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
我多次就制止餐饮浪费作出批示、提出要求,这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正所谓“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
——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2022年3月6日)
中国历来有戒奢以俭、克勤克俭的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荀子就鲜明提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的主张。也就是说,使国家富强的方法,在于节约用度而让百姓富裕,并妥善贮藏余下的粮食财物。
先秦诸子虽然观点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地推崇俭朴、节用。比如,老子认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孔子倡导“节用而爱人”,墨子主张“其用财节,其自养俭”,韩非子强调“力而俭者富”……这些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国古代“崇俭节用”的道德传统。
《国语·鲁语》中有段季文子以俭为荣的故事。春秋时期,季文子在鲁国当政,他“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有人讥讽道:“你的家人不穿丝绸衣服,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不怕被百官耻笑,不担心有辱鲁国声誉吗?”他回答:“我只听说国家以品德高尚为荣,没听说炫耀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
季文子一生节俭。他去世后,人们收集其家中器物作为随葬,结果发现既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多余的生活用具。时人评价说:“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季文子廉忠矣!”
《左传》中有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是以俭侈之别作为区分善恶的判断标准。在古人眼中,崇俭节用既是高尚的美德,同时也是一种修身之道。
北宋司马光写过一篇有名的家书《训俭示康》,康,是他的儿子,他这封书信就是给儿子讲关于“俭”的道理。信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提到许多“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例子。比如,晋代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结果到孙子一代“以骄溢倾家”;宋初张知白为相,俸禄不少,却朴实清俭,意识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总结历史经验,司马光得出结论:“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他告诫儿子“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由于教子有方,“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崇俭节用还是奢侈浪费,不仅关乎个人德行,还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的好坏。正所谓“浇风易渐,淳化难归”。浪费不加约束会滋长奢靡之风,从各方面厉行节约才能涵养良好风尚。清代《格言联璧》中有句名言:“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柴堆堆经不住两头抽,青石缸经不住水眼漏。”家庭的富裕,离不开开源节流、勤俭持家;国家的强大,更需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前,生活条件有限,当然应该穷当克俭;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也要做到富而居俭,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
文/钟祺、静玄
配音/静玄
音频剪辑/安先
海报设计/子棋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