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科技部发布的《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明确提出,AIGC不应该用来产生研究假设、直接撰写整篇论文文本、解释数据、得出研究结论。近期多所高校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正是意识到了学生滥用AI存在的问题。
这些规定,填补了监管空白,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对利用AI写作论文的规范,既然还停留在高校“自主制定”规章制度的阶段,就说明还缺乏统一性,也远没有形成行业性的共识及其保障机制。因此,有必要加快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面向全国的人工智能使用伦理规范。
还要认识到,AI越来越深度参与到高校学生论文写作,只是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带来全方位挑战的一个侧面。相比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而言,高校如何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在技术冲击下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宏大课题。
有教育工作者建议高校可以开设使用AI写作工具的公共课程,将使用规范、方法和学术道德都明确教给学生;同时,加快开发AI论文检测系统;此外,改革毕业论文考核机制,加强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的技术监管,而不是再简单关注查重率,也值得持续探索。
这些建议可谓“有堵有疏”,对于规则长期清晰稳定的学术界而言,人工智能引发的变化显然值得进一步思考。或许,正是那些科研过程中过分形式化的部分,更加容易AI化,而这些现象也反过来有助于催生新的评判规则。
AI代写论文的深层影响,在于我们如何不断调整对工具的使用和看法。毕竟,教育和学术终究是要面向未来的,面对新科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思考,我们不妨也用严谨但广阔的态度来对待。
综合央广网、半月谈、中青网、光明网、澎湃新闻等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