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骆倩雯)联合国气候大会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近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其中,“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与成效”边会顺利举办,这也是此次大会中国角地方日边会的收官活动。
边会分享了北京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传播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等方面的措施与成效,展示优秀典型案例,讲好超大型城市落实“双碳”战略、绿色低碳发展的北京故事。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瑞贤在边会上作了“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与成效”主旨发言。她表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北京的发展需要不谋而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者,北京将“绿色”作为发展战略和努力方向之一,在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政策、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利用碳交易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碳减排动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方面持续努力。
十年来,北京市碳排放“双控”成效明显,万元GDP碳排放量累计下降近50%。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取得历史性突破。今年,北京出台《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从“绿色北京”到“美丽北京”建设,北京这座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断延展。
多年来,北京市在污染治理和气候行动方面与国内外多个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得到C40、宜可城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北京的大气治理实践也受到联合国环境署的高度评价。
■现场
社区书记把顺义故事带到联合国
顺义区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党支部书记亓伟伟在“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与成效”边会上演讲。
厨余垃圾怎么变成“黑金土”?北京的一名基层书记把社区生态堆肥、变废为宝的故事带到了联合国。
联合国气候大会第29次缔约方大会上周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落幕,“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与成效”边会是此次大会中国角地方日边会的收官活动。边会上,来自顺义区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亓伟伟,发表了主题为“小堆肥大实践,应对气候变化北京基层社区在行动”的演讲,向全世界展示了北京基层社区在寻求碳减排方面的努力。
“在中国提出双碳战略第二年春天,我们社区的生态堆肥就启动了。”亓伟伟自豪地向与会人员介绍起“三明治堆肥法”。社区利用林下荒地,建起了一处容积16.88立方米的堆肥箱。居民共同参与投放,一层落叶,一层厨余垃圾,再盖一层落叶。投进去的是废弃物,产出的是棕黑色、无异味,可用作土壤改良剂和植物生长用肥的“黑金土”,居民用来养花种菜,叶肥苗壮。
垃圾分类有什么用?“黑金土”就是最好的答案。亓伟伟说,通过厨余堆肥,不仅减少了运输和终端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还产生固碳效应。2021年以来,社区已实现43吨厨余垃圾和近40吨园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产生“黑金土”近48吨,减少了约10.94吨二氧化碳排放。
听到以上数字,各国参会人员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点头称赞。
亓伟伟继续介绍,今年以来,社区又利用专业设备,把树枝、树杈这些园林废弃物加工成土壤有机覆盖物,能实现社区5万多平方米绿化垃圾的就地碳封存。
现场再次爆发热烈掌声。亓伟伟深受鼓舞,向台下的各国代表发出邀请:“为了绿色低碳的地球,欢迎您和北京和中国一起行动!”
在中国角的现场,两个海报架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江山赋社区的减碳故事。很多与会代表主动上前交流,表示想实地参观学习。“非常骄傲!堆肥这件小事得到国际认可,激励着我们继续把这件事做好!”亓伟伟激动不已。
江山赋社区成为“中国社区厨余堆肥试点单位”。亓伟伟现在也有了新身份,成为首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基层赋能讲师。在政府引导下,在基层成功经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和社区开始书写自己的低碳实践故事,享受“绿色北京”生活。 本报记者 骆倩雯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