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蓝天架通途】
中川机场“驱鸟人”
让鸟儿和飞机共享同一片蓝天
冲击波驱鸟器保障飞机起降安全。
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
凌晨5点,“咚咚”两声脆响,如同晨鼓初鸣,打破了沉寂夜色。
原来,驱鸟员正拿着高空驱鸟器对飞行区过夜的鸟儿进行驱赶,为当日首班机清除鸟击隐患,这是记者日前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飞行区看到的一幕。
机场驱鸟员介绍,飞机起降时最怕的险情之一就是鸟击。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及时驱离飞行区内的鸟儿,保障飞机起落平安。不论是寒风侵肌的冬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日,他们都坚守在驱鸟的岗位上。他们的一天,可以说“起得比鸟早,睡得比鸟晚。”
驱鸟员的工作,并不是单人单车就可以完成的。“鸟击情况和鸟类季节活动变化有明显关系,主要呈现夏秋多、冬春少、迁徙季节多3个特点,因此在鸟情高发期和航班高峰期我们会同时保持4辆驱鸟车不间断驱鸟。”驱鸟员说,驱鸟工作是要在航班运行期间不间断开展的。在中川机场,从每天航前1小时(约早晨5点),到航班结束,都是驱鸟员的工作时间。
驱鸟期间,记者注意到,在跑道上,每间隔一定距离就会出现声波驱鸟器、冲击波驱鸟器、蓝光驱鸟仪等驱鸟设备,如果发现鸟儿身影,驱鸟员便会立马下车,拿起高空驱鸟器打上一枪。
驱鸟现场,震爆类、声波类设备不间断发出的轰响声、猛禽猛兽的嘶吼声,让人感到轻微耳鸣。“刚开始工作时,一天下来耳朵一直嗡嗡作响,现在已经适应了。”驱鸟员说。
他们天天与鸟儿“斗智斗勇”。鸟类很聪明,适应性强,因此驱鸟员还会定期更换驱鸟设备的摆放位置,调整设备运行时间及频次,提高驱鸟效果,防止鸟类产生适应性。
但依靠设备驱赶治标不治本,最终还得靠生态治理。在驱鸟员看来,驱鸟还是要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驱赶为辅。
“麻雀是中川机场的常见鸟种,通常以草籽、昆虫为食,我们就通过抑制植被结籽率,喷药降低昆虫密度,控制草坪生长高度等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手段,从食物链的角度降低飞行区对鸟类的吸引力。”驱鸟员说,从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而言,就是采取除虫、割草、治理水生生物等系列措施切断鸟类食物源,从根源上减少鸟类进场活动频次。
在中川机场及周边区域,每年大约有几十种鸟类活动,鸟情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当好驱鸟员的前提是能准确地识鸟,记录鸟类种类、飞行、迁徙等相关信息,让驱鸟员更懂鸟。”驱鸟员这样说。
在驱鸟员的办公区内有一个标本室,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十种鸟类模型。这些模型直观地让驱鸟员了解鸟类的外部特征、相关习性,以便日常工作中能在飞行区清晰辨认出该鸟类,做到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驱赶,提高驱鸟员的业务水平。
“机场驱鸟最难熬的就是夏天,白天高温酷暑,晚上既要克服疲惫,还要使用夜视仪等设备时刻关注活动的鸟类。”驱鸟员说。
四季更迭,寒暑交替,“驱鸟人”开着驱鸟车,手持高空驱鸟器,穿梭在飞行区,默默守护着每一架飞机的安全起降,驱鸟而不伤鸟,让鸟儿和飞机共享同一片蓝天。
记者 李怡青
责任编辑:葛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