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你未必了解胡焕庸,但多半知道“胡焕庸线”——1935年,34岁的青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将代表全国4亿多人口的浩若繁星,落实在当年的中国地图上——“西疏东密”之中,一条暗含着中国人口分布规律的地理分界线,呼之欲出。
这条从今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的近似直线,历经近一个世纪后依然相当“准”。它建构了中国人文地理学自己的话语体系,成为认识中国人文地理结构的重要工具,更被写进了大中学的地理教科书。事实上,“胡焕庸线”是胡焕庸98岁人生的惊鸿一瞥,也是他早年便达到的成就,而他留下的学术财富,远不止于此。
本周末,胡焕庸从教40多年之久的华东师范大学迎来2024世界地理大会,9卷本的《胡焕庸文集》在会上正式启动编辑出版,将带着人们重新认识一个怎样的“胡焕庸”。就此,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华东师大地球科学学部主任、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德斌教授,三问三答胡焕庸的“再发现”。
根据《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黑河—腾冲”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胡焕庸线,也成了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分界线。
【一问地缘安全研究:“南沙群岛”首现地图】
胡焕庸从1921年开始公开发表论文、出版学术著作,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停笔,前后跨度70余年。他1953年起在华东师大担任教职直至退休,常言“没有地图就不是地理”。
在杜德斌教授看来,胡焕庸著作等身,更为后世留下许多经典隽永、突破时代局限而历久弥新的学术思想,包括首次命名南沙群岛,全面分析中国发展的地缘安全形势,独立编著出版我国第一套国别和区域地志等。“他不仅是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还是地缘政治研究先驱和杰出的地缘战略家。”
比如胡焕庸首次系统论证了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并首次为“南沙群岛”命名。追溯到法国在越南拥有势力范围的年代,胡焕庸作为当时中央大学地理学系教授,于1934年在《外交评论》刊物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一篇是其本人论文《法日觊觎之南海诸岛》,另一篇是对外国船长撰文的译作《法人谋夺西沙群岛》。
值得注意的是,身为学者的他,对法方所占“南海九岛”等逐一作出人口地理分析。“九岛之中,惟有华人居住,华人以外别无其他国人。当时西南岛上,计有居民七人,中有孩童二人……”对于少数的“无人岛”,胡焕庸称:“虽无人烟,亦到处可见渔人暂住之遗迹……”“由此足见自一八六七年以来迄于今,我国渔人固未当一日离弃此诸岛也。”
今我南沙群岛,当年只是在海图上标以“危险地带”。胡焕庸在文中提出:此等“危险地带”之群岛,虽为我国人所居住往来与经营,然迄今尚无综合之名称,鄙意拟用“南沙群岛”之名以名此群岛。他还前瞻性“预警”:“至于法占九岛以外之各岛,将来能否仍保为我国所有,抑或移将为法人或日人所夺占,则非吾所敢言矣!”
研究表明,1935年民国政府绘制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地图上尚无“南沙群岛”这一名称。而次年,胡焕庸被当时民国政府聘为地图审查委员会委员。至1947年,政府绘制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即南海十一段线地图上,首次出现了“南沙群岛”4个大字。
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杜德斌认为,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地缘政治格局的转换与国家力量的彼消此长,必然会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中国所面临的整体地缘安全形势,因此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越发迫切与重要。
【二问世界地理研究:“处女作”即论欧战】
正如胡焕庸所言,地理学研究既要用“显微镜”,横察中国现世;更须用“望远镜”,纵观世界大势。
杜德斌团队研究发现,胡焕庸作为我国世界地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是编著世界地理著作最多的中国地理学家,至少出版了24部相关图书。早在1921年“起步期”,也就是胡焕庸就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大二”时,他就在《史地学报》当年第一卷第1号上发表了自己的首篇论文“处女作”:《欧战大事记》。同年第10期《时事月刊》上,胡焕庸又发出一篇译文《华府会议之目的与限制军备》。
据胡焕庸自己回忆,1919年一战后召开巴黎凡尔赛会议,美国地理学家I.鲍曼担任美国威尔逊总统顾问,收集所有国际地理问题的资料,出版《新世界》一书。身为大学老师的竺可桢,“指导我们几个同学把这本书翻译成汉语,署名《战后新世界》,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我们毕业的纪念。”值得一提的是,1922到1923年之间,胡焕庸还翻译了詹姆斯·费尔格里夫的名作《地理与世界霸权》——近些年,这个胡焕庸百年前翻译的版本,依然被多家出版社接连翻译出版。
经梳理,从1928年到1948年,胡焕庸发表国际政治地理论文和评论文章近50篇。尤其是他独立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国别和区域地志(1934-1935年),包括法国地志、俄国地志、德国地志、英国地志及南欧地志等。
胡焕庸加入华东师大地理系后不久,就为本科生开设了世界大洲自然地理课程,担任世界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生班的班主任,并招收世界地理方向的研究生。从1950年代到8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各州自然地理》《苏联自然地理》《世界海陆演化》等诸多世界地理的研究著作,还以荷夫为笔名翻译出版了极富地缘战略意义的《亚洲区域与经济地理》。
“文集出版这件事已经筹备了多年。”杜德斌带着一种紧迫感透露,华东师大与科学出版社关于《胡焕庸文集》出版动议已经有好几年了,秦大河院士、张国友教授包括他本人,以及胡焕庸之子胡企中,还有师大师生在收集、整理胡焕庸文稿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共收录胡焕庸论著文献333种,包括少量以胡焕庸为第一作者的合著论文,约680万字,1300余幅图,构成了《胡焕庸文集》出版的基础条件。
胡焕庸工作照(资料)
【三问学术遗产传承:地理学人“全球转向”】
当今地理学界认为,胡焕庸作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科奠基人之一,和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一样,其个人科研史,特别是早期科研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学科史,成为重要的学术遗产和科研宝藏。
按计划,《胡焕庸文集》的第一卷便是《国际政治地理》,收录文献32种;第二卷《区域与国别地理》紧随其后,收录文献28种;其最为人熟知的学术成果在第三卷《人口地理》,收录文献61种。其后,还有《经济地理(上、下册)》《国防地理》《自然地理》《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以及《未刊稿(讲义、书信集)》与《胡焕庸学术思想研究(附胡焕庸学术年谱)》。
“中国地理学者应当具有“全球转向”的研究视野,”杜德斌表示,梳理挖掘、传承弘扬胡焕庸的学术思想,加深对区域与国别地理、地缘政治等方面研究,形成深刻的世界地理认知,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必然对今日中国有所启发,也亟待地理学人进一步研究、传承、创新。他援引3年前在华东师大举行的“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项目研讨会上秦大河院士的话说,“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世界地理研究。”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全球化。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性“三大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推进,中国在从区域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和强国转型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深入了解世界格局变化和各国、各区域的发展变迁、国情民意,这已成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精准制定国际战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支撑。
胡焕庸等在国际交流中(资料)。
据悉,作为胡焕庸学术文脉流传,华东师大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共同策划,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大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院士与杜德斌主编“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第一辑)”,也计划在2024世界地理大会正式发布。
未来,这一丛书将持续对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入研究,以国家为主、区域为辅,分期分批次出版,对重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等进行深度分析,让国人读懂世界,也让世界读懂中国。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题图说明:胡焕庸长期工作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馆今貌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