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宽 张学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冬日的傍晚,位于西北大学科研楼5层的实验室里,身着白大褂的学生在仪器间往来穿梭,忙着调制试剂、做细胞培养、采集分析数据……一门之隔的办公室里,导师范代娣教授正埋头翻看资料,不时拿笔圈点批注。就在几分钟前,她刚刚和课题组学生讨论了上周的实验进度和国内外学术、产业界动态,安排了近期的科研计划。
“只要不出差,范老师准会来实验室。”学生们早已习惯。从孜孜不倦的求学生涯,到翻山越岭的科技创新之路,范代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乐此不疲40年,为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2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范代娣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锚定一个方向,长久扎下去
1984年,范代娣从家乡陕西蒲城考入西北大学化学工程系,在这里度过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习阶段。1994年,范代娣从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成为我国生物化工专业的第一位女博士。面对留在上海任教与出国深造的机会,28岁的范代娣做出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决定——回到西北大学,在宁静的西部继续她的科研征途。
初回西大,范代娣只有3000元的安家费、5000元的科研启动金及40平方米的小实验室。而这,已是当时学校能够提供的最好条件。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简陋的硬件,范代娣没有丝毫气馁:“既然选择回来,我就有心里准备。”
在查阅最新文献时,范代娣看到国外学者尝试用动物胶原蛋白制造“人工耳”“人工肾”的报道,很受启发——“这可是人类生命健康领域非常需要的技术!”她决定尝试这一领域。
进一步阅读文献,她发现从牛、猪、鱼等动物源制备胶原蛋白存在病毒隐患、排异反应,功效性也会因动物组织种别批次不同有所区别。“动物源胶原蛋白不行,能不能直接用人的胶原蛋白呢?”当然不能冒法律伦理风险,从人体提取胶原蛋白,但能否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构建重组胶原蛋白,使之与人体胶原蛋白高度相似?
她以近乎“异想天开”的方式展望重组人胶原蛋白研究的未来:“如果能制备没有免疫排异反应的胶原蛋白,人造器官就更能接近真正的临床应用,人类健康长寿的夙愿是不是能更进一步?”
“容易做的事,大家都会去做,做的也会比你好,因为别人的平台比你好很多。”范代娣说避开了那些可以快速出成果的方向,选择去挑战更具技术含量的方向——“对于受硬件条件约束的西部地方高校科研工作者而言,只有在一个富有潜力和难度的领域长期扎进去,才有可能最终胜出。”范代娣说。
构建新的重组胶原蛋白分子(范代娣称之为“类人胶原蛋白”),研究没有先例,所有的一切只能从零开始。攻关途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多得像西安城墙上的砖头,数都数不过来。其中很棘手的一点,是当时国内生物技术科研整体水平落后欧美国家,需要花费很大功夫去弥补相关领域的短板。
发酵是制备重组胶原蛋白的重要工艺。没有足够的实验量,根本不能评判设计的重组胶原是否与理论功效一致,免疫原性也无法评价。所以,细胞工厂构建成功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有高密度发酵制备达到足够的实验量,才可以继续下面的研究。
实验室的发酵工艺有别于工厂成熟工艺,从前期准备、中间操作到后期清洗罐体,耗时要接近一周时间,罐体不能污染也不能有操作失误,否则时间白白浪费。为避免失误,除了严格操作、轮班彻夜值守别无好的办法。实验过程辛苦而单调,但一刻都不敢放松。有几次发酵到最后,却由于染菌导致功亏一篑,大家都很沮丧,但没有人抱怨和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范代娣的实验取得首个重大进展,用基因工程技术高密度发酵生产的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宣告问世。2001年,范代娣申请了中国第一个重组胶原蛋白发明专利“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
此后,范代娣在国家十五重大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项目支持下,解决了一系列重组胶原蛋白的分子从头设计及工程技术难题,我国重组胶原蛋白研究实现了由并跑到领跑的“跳跃”。
不仅如此,她还首次发现了多种稀有皂苷优异的功效,了解了手性异构体、不同功效皂苷间的协同或者拮抗作用机制,解决了稀有人参皂苷规模生产的瓶颈问题。
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从范代娣的实验里喷涌而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释放出强大的变革力量。
把成果从实验室搬上流水线
在范代娣看来,实验室研究只是开端,产品必须走出实验室,才能实现科技工作者用科技造福社会的梦想。为了充分实现类人胶原蛋白的价值,范代娣以专利技术入股成立了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新设公司百废待兴,从技术研发到设想运用再到商业落地,过程道阻且长。最初的几年,公司没有收益,压力很大。
彼时,巨子生物量产的类人胶原蛋白主要计划用于市场急需的外科医用敷料、止血海绵、人工骨等领域,但这些医疗器械研发和审批周期极长,虽经过多年积极推进工作,离进入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巨子生物公司市场拓展举步维艰,只有加紧临床实验进度和研发经费的不断投入。
终于,在2011年,经过严格临床实验,第一个用于激光手术后修复皮肤屏障、促进受损皮肤快速修复的医用敷料获得注册证进入市场,产品良好的功效获得患者高度认可。至此,巨子生物迎来了持续发展。
“美丽和健康是人类毕生的追求。”范代娣说。今天的巨子生物,已建成系列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医学护肤品、医疗器械、预防医学和营养医学产品等20多条生产线,生产的8类主要产品畅销国内和美国、俄罗斯等国,市场终端销售总额累计超过百亿元。
2022年11月,巨子生物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这是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推动两链融合的标志性事件。当天,巨子生物公司市值超过300亿港元。
巨子生物公司获得市场青睐后,国内若干重组胶原研究团队得到投资创立了企业,并开始尝试各类重组胶原蛋白的工程化和应用。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竞争对手,范代娣却很开心:“巨子生物的意义就在于把整个行业带动起来,推动我国在生物材料领域的整体进步。一项技术成就一家公司、带动一个行业,这是价值最大化。”
走得再远,也不忘记为何出发
在大健康领域做研究和成果转化,范代娣的原动力来自父亲。范代娣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渭北农村,父亲是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好多个夜晚,她都被上门求医的敲门声惊醒,父亲也经常半夜出诊,回来给她讲述治好病人的喜悦,或患者病痛辞世的无奈。“长大了,我也想给人看病”的想法,在她心里播下了种子。
如今的她,不是职业医生,却和职业医生一样仁心济世。她研究的系列重组胶原蛋白序列来源于人体胶原蛋白氨基酸序列,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目前,重组类人胶原蛋白产品在国内1000多家公立医院、1700多家私立医院和诊所、300多个连锁药房采用,受益患者超过千万人次。
范代娣带领巨子生物,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反哺”。先后向母校、社会捐资捐物数千万元,并与西北大学签订两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意向协议组胶原蛋白系列产品物资。她还是陕西省“红凤工程”的形象大使,资助多位女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从教30余年来,范代娣先后培养硕博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上百人,从中走出国家级人才3名,省部级人才10名。
今天的范代娣,脚步仍不停歇。她感谢国家和同行对自己的认可,但却说自己做得远远不够,“我们会加倍努力,把研究和转化同步抓紧,加快建设一个更加健康和美丽的人类世界。”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