒道,猫作为天生的捕食者对于生态敏感地区和濒危鸟类产生的显著威胁,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生态平衡、生态正义理念的复杂性以及追寻一个包含人类在内的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人们不仅通过改变对流浪猫的看法来确认自身的文化“进步”与社会现代化,甚至可以说,流浪猫参与构建了这些进程本身。《现代的食物、道德的食物》(Modern Food, Moral Food: Self-Control, Science, and the Rise of Modern American Eating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一书探讨了20世纪初美国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在进步主义和科学理念影响下形成的饮食习惯,美国社会如何通过食物选择来表达自制、健康、经济和爱国主义等价值观。书中讨论了流浪猫作为食物的使用,这反映了当时对食物选择的更广泛社会和文化讨论。作者企图表明,科学和进步主义思想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当时的美国饮食文化。在20世纪初期,食用猫肉(尤其是被认为数量过剩的流浪猫肉)一度被视为挑战传统饮食禁忌和推动饮食实践合理化的一个例证,呼应了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基于健康、经济和爱国主义理由的饮食替代倡议。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挑战了两个美国烹饪禁忌——不吃食肉动物和不吃宠物,公众和意见领袖对于食用猫肉的反应和伦理考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食物资源使用和宠物饲养的态度。
“流浪”与文明的边疆
流浪猫作为一种游离于人类控制与自然野性之间的独特存在,不仅是环境史、动物史叙事中的活跃行为体,更是理解现代社会复杂性的重要线索。流浪猫的存在挑战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对主体性的限定,也呼应了后人类中心主义(post-humanism)思潮中对非人类行为体的重新审视。因此,流浪猫的研究也是对社会、文化和生态过程的深入挖掘。它们与人类共享城市空间,却游离于制度化的控制之外,这种边缘性使它们成为人类社会制度与自然规律交织的活标本。通过观察流浪猫的活动轨迹、栖息方式以及人类对它们的态度转变,可以洞察人类社会治理、空间划分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与变化。但总体而言,对于流浪猫(feral cat/stray ca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兽医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科学者对流浪猫的关注并不算丰富。目前对于流浪猫的人文研究多是专门的城市史、文化史中的宠物史和饮食史的附属,作为章节甚至章节内部段落出现,几乎没有以流浪猫为中心展开的专门研究。在社会学领域虽然有相关的专门研究,但放在整个流浪猫研究领域考虑,这些研究关注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多着眼于一个大学校园或一个收容所几年之内的变化,折射出的技术、社会、文化变迁相应地也较小。其中,中文研究极为鲜有,几乎只有英文学界关注。而家猫与人类的共同生活经历几乎贯穿了人类文明史;流浪猫出现、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更是与城市化进程、资本主义发展等命题勾连,牵涉丰富的物质、观念、文化因素。或许还值得更多研究者的目光。
相比于近期国内市区野猪“流浪”引起的惊愕甚至于震恐,流浪猫的活动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城市景观。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动物在城市空间中存在的心理接受度,也凸显了城市生态和社会文化中隐含的边界定义:哪些动物能够被“文明”包容,哪些动物必须留在“荒野”,以及哪些动物游走于两者之间,甚至改换“阵营”。这些边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建构和重塑。从流浪猫的相对“亲和性”到野猪的“突兀感”,我们可以看到,动物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与其在人类叙事中被赋予的象征意义密切相关。通过观察动物在城市空间中的位置及其流动性,我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历史;这不仅仅是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补充性研究,更是对人类社会如何建构和调整其自身边界的反思。
参考文献:
1,Driscoll, Carlos A. et al. “The Taming of the Cat.”Scientific American (2009): 71-72.
2,Huw Griffiths, Ingrid Poulter and David Sibley, “Feral Cats in the City,” in Chris Philio and Chris Wilbert, eds., Animal Spaces, Beastly Places: New Geographies of Human-animal Rel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p.59-72.
3,Peter P. Marra and Chris Santella, Cat Wars: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a Cuddly Kill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4,Bruce Barcott, “Kills the Cat that Kills the Bird?,” in Kelsi Nagy and Phillip David Johnson II, eds., Trash Animals:How We Live with Nature’s Filthy, Feral, Invasive, and Unwanted Species, Minneapoli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3, 245-256.
5,Helen Zoe Veit, Modern Food, Moral Food: Self-Control, Science, and the Rise of Modern American Eating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3.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