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入冬后,随园书坊安静了许多,繁花杂树的叶子落了一地,偶尔见到几只小蚂蚁出来觅食,但在朱赢椿看来,这里还有个鲜为人知的世界:此刻,木蜂正在竹竿里冬眠,住在灯罩里的蜘蛛正享受着灯的暖意;书架后面小壁虎在打盹;窗框和天花板之间的缝隙里,十几只瓢虫抱团取暖……
近日,朱赢椿的新书《虫子间》付梓,这是一部写给成人的书,书里记录了近百个他和“虫子邻居”相知相伴的故事,10多年来,他在虫子的世界中“照映”自己。朱赢椿想将这份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希望大家在紧绷的“两点一线”的日常中开辟一片“自留地”,在“见自然,见众生,见自己”中收获更纯粹的快乐。
小虫子里有“大世界”
朱赢椿已经和虫子相伴了15个春秋。
起初的13年在南师大随园校区,一间废弃印刷厂房改造成的白房子里,他在前院种植着凌霄花、爬墙虎和香椿树,不打农药,也不修剪枝蔓,寒来暑往,繁花杂树自由生长,各种小虫子都在这里安家,地上、墙上、树上自成一派野趣。
“屋檐下是胡蜂的巢,棉蚜虫停在青苔上歇脚,草蛉幼虫喜欢在竹篱笆上散步,壁虎最喜欢从阁楼天窗爬进来……”介绍起虫子,朱赢椿就像介绍相识已久的邻居,肆无忌惮地开它们的玩笑,又格外地珍惜。朱赢椿对自己用心营造的“生物星球”如数家珍,这里也见证了他和虫子无数难忘的时光:他挂了个“慢”字在门上,提醒来客不要踩到脚下的虫子;他为迷路的屎壳郎张罗大餐、为出走的甲虫张贴启事、为雪夜的蜘蛛留一盏灯、为撞死在玻璃上的苍蝇办葬礼,公开征集挽联。
他将这些发生在随园书坊里“虫子邻居”的故事收录在成人版的《虫子间》,在书中,没有一个生僻字,只是平实地记录“虫和虫”和“虫和人”的故事。在朱赢椿看来,这些虫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也不以科学的角度研究,只是“平视”这些虫子,共情它们的生命历程。
在他的笔下,这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有大文章。朱赢椿在虫子的世界中“照映”自己,生成了许多对生命的思考:“在人类的眼里,或许虫子显得渺小,但从更宽广的宇宙去看,人又何尝不是地球上的一种虫子呢?”朱赢椿看过蜉蝣在早上才羽化为美丽的成虫,到了晚上死亡,感叹生命的短暂和绚烂。他看过蚂蚁的意外事故,并从中领悟到了世事无常,要珍惜着眼于当下。这些神奇的“邂逅”让朱赢椿以更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更珍惜生活中偶然而得之的平常快乐。
去年夏天,“白房子”被拆迁后,朱赢椿搬到了新的工作室,与以前的一些“虫邻居”们失联了,在成人版的《虫子间》中,他几乎为每位虫子邻居留下印记。在新工作室中,朱赢椿重新养了蜜蜂,种了凌霄花,在院子里播撒了种子,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虫子邻居重新回来。
自然的疗愈可抵消生活的疲惫
“这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的书,”谈及写作的初衷,朱赢椿说,现在社会过于追求有用和高效,人们很容易在忙碌和格式化的生活中渐渐麻木,朱赢椿坚信,自然有神奇的疗愈作用,通过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能让我们在紧绷生活中得到喘息,为心灵找到出口。
之前,朱赢椿也曾经历十年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南京师范大学国画系毕业后,朱赢椿进入出版社,做了一名教辅书的美术编辑。为了赶上出版进度,加班是常有的事情,做设计时工位后常常站一排人,别人说什么,他就改什么。
“只要走向自然,我很快就能让自己恢复平静。”朱赢椿不止一次尝过‘被自然疗愈’的甜头,他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淮安的农村,当时,没有玩具、没有图书、朱赢椿就钻进自然里,迎着清晨的露水看金蝉脱壳,或是在芦苇地找鸟窝。他最喜欢一个人跑到麦田深处,放倒一片麦子,整个身子躺上去,看着天上群鸟飞过,耳边不时传来阵阵蛙鸣。
这些虫子朋友从朱赢椿的生命中经过,治愈了他孤独的童年,也在人生的每个迷茫期给他心灵上的慰藉,所以他想把这种“被自然疗愈的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当我们必须遵循某些规则在系统中运行和忙碌时,不要忘了适时地打开窗户,看看窗外,透一口气。”
在朱赢椿看来,生活并不总在别处,附近也有“旷野”,他笔下的虫子几乎都是平凡易见的,构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全部素材,他在《蚁呓》中记录了一只蚂蚁的一生,在《蜗牛慢吞吞》描绘了一只蜗牛的生命轨迹,他还从一坨从天而降的鸟粪中汲取灵感,虚构了世界上第一只“便形鸟”。他还花了5年时间将虫子爬行、啮噬、产卵的痕迹誊录下来,集结成《虫子书》。他还尝试把虫子字体组成一幅画或者一首诗,让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
“读完这本书,如果有一天某只虫子突然造访你的住所,或无意中触碰到你的身体,请不要吓得尖叫或逃跑,相反,你可以带着好奇心去观察或者和它互动。”朱赢椿说,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未来治愈一生的引导者。从去年开始,朱赢椿去很多小学,给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上课,他还拍了虫子纪录片,在筹备虫子音乐会,吸引家长带孩子来看。他希望,让家长看到孩子无条件快乐的状态,唤醒大家对自然的关注和敬畏。
要在心中开辟一片“自留地”
“生活中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和充盈。”
朱赢椿相信,兴之所在则是心之所向,这些年,他收集了一万多片虫子啃过的叶子,拍摄了一千多幅鸟粪落在地上的痕迹。看似是无用的事,但每当他看到这些虫子的“艺术作品”后,总能获得一些享受,这是不可控的、即兴的,非常有生命力的一种状态,很吸引他。
在这个强调效率的时代,很多人的生活被按下了加速键,像是卡在系统里的齿轮,被链条带着飞速旋转。朱赢椿呼吁,我们要学会在有限的日常中为自己开辟一片“自留地”,松弛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对于孩子而言,亦是如此,朱赢椿发现,“现在很多孩子忙于从房间到教室,很多业余时间被挤压掉了”。朱赢椿认为,“欲速则不达”,父母本身也在“快”,学校老师也在“快”,孩子在父母的催促下也在“快”,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做什么才有意义,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要从内心进行审视:少一些功利心,将眼光放长远,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在玩耍中感知发现自己的喜好。“我们允许孩子自己去发现他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孩子们才能认同自己,并且一直享受做喜欢的事情的过程。”
朱赢椿期待,大家合上书后,走进大自然,从自然中获得思考和启迪。毕竟,如何从日常点滴中发现生活的意趣,从身边和随处可见的虫鱼鸟兽中相处中得到滋养,如何通过和自己的对话收获更纯粹的快乐,也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