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高原茶场的华丽蝶变
——贵州良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着力质量提升促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李 嘉
4年前,地处贵州东部高台山地的石阡县聚凤乡高原茶场曾一度破败,龟裂板结的土壤、无人管护的茶树,让人心生感慨。2024年8月,这里的茶园变得郁郁葱葱,目光所及,一片生机盎然。
作为茶园蝶变的亲历者,贵州良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良友农业”)董事长黎明向记者讲述了高原茶场的华丽转身,并描绘了“石阡苔茶”产业链的现代化愿景。
“链”植高原:荒芜茶场成标杆
2019年初,黎明动了投身茶产业的念头。彼时,她辗转各地考察,认真了解茶园种植、茶叶销售等茶产业链条中的种种“门道”。每到一地,她都不忘买下当地市场上畅销的茶叶做样品。“仅买样品这一项,我就花费了几十万元。”黎明说。
2019年10月,黎明又说服丈夫贺小友,共同投身茶产业。他们与石阡县聚凤乡签订了为期28年的合作协议,盘活了沉寂多年的高原茶场。第一次去聚凤乡高原村,看到那片几近荒废的茶园,黎明心里打起了鼓:自己能否让这80多公顷的茶园起“死”回“生”。
“我们请专家对茶园土壤做了鉴定。数据显示,茶园土壤虽然板结,但整体质量没有受损,仍然十分适合茶树生长,这给了我底气和信心。”黎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黎明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按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建成3800平方米茶叶加工厂和5800平方米的白茶精加工车间。“所有投资中,除了道路建设和生产办公用房的投入,茶园标准化建设占了大头,几乎用掉了我们的全部家底。”贺小友说。
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22年11月,黎明创办的贵州良友农业以年产干茶50多万千克、产值3000余万元的成绩,被评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链”接茶园:标准种植夯基石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转行而来的黎明为了茶场更好的发展,决定拜师学艺,向业内专家请教。
作为贵州现代茶产业的开拓者,牟应书在茶树栽培、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叶生产加工等方面建树颇多。其儿子牟小虎,15岁就跟着父亲学习茶艺,后来作为贵州著名茶叶专家,创制了多款国家级、省级名茶,至少获得了13项国家茶叶发明专利。
黎明说,公司常年聘请牟小虎为技术总监,几年来在源头管控方面下了大力气,育苗种植、除草剪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均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从源头上保证了每一片茶叶的品质。
石阡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烨证实,几年来,在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下,贵州良友农业一方面进行茶园标准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严格实行茶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制度;另一方面进行梵净白茶·企业标准的制定,参与石阡苔茶白茶·团体标准、贵州白茶·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据黎明介绍,该公司在高原村改造有机茶园80多公顷的基础上,辐射带动本庄、白沙、甘溪等4个周边乡镇的2000多公顷茶园逐步改建;茶青产量实现每公顷产15000千克,茶叶各项指标达到出口欧盟标准。
“链”生蝶变:品牌助农奔“黔”程
“3年内在贵州省开设15家旗舰店,实现产销‘云平台’链接石阡苔茶全产业链。”“建立公司经营‘五统一’模式,即统一土地流转协议推动‘反租倒包’、统一土地养护推动茶叶保质保量、统一技术加工推动产品规范生产、统一产品包装形成品牌效应、统一市场销售达到共同富裕。”近几年来,贵州良友农业注重拓展公司、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渠道,在建强产业链条、促进行业发展上发挥了龙头企业作用。
据了解,仅高原茶场80多公顷的茶叶基地土地流转费,该公司每年便为农户增收30余万元,带动聚凤乡209户725人增收,助农务工创收每年达1500余万元。根据高原茶场和周边茶园的特点,贵州良友农业设定手工采茶比例下限,以充分保证茶叶品质和茶农收益。此外,在每年采茶季,给当地茶农提供采茶、管护、除草、修剪等工作机会,每天保证200~300人在茶场工作,并为其提供免费食宿。
如今,栗香鲜明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成为“石阡苔茶”品质的标签。茶园深处的片片“绿叶”,已蝶变为群众眼里的“致富叶”。
石阡县委副书记、县长曾奕辉到高原茶场考察后表示,正因为品质管控得力,贵州良友农业才走向了更大舞台,与中粮集团、国铁复兴号高铁专列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助推“石阡苔茶”奔赴新的“黔”程。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