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沈阳市总工会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重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部署,对于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动员广大产业工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沈阳市深入贯彻中央《意见》精神,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对于实现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沈阳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东北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赴东北地区考察、召开专题座谈会,持续谋划推进东北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东北振兴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沈阳市拥有166.4万产业工人,这支队伍从“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辉煌中走来,历经工业文明洗礼,积淀形成了主人翁的秉性、勇立潮头的天性、精工细作的品性,是实现沈阳全面振兴的力量所在、底气所在。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能够更好地引导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能够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动员广大产业工人肩负时代使命,踊跃投身沈阳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能够有效增强广大产业工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这支队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贡献智慧和力量。
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是沈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沈阳市正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21条重点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产业工人是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关键所在。沈阳要推进优势产业未来化、颠覆性技术产业化,实现由“量”向“质”、由“重”向“新”的蝶变,需要打造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一流产业工人队伍,培育一大批能够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熟练运用现代技术、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现沈阳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技能支撑和创新支持。
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是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提升沈阳产业工人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时隔七年后,着眼破解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中央再度出台《意见》,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从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健全职业发展体系、维护劳动经济权益等9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拓展了改革举措,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做出系统部署,指明前进方向。从沈阳来看,自2018年启动产改工作以来,在市产改领导小组及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广大产业工人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技能技术素质普遍提升,成长成才空间更加广阔,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沈阳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还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级以下技术工人多,高技能人才少;传统型技能人才多,现代型技能人才少;单一技能型人才多,复合技能型人才少;短期速成的技能人才多,系统培养的技能人才少,从长远看,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势在必行。
沈阳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应把握的关键
坚持产业工人的规模、结构和素质与沈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沈阳目前正处在产业升级的转型关键期,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发展定位。高科技与高技能的有机结合是形成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在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技术含量越高,对操作技能要求就越高。产业工人在解决高难度的生产工艺问题、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完成重大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沈阳必须打造一支与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一流产业工人队伍,才能不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出更多体现中国速度、中国水平的“沈阳制造”。
坚持建立齐抓共管机制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相统一。沈阳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应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扎实、科创资源富集、发展场景丰富、劳模工匠文化浓厚的优势,形成制度化培养工匠人才、技能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工匠人才、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要强化和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发挥国有企业带动作用、民营企业主动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作用,鼓励各类企业通过首创先试,破解机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打造一支以产业工人为基础、技能人才为中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领军的宏大队伍,引领“沈阳制造”的品质提升,让一流产业工人队伍成为沈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
坚持完善技能导向激励机制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相协调。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完善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还要通过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为工匠人才、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通过健全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建立一整套系统化的奖励体系,让工匠人才和技能人才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改变重学历、轻技能,重仕途、轻工匠的片面人才观,改革现有重学历学位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让沈阳成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沃土,让更多产业工人在沈阳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展身手、大有作为。
沈阳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的实施路径
构建高站位宣传教育体系,筑牢产业工人思想根基。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把广大产业工人共识凝聚起来、力量汇聚起来,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车间班组、生产一线,用产业工人听得懂、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语言,开展“冒热气、接地气、聚人气”的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充分发挥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作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及辽宁红色“六地”等系列教育活动,打造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品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设立“沈阳工匠日”,培育沈阳特色劳模工匠文化,健全完善劳模工匠优待政策,推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广泛共识。
构建高水平技能培育体系,促进产业工人成长发展。技能形成体系是促进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核心是形成有利于提高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的体制环境。要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发挥职业学校培养产业工人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职业院校围绕沈阳市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等开设专业,创新产业工人培育模式。落实企业对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的主体责任,督促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化产业工人评价制度改革,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制度落实,健全产业工人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互相贯通的长效机制,畅通产业工人向上发展通道。
构建高技能人才选育体系,推动产业工人领军人才不断涌现。高技能领军人才具有高超技艺技能,不仅可以成为“智造强市”的核心骨干、战略人才,也可为整个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起到示范引领和导向作用。要聚焦全市21条重点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具备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的一流产业工人。打造高技能人才选育基地,整合省市资源,建设全国一流工匠学院;优先在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工匠学院,形成工匠学院联盟;加大信息化平台建设力度,推进线下培训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同时,完善工匠人才梯次选育机制,建立工匠人才数据库,构建企业级—区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工匠人才“雁阵体系”。
构建高标准激励保障体系,增强产业工人获得感。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导向激励机制,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要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合理提高产业工人工资水平。以政府奖励为导向、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此外,要提高产业工人政治待遇,引导产业工人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主动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和企业管理。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优惠政策保障范围,使其享受落户、住房、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保障服务,增强产业工人的成就感、获得感,建设产业工人友好型社会。
构建高质量建功立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一直以来,沈阳工人阶级始终凝聚在党的旗帜下,走在前列、勇挑重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沈阳实践,必须充分发挥以产业工人为代表的沈阳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要围绕全市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深入开展各层级、多形式劳动和技能竞赛,探索创新新产业、新业态竞赛活动形式,不断扩大竞赛覆盖面。要聚焦重点产业、核心供应链和龙头企业等,组织产业工人踊跃参加面向生产全过程的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和“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促进产业工人创新创造与企业需求、应用技术与应用场景精准对接。引导支持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重大技术革新、科技攻关项目,推动产业工人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注重发挥劳模工匠人才技术优势,加强卓越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鼓励发展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帮助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