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生活太幸福了!这个“圈”建了十年,已有1600个...服务究竟如何?

在上海生活太幸福了!这个“圈”建了十年,已有1600个...服务究竟如何?
2024年12月03日 09:41 上观新闻

当下的上海市民,有了越来越多的身边“小确幸”:在社区食堂,吃一顿实惠可口的午餐;把老人送到日间照料中心,享受专业的服务;到社区“宝宝屋”选择临时托幼;到街角的口袋公园散步,去滨江绿道骑行……

这份“以人为本”的理念,聚焦人的日常生活,正在以更丰盛的近距服务配置,包容超大城市复杂社会需求,从而适应全年龄段人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圈服务提升。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仿佛一个个社会细胞,形成城市的有机体,也折射出新时期老百姓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在同济大学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俭看来,“发展了十年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正在从‘缺什么补什么’的补短板阶段,逐步进阶为‘因圈施策’的锻长板阶段。只有把一个地方的特色做足做深了,才能让在地居民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那么,“圈”里的基础服务现状究竟如何?记者展开了调查。

补足短板,均衡有待提升

中午时分,曹杨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武宁片区,社区食堂里的人络绎不绝。数据显示,其日均人流量达1300多人次,在上海社区食堂里名列前茅。

周耀民老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吃饭,他说:“平时除了各色炒菜,还能买到馄饨、面条、粽子、月饼等,早餐品种都达到近30种,冬天的瓦罐汤更是一绝,我特别爱喝黄豆猪脚汤。”

在曹杨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武宁片区,社区食堂十分受欢迎。周楠 摄在曹杨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武宁片区,社区食堂十分受欢迎。周楠 摄

菜品多口味好、有爆款,是多个顶流社区食堂受欢迎的首要原因。境享·宝山高境镇社区食堂每餐供应菜品主食近50种,一周换一次菜单,爆款是面点,一个橱窗一天最多能卖掉4000多只包子;闵行浦江镇的欣佳宝邸社区长者食堂,米饭用小电饭锅配纯净水来煮,一锅只出10碗饭,也卖成了“爆款”。

而菜品受欢迎的秘诀,在于不断优化。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介绍:“根据后台大数据分析,我们保留本帮菜清蒸鲈鱼、红烧牛肉等受欢迎的菜;淘汰重油重辣的辣子鸡、川味牛肉等不受欢迎的菜。食堂还和社区卫生中心联动,推出春日健康药膳,比如核桃炒春韭、金橘柠檬饮等。”

今年,上海社区“宝宝屋”也实现了全市216个街镇(乡)全覆盖。在万里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上午9点,在外公外婆的护送下,3岁的萌萌开心地走进社区“宝宝屋”。与“宝宝屋”隔一面玻璃墙的,是万里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这面玻璃墙的巧妙设计,让一老一小有了互动交流。

万里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里的“宝宝屋”。周楠 摄万里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里的“宝宝屋”。周楠 摄
万里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与“宝宝屋”仅一面玻璃墙之隔。周楠 摄万里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与“宝宝屋”仅一面玻璃墙之隔。周楠 摄

在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里,很多像这样集社区食堂、社区卫生中心、文体活动室、托老托幼等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等,已成为承载市民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甚至成了网红打卡点。

也许你会不解:上海城镇化率位列全国首位,还缺少配套服务吗?

据上海规划部门介绍,以前的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以街镇为单元配置,如果街镇面积太大,或是形状不规整,就可能出现设施布局不均衡、出行距离较长等情况。在居民日常生活中,还是缺少能把所有功能集中起来的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15分钟社区生活圈”应运而生。如今,上海已形成1600个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让周边老百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圈”。

今年落成开放的半马苏河驿站·1690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周楠 摄今年落成开放的半马苏河驿站·1690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周楠 摄

当然,短板并未完全补齐。相对中心城区,郊区面积广阔,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服务设施依然不足;上海社区食堂达300余家,但人流呈现集中趋势,有的区两家社区食堂的人流甚至占全区75%以上。

一些人流量不高、居民评价不高的社区食堂,问题集中在面积小、菜品少、口味偏油等,这与食堂的选址、第三方运营水平关系密切。而政府对目前社区食堂的一次性建设补贴,主要按照供餐能力分档补贴,供餐能力越强的社区食堂得到的补贴越多,反之亦然。

记者也走访发现,很多“宝宝屋”由第三方提供专业服务,由保育员负责看护宝宝,也有些“宝宝屋”由于缺乏人力,只能由家长自治负责日常维护。为此,一些街镇干部提出,针对一些地方点位不够的情况,可采取灵活布点,联动企业、社会组织、园区楼宇等多元供给。

这意味着,15分钟社区生活圈若要“串珠成链”,仍有断点、堵点需要打通。

打破围墙,激活共享空间

十年来,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逐步完成载体建设,正以整个街区为单位,承载起全年龄段人群从日常生活保障、安全、归属,到学习、交往、创造等各层面需求的美好愿景。

为全年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服务,并非易事。不仅要突破传统社区仅关注居住与基本服务功能的局限,还要打破有形或无形的围墙,让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来。

许多空间“边角料”被盘活,成为“圈”里新亮点。在宝山区高境路、新二路、殷高西路交汇处,道路“旁逸斜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一条铁轨自北向南穿过,增加了区域的割裂感。偏偏就是这个地方,如今成了高境镇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心”。

新境地公园。吴越 摄新境地公园。吴越 摄
新境地公园里的社区食堂。吴越 摄新境地公园里的社区食堂。吴越 摄

改变源自一个开放式公园——新境地公园。北杨支线是上海北郊一条重要铁路专用线。公园所在地原为沿线一个货运站,逐渐成为被忽视的城市一角。今年初,新境地公园完成改造正式开放。

曾经边缘化的空间变得绿意盎然,还提供了休憩、社交、文体等功能,嵌入社区食堂。那些与工业有关的记忆也被保留下来——货运铁路元素体现在抬高的二层,在木质共享空间里,透过边缘处预留的不同高度的“小窗”,成人和儿童还可以近距离观赏驶来的列车。

昌化路上的“暖新驿站”昌化路上的“暖新驿站”

昌化路周边,快递、外卖站点集聚。江宁路街道整合区域资源,把位于昌化路669号的一处城市边角料,打造成温馨的“暖新驿站”,驿站内引入实用的功能,让小哥“人可沐浴洗衣烘衣,车可充电换电满格”,多样需求一站解决。

街区空间中,也承载着年轻人的就业、创业需求。

奉贤金海街道星海创立方众创空间,是由街道牵头、多部门参与共建、社会化力量协同运营的孵化空间,已吸引23个数智新经济赛道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者、上海商学院大四在读的李楠说:“这里办公场地免费,创业成本低。还有老师给我们提供创业和创赛等方面指导,帮助对接行业上下游和社会上的资源。”

相比郊区,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盘活共享空间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最近,北外滩街道打造出一条全新City Walk路线——新开业的滨芬食光·熊猫饭堂,周边集聚了1925书局、河滨大楼会客厅、昆山公园、蟠龙街、酱园弄、胜利电影院等公共空间。

路线里还有“隐藏彩蛋”:四川北路18号的百年优秀历史建筑,变身创业孵化基地——虹量18。“没想到在这么好的位置和环境里,企业还享受到房租减免等政策,度过了最困难时期,现已稳步发展。”上海松良进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虞晨告诉记者。

虹量18。周楠 摄虹量18。周楠 摄
虹量18内部空间。周楠 摄虹量18内部空间。周楠 摄

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多圈合一”,不再是机械的化零为整,而是多层次、开放式的融合。曲阳路街道辖区里的大院大所,也参与到社区科普圈中来。曲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普宝建议,更多的大学也可以“打开”围墙,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到社区15分钟生活圈中来。“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居民有更多机会走进大学,大学生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

因圈施策,锻造特色长板

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曾提出“以社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希望可以建立起适合步行和骑行,同时兼备社会功能的复合社区,并确信“邻近性”是让城市变得富有生机的关键。

上海16个区各具特色,各街镇的城市空间和功能优化面临的情况也不同。未来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将更因地制宜、创新方法,越来越呈现个性化。

欧阳路街道首届微笑街区生活节,吸引了不少居民参与。欧阳路街道首届微笑街区生活节,吸引了不少居民参与。

欧阳路街道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超47%,“老旧密小”特点鲜明,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十几年前,100米的天宝西路248弄巷道就是“养老服务一条街”。今年,街道通过美丽家园、美丽街区等改造,将其周边3条共同组成U字形的生活道路,根据居民诉求注入康养健身、就业服务、儿童看护、游乐等服务功能,打造成“全龄友好”的“微笑街区”。

最近,“微笑街区”的老常客李萌芽参加了首届微笑街区生活节,她品尝非遗美食、制作漆扇、观看表演,还和孙子一起参加弄堂运动,不亦乐乎。在街道负责人看来,从“老友好”到“全龄友好”才是“微笑街区”底气所在。“除了全方位满足老人需求,把孙辈也安顿好了,老人才能真正踏实。”

曹杨环浜附近的工人塑像。李茂君 摄曹杨环浜附近的工人塑像。李茂君 摄

作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样板社区”,曹杨新村街道在完成基本功能覆盖的同时,特色也越发鲜明:第一个工人新村积淀的劳模文化,以及曹杨环浜景观设施的提升,让居民除了宜居,更有精神家园的依托。

在万里街道,4.5公里滨水活力带已成为鲜明特征。由于万里拥有优质的生态景观底子,在空间规划上,通过贯穿南北的中央绿色轴线、桃浦河—横港河—大场浦高品质蓝色水脉高品质蓝色水脉、特色街区及人文布局的完善,打造生态活力社区。

万里灯光艺术季万里灯光艺术季

在此基础上,创新“一座一书”“诗风万里”“‘万里观光’灯光艺术季”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点亮艺术空间,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美学圈”,增加了社区的独特魅力。

在上海,这些结合当地资源禀赋,锻造出的特色长板,正成为街镇的独有IP,以及居民归属感的来源。

“未来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应从‘形象的美丽’走向‘深耕的美丽’,需要针对不同社区、不同维度、不同年龄段人们需求的精准设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专业总工程师钟律说。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周楠 唐烨 吴越

微信编辑:佳思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11.29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27.76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