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大于“3”
——银光集团以“三结合”改善团队模式激发员工创新活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通讯员 贾敏 黄晓娟
近日,走进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线,一台台高精密的智能设备自动运转,几辆智能搬运小车沿着磁条导航系统精准“送货”,岗位工人值守视频监控操作台,不时通过对讲机下达指令。
“得益于‘三结合’改善团队的模式,我们实施了大量一线员工的合理化建议,智能搬运小车就是其中之一。”银光集团员工杨得斌和团队成员引进智能搬运小车,设计轨道和路线,极大减轻了一线员工劳动强度,还提升了生产线本质化安全程度和生产效率。
近年来,为调动全员参与创新热情,银光集团在170余个基层班组成立了由一线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的“三结合”改善团队,以问题为导向,由岗位员工提出建议,再由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以完善、推动实施,全集团合理化建议参与率、采纳率、实施率大幅提升。
银光集团PVC生产线包装机使用已有十余年,昔日最先进的“自动包装线”,如今面临零部件老化、故障频发、产生粉尘、称量系统精度不高等问题,不仅需要每班专门配备4名员工手动复称,工人还要戴上密实的防尘口罩,每天进行包装袋送袋、人工缝纫、补重分袋等80次重复操作。
“啥时候能让包装机与时俱进?”岗位员工的辛苦,车间技术员王英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解决这一难题,王英涛和他所在的“三结合”改善团队通过前期调研、设备评价、工艺验证,在今年检修期间集智攻关,成功实施了包装机改造项目,包装机自动化程度有效提高,生产成本明显降低,工人的现场作业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
“改造后,一个包装袋节省4角,一个班就能节省2000多元,新的PE卷膜袋还可以回收利用,更加环保。”王英涛兴奋地说。
从优化工艺流程到提高工作效率,从降本增效到环境改善,“三结合”改善团队模式的良好效应持续在银光集团生产一线显现,节创效益也源源不断地从生产一线产出,实现了1+1+1>3的倍增效应。
“如何激励广大员工参与合理化建设工作,建立一套好的机制是关键。”银光集团工会副主席、党群工作部部长董时钊介绍说,“‘三结合’改善模式既尊重一线员工的首创精神,又能让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立足岗位实际,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让管理、技术和一线生产三个维度环环相扣、职责清晰、协同推进,使一线的‘金点子’含金量更高。”
银光集团不断完善合理化建议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评价、激励、保障和推进机制,自主开发合理化建议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每名员工,实现从提交、评审、奖励、实施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今年前10个月,银光集团各岗位员工累计提交合理化建议5万余条,实施4.2万余条,累计节创价值976万余元。
记者 彭雯 通讯员 贾敏 黄晓娟
责任编辑:杨晨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