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11月30日,随着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征十二号)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此次发射,实现了多个“首次”,填补了我国没有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空白;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向跨代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充分地探索和实践了“新火箭、新工位、新团队、新机制”下的商业发射组织管理成功模式,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射积累了宝贵财富。
补齐商业航天链条缺口
商业航天正成为太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按下“加速键”。
过去近10年,我国许多商业卫星、火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唯独缺少商业航天发射场这一基础设施,造成了部分商业火箭、卫星“有劲儿没处使”的现象。
2022年7月6日,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正式启动,从动工到首发仅用878天,全面完成建设并成功实现首发。
与传统发射场相比,商业航天发射场究竟有何不同?
据了解,在过去,一个型号火箭往往由固定的发射工位来执行发射任务,具有操作相对简单、稳定性高等优点。而当前随着我国商业火箭公司众多,产品型号多样;如果“一个火箭一个工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此次执行首发任务的二号工位,是我国首个通用中型液体工位,就打破了“一对一”的传统,创新采用“通用型”接口设计;发射前后端设备并不固定,可以“模块”更替,“对口”更换,适配3.35—5米范围内直径近20个型号火箭的发射需求。
再比如,过去,我们通常看到火箭组装、测试、转运都是“竖着”的。这种垂直的方式,对发射场设施要求较高;发射后工位受损较大,需要花更多精力修复。
但对于商业发射场而言,提高火箭发射频次尤为关键。因此,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采用了水平组装、水平测试、水平转运的“三平”快速测发模式。意味着火箭在技术厂房里是“躺着”组装和测试,再“躺着”转运到发射工位后再整体竖起。做一个简单测试后,加注燃料即可发射。
据测算,火箭转场工位最快3天可发射,发射后最长7天就可恢复状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专家范瑞祥表示,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补齐了商业航天的链条缺口。未来商业发射场可以高频次、高效率执行发射任务,这将促进航天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对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除了此次执行任务的二号发射工位,按计划,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今年还将执行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届时,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具备双工位发射能力。
火箭“新”力量挺进商业发射市场
此次任务也是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的首次亮相。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作为一款为加快适应商业发射市场需求而设计的火箭,以“能力翻倍、低成本和高可靠”等特点崭露头角。它的成功首飞也开启了我国商业火箭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新篇章。
长征十二号是名副其实的“高效率健将”,全箭约长62米,是我国目前运力最强的两级单芯级火箭。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少于12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少于6吨,是我国首型4米级运载火箭。
与传统3.35米直径的运载火箭相比,长征十二号在国内首次采用3.8米箭体直径。不仅可以继续满足铁路运输的条件,更大的直径还意味着更大的结构空间,在实现装配更大规格发动机的同时,也能容纳更多的燃料和有效载荷,实现大推力、高面推比。据测算,推进剂装填量提升了30%,推力性能提升108%。它还首次采用与液氧相容的冷氦增压技术、首个应用铝锂合金,在显著减轻了结构重量的同时,提升了火箭的运载能力。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可靠性,长征十二号采用了“牵制释放”系统。具体来说,就是火箭在点火起飞前,牵制释放系统先将其系留在发射台上,待火箭诊断点火工作正常后,牵制释放系统可靠释放,火箭再完成顺利起飞。发射升空后,智能健康诊断系统将对火箭进行实时“体检”,一旦发现故障,可进行故障隔离,同时实施飞行任务的重新规划,为火箭在线生成新的飞行轨迹,确保卫星准确进入原定轨道。
虽然采用了这么多新技术,但长征十二号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经济性”。通过打造标准模块和自身减重等措施,实现了成本的降低。
“市场预期良好,我们有十足的信心在发展商业火箭的新模式中,与各方共建商业航天良好生态。”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队副总指挥刘雄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