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发布《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对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规范。
除了复旦大学外,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发文规范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这些规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在学术写作中,AI使用的边界在哪儿?
AI参与论文写作
已非常普遍
如今,AI工具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智慧”,AI参与学术论文写作已非常普遍。
今年刚刚保研武汉大学的小蔡告诉记者,此前他在写本科毕业论文时,用过AI。“我们学生在论文或者其他写作方面AI用得也很多,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毕业论文方面,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学习新知识,可以把不懂的问题直接输入进去,让AI做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也让我们对技术、背景有更多的认识。”小蔡说。
小蔡坦言,AI工具能大幅度提高课题研究过程中背景资料的查阅效率,但真正在论文的写作层面,自己并不会依赖AI工具。
正在某985高校读博的阿土,主要研究方向是算力与电力协同优化。据她观察,身边几乎每个理工科的同学都会不同程度地借助AI完成论文。
因为研究过程中会涉及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方法,阿土会用AI找课题灵感,“虽然最后生成的代码80%都经不起细究,但还是能从中窥得一些思路”。不过阿土始终认为,AI只是在使用已有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创造性,所以她只会借助它来检索文献、提炼重点,减轻一些机械工作。
多所高校用AIGC
检测毕业论文
过度依赖AI,显然背离了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初衷。
11月28日,复旦大学发布《规定》,对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规范。
《规定》不仅明确了允许使用AI的范围与原则,还从AI工具的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创新性总结等多个方面,明确了禁止使用的范围。此外,《规定》还明确,学生违反相关规定使用AI工具的,视情节给予纳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成绩、不准答辩、取消合格成绩等处理;构成学术不端(不当)的,按照相关校纪校规给予纪律处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等处理。
记者了解到,此前,多所高校也出台了大学生用AI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规范。
华北电力大学今年首次引入“AIGC检测服务系统”对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查询,对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的场景和比例进行规范;天津科技大学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湖北大学明确,本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将试行加入AIGC检测,检测系统将识别论文是否出现“AI代写”,并出具对应检测报告作为参考;福州大学规定,对202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AI代写检测,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和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参考依据。
高校教师普遍认为
应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
作为国内第一批尝试“用AI检测AI”的高校,华北电力大学与知网合作,开发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服务系统”,专门用于检测本校2024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使用AI生成的情况。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磊告诉记者,检测结果发现,非全日制研究生检出率也较高,部分论文高达40%;在学科分类中,经管、外语和人文类学科检出率较高,部分论文达到20%—30%,相比之下,工科类的检测结果超10%的都很少。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孔林涛表示,他们在毕业论文(设计)上进行常规查重以外,还做了人工智能生成部分内容的检测,避免学生产生过度依赖的状态。
孔林涛说,学校规定查重结果不得超过30%,AI检测结果显示的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学院会向超出AI检测标准的学生发出警示。“我们本质上并不是否定AI生成的工作,这样一个参数的设置也是综合性的考虑,体现了我们对AI时代本身是一种欢迎、迎接的态度。有时候我们会因为AI强大的功能忘记我们最初的目标,失去了方向,所以我们的限制也是让学生回归到最终自身的轨道上来”。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志锴认为,“用AIGC技术辅助学位论文写作,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人工智能依赖’,会削弱学习自主性,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才评价的公正性。”甚至可能会有涉嫌抄袭、剽窃等风险。
但是,“AI代写”和“AI辅助”是两回事,李志锴认为,因噎废食并不能阻挡AIGC技术的普及化,当下最重要的是,对“AI代写”进行解释说明,厘清学术不端的构成界限,并制定科学的规范和指南保障学生的有效使用。
规范AI的应用
需多方面组合发力
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精武表示,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全面禁止AI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应用并不现实。那么除了学校之外,监管机构和平台经营者更应当警惕以“AI代写论文”等为噱头的恶意营销和欺诈活动。
赵精武建议,未来AI的应用应该是一个平衡关系,一方面保证学生能够辅助利用AI完成毕业论文,同时也要注意过度滥用AI技术。学校需要从技术手段、评价体系、学术素养等多方面组合发力,规范AI的应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尚俊杰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变革教育是必然的趋势,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倒逼教育改革,不应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更重要的是尽快探索出一条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去反思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专业和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