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第25期,总第922期),原题为《丹山碧水出新城》。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编辑戴闻名
900多年前岷江畔苏轼提笔挥毫之处,一座年轻的光伏新城初具规模。
相传900多年前,苏洵、苏轼、苏辙 “三苏”父子曾泛舟岷江,路过宜宾。苏轼在此畅饮美酒之后,抬头远望,只见丹山岩下流过一江碧水,于是提笔挥毫,写下“丹山碧水”四个字。
东坡题字之处,正是如今的光伏新城——宜宾高新区所在地。
2023年3月,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宜宾高新区正式独立运行。仅一年多时间里,在这块占地面积55.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资超百亿级光伏企业已达6家:英发德耀、英发德坤、四川高景、四川东磁、和光同程、正泰新能源。
全长6.1公里的中轴线——产业大道全线贯通虽然才一年有余,却已成为串联起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产业主要环节的一整条“光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站在高新区的制高点“高新之窗”,可以俯瞰整个高新区:产业大道两端,万亩光伏产业园渐次铺展,不到两年时间里,一座年轻的光伏新城初具规模。
先进产能和智能制造,则是宜宾高新区光伏企业的共同特点,更是它们穿越周期的最强底气。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和光同程作为四川省唯一一家光伏电池企业亮相,向全世界展示宜宾制造的先进产能TOPCon双面太阳能电池产品。
2024年11月5日,隆基绿能与英发德耀和宜宾高新区签署了年产16GW HPBC电池片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宜宾光伏企业进军BC新一代高效电池技术路线。
2024年11月5日,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宜宾高新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6GW HPBC电池片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自从2022年宜宾布局光伏产业以来,短短两年时间内,一批先进光伏企业已在丹山碧水之畔“抱团成链”,成为代表宜宾新质生产力的全新名片。
宜宾市委副书记、宜宾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曾令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作为宜宾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宜宾高新区将紧扣“高”和“新”的定位,围绕光伏产业建圈强链,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和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建设科创高新、光伏新城。
先进产能
被称为宜宾高新区“F4”的英发德耀、和光同程、四川东磁和四川高景四家代表性光伏企业,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先进产能上领跑。
其中,四川高景在大尺寸硅片研发制造方面掌握多项核心技术,且在宜宾布局的皆为最新产能。英发德耀、和光同程和四川东磁均专注于电池片研发、制造、销售,且核心产能均为目前主流的TOPCon电池片。
光伏电池最关键的技术指标之一,是转换率,每提高0.1个百分点都意义重大。经测算,电池片在20%转换效率的基础之上,每提高0.1个百分点的转换效率,就可以为下游电站节约5%以上的成本。
TOPCon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为28.7%,远超上一代p型电池的24.5%,其市场占有率也在2024年快速从原来的30%提升到70%-80%。由于所有项目全部是新型TOPCon电池,没有p型电池的产能包袱,这正是“宜宾造”光伏电池在行业遭遇“寒冬”、企业开工率大幅下降时逆势而上的关键所在。
和光同程副总经理敖志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于公司在诞生之初就面临行业深度盘整期,“倒逼我们在先进产能和市场获单能力上迅速成长”,投产仅75天,就成为多家行业头部组件企业的合格供应商并实现批量供货,“目前我们每个月只有3天的周转库存”。
自2023年9月投产以来,和光同程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5.2亿元,与行业龙头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正泰新能源等签订了3年39GW的销售长约,2024年出货量有望突破16GW。
在英发德耀,本刊记者看到,20万平方米的恒温无尘车间内,平均每0.8秒就有一张太阳能电池片下线,N型TOPCon电池日产达990万片,2024上半年电池片出货量位居全球第4,TOPCon电池片出货量排名全球前三。2024年8月,英发德耀自主研发的n型210R电池片转换效率达到行业领先的27.02%。
目前,英发德耀已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独角兽企业”,并获评“PVBL2024 年全球光储行业最具创造力企业奖”。
为持续推进技术创新,英发德耀还组建了一支160余人的高学历研发队伍,并与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并在宜宾投资建设了英发德耀光伏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对于包括TOPCon、BC和钙钛矿叠层等高效电池技术始终保持密切跟踪。
11月刚刚签约的HPBC电池片项目,是英发德耀对于最新电池技术的一次“试水”,也是宜宾落地的首个量产BC电池项目。
BC电池的特点是正面没有栅线,能有效提高电池效率、发电量和美观度。同时,BC技术是一种平台技术,可与TOPCon、HJT等叠加工艺,进一步扩大效率优势,是有望在未来3-5年内走向主流的技术路线。
“这个项目是与行业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合作,无论对于英发德耀,还是推进宜宾光伏产业进入新技术路线,都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我们有自信在明年实现出货量全球排名‘保二争一’。”英发德耀董事长张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绿”“智”融合
在宜宾高新区,自动化和智能化已是光伏企业的标配。
在技术上开展竞赛的同时,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生产线也在赋能提升光伏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和光同程5G工业应用智慧工厂,“驾驶舱”——智能制造数据可视化平台上,园区人员、车辆、车间状况等数据一目了然。生产车间内,700多个定制化5G+AGV(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能够沿规定的导引路线行驶的移载运输车)智能机器人往返搬运货物,600多个智能机械臂自动完成组装、插片等精细化操作。车间无尘且安静,除了巡视设备的工程师之外,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据测算,AGV机器人和智能机械臂能将车间生产效率分别提升14.1%和309%,产品不良率、碎片率也显著降低。
在四川东磁5G全连接智能制造未来工厂,每位车间工人都有一部5G工作手机,与“工厂大脑”实时对接,一旦设备运行发生异常,工人会第一时间收到报警信息。
四川东磁总经理金刚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数据实时采集的基础上,“工厂大脑”能够实时感知制造资源的能力和使用状态,辅助生产管理人员快速定位异常情况,设备管理已实现可视化。
“绿”与“智”深度融合,是宜宾光伏企业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和光同程5G工业应用智慧工厂的参观通道,一边是正在生产中的光伏电池片车间,另一边则是掩映在绿植中的露天酸碱排气系统管道。由于工厂碱性洗涤塔循环喷淋碱液与酸性废气中和,已完全实现废弃气体达标排放,这些从前被“隐藏”的排气管道,已成为今天工厂工业旅游的景点。
2024年3月,四川高景获得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认证颁发的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成为宜宾光伏产业领域中的首个“零碳工厂”。
所谓“零碳工厂”,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以年度为单位)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自主减排和核算边界外的减排项目清除,或者通过相应数量的碳信用抵消,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工厂。
自2022年建成投产以后,四川高景通过切换能源结构、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设施、自主开发节能降耗项目等方式主动降碳,绿色生产,共计减少约47万吨碳排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技术团队采用“化学除硅除硬+高效沉淀+超滤+反渗透,以及过程废水再回收”的针对性处理工艺,将光伏废水变废为宝,循环使用,系统整体回收率超过80%,每月可节水4.8万吨。
在英发德耀厂房的屋顶之上,以企业自产电池片打造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已正式并网发电,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159万度。
隔墙配送
如今,光伏行业正经历盘整期,能否实现降本增效、提升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对于企业能否成功穿越周期至关重要。
宜宾高新区特别注重全产业链配套发展,光伏企业因此能够聚光成链,抱团取暖,享受到产业链互补带来的成本红利。
高景太阳能董事、战略与投资副总裁徐自寒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高新区对光伏产业的布局不是零敲碎打,而是高标准集聚。作为硅棒硅片企业,拉晶用的石英坩埚、切片所需的金刚丝等上游环节高新区都有布局,下游又有电池片企业作为客户,特别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
宜宾高新区,因此也逐渐成为一个光伏“强磁场”。
英发德耀落户宜宾之后,为高新区带来了切片行业龙头企业——高测股份。
高测股份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山东青岛,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切割专业户”,主要从事高硬脆材料切割设备和切割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行业硅片制造环节,光伏行业全球前10名企业的硅片制造企业均为其客户。
高测股份行政服务中心总监孟宪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英发德耀的牵线之下,高测股份在2023年正式落户宜宾高新区,成立了宜宾高测,目前光伏大硅片切片产能达25GW。
穿行在宜宾高测的生产车间内,一条条硅棒通过空中轨道运送至切片机床,完成自动化切片。走出生产车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看到了一批驾驶着小型叉车等待运货的司机——硅片在经过加工分拣后,将通过这些叉车直接运到产业大道上的电池片企业。
宜宾高新区内,光伏上下游企业之间实现了“隔墙配送、共墙免检、集聚成势”。
四川高景落户宜宾之后,又推荐促成了硅料业龙头四川丽豪来宜宾设厂,组件业龙头企业正泰新能则是作为四川丽豪的股东之一,随之也与宜宾签约。
在宜宾高新区制高点——“高新之窗”内,“宜宾造”的代表性光伏产品一字排开。四川丽豪的硅料、四川中昱绿能的石英坩埚、四川高景的硅棒、四川锦尚的金刚线、宜宾高测的切片、聚和(宜宾)新材料的银浆,再加上英发德耀、和光同程、四川东磁的电池片,福莱特的光伏玻璃、正泰新能的组件,串联起了一条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拔节生长
在宜宾高新区岷江之畔的高光商务中心,可以远眺苏轼当年挥毫“丹山碧水”的红色丹山岩和摩崖石刻。高光商务中心的另一侧,99米高的天光星城科创中心正在火热施工,塔吊林立,车辆穿梭,未来将成为宜宾高新区的“第一高楼”。
宜宾高投集团董事长叶春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天光星城科创中心项目包括科创中心、会议中心、孵化中心,以及6栋保障性住房和3栋退台式建筑组成的商业内街,能够解决宜宾高新区的企业高管和产业工人等办公、居住、生活的多种需求,预计于2025年3月全部竣工。
光伏产业的集聚,为曾是一片丘陵荒坡的宜宾高新区聚集起越来越旺的人气。
和光同程副总经理敖志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高新区停车场,经常能看到来自四川省外的车牌,来自光伏业高地江苏和浙江的尤其多,“不少光伏业的人才已经‘西南飞’,来到宜宾工作甚至落户”。
英发德耀董事长张敏已在天光星城科创中心为企业高管买了房,“让他们可以在高新区安居乐业”。
作为加速建设、服务和运营宜宾高新区的国企平台,宜宾高投集团成立两年多来,以 “光”速在丘陵荒坡中开通了产业大道,提供了电力保障,并修建了高新区会议中心、高新区政企服务中心、高光商务中心和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多个基建项目,是高新区高速发展背后的“基建狂魔”。
叶春艳介绍,下一步,高新区建设将在保障性租赁住房、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全面规划。总投资16.3亿元的天光星城科创中心就是宜宾市城乡融合的重点项目之一,承载着提升园区品质、吸引人才集聚的使命。
望着正在拔节生长的天光星城科创中心,叶春艳说:“在长江之尾有上海陆家嘴,我们希望,这里未来能够成为长江之头的‘陆家嘴’。”
“展望未来,宜宾高新区将实现从‘产业园区’向‘科技园区’ ,再向‘宜居城市’跨越提升。在此过程中,高新区将培育壮大企业集群,助推‘产的升级’ ;通过加快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动‘城的建设’ ;用心打造和美人居环境,加快‘人的集聚’ ;在‘产城人’融合发展中持续擦亮宜宾高新区的幸福底色。” 曾令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光储充用”
在打造光伏全产业链生态圈的同时,宜宾还布局了下游的储能产业,大力进军新型储能产业赛道。
位于金沙江畔的宜宾储能产业园于2024年1月开工建设,与长江畔的宜宾三江新区、岷江畔的宜宾高新区三足鼎立,是连接高新区晶硅光伏产业集群、三江新区动力电池产业组团的区域中枢,目前已吸引中车集团、中国能建等头部企业相继落地。宜宾全市新型储能产业累计签约项目19个、协议总投资66.26亿元,储能系统集成及配套项目产能规模达16GWh。
在宜宾中车时代生产车间,一个个电瓶从智能化生产线上诞生,又集合为储能电池包,通过智能化运输装载入储能集装箱。宜宾储能产业专班成员侯玉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储能集装箱就像一个大型“充电宝”,将用不了的电储存起来,在没有阳光或电力需求高峰时又将其释放出来,为电力系统削峰填谷。
自2024年9月投产以来,宜宾中车时代生产基地生产线一直处于满产状态,产品销往新疆、贵州、黑龙江、重庆、青海、山西等地,预计到年底出货5GWh,产值贡献超20亿元。
宜宾的目标,是加快打造“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到2025年全市储能产值达到100亿元,2027年达到300亿元。
除了储能产业之外,宜宾还在试点光伏产品“宜宾造、宜宾用”。
宜宾高新区现代农业公园停车场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看到了一排排“光伏车棚”:车棚顶上铺满光伏电池板,光伏发电系统同时连接充电桩,可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停车场一角,宜宾当地企业四川驰硕新能源生产的储能系统配电箱,则将光伏车棚用不完的电能储存起来,满足停车场周边小型商业配套设施的用电需求。
更多的光伏应用场景,正在宜宾“生长”。《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宜宾高新区产业大道看到,四川东磁生产基地的园区围墙正被替换为可发电的“光伏围墙”。
徐自寒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宜宾成立了新能源公司,统筹开发市内的光伏项目,同时也邀请民间资本参与。高景新能源参与建设了位于屏山县的目前四川省内最大的一个地面分布式光伏项目,复合了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多种场景。
“宜宾打造光伏应用场景,不但能够辐射川南地区,对于整个西部地区都有示范性作用。”徐自寒说。
《宜宾追“光”记》专题系列稿件
咬定光伏不放松
丹山碧水出新城
光伏产业前景光明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