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中国考古大讲堂第六期丨中国-肯尼亚合作实施拉姆群岛水下考古

第四季中国考古大讲堂第六期丨中国-肯尼亚合作实施拉姆群岛水下考古
2024年11月18日 13:01 媒体滚动

转自:国家文物局

由国家文物局、人民网主办,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人民网文娱共同承办的《中国考古大讲堂》第四季“中外联合考古”系列讲座正式推出。本季讲座展示古代中国与世界的物质交换、族群迁徙、文化交流和文明互动,更加全面地展现中华文明魅力和当代中国的考古研究水平,向国内外公众传递“中国考古之声”。本期邀请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邓启江主讲《中国-肯尼亚合作实施拉姆群岛水下考古项目》。

1994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出版了她为郑和撰写的传记《当中国称霸海上》,书中叙述了她在肯尼亚邂逅的传奇:一位当地人告诉她,自己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肯尼亚帕泰岛中国商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

1999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沿着李露晔指引的方向,探访了肯尼亚拉穆群岛的帕泰岛,并撰文介绍了他在帕泰岛上采访的经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想:这些自称有中国血统的人,很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裔。

肯尼亚是非洲东海岸的重要国家,是古代中非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也是往来中西方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之一。在拉穆群岛海域以及相关陆地遗址,发现了大量与中国有关的文化遗物,时代最早可至宋元时期。明代航海文献中记载了肯尼亚马林迪和蒙巴萨地区,即“麻林地”和“慢八撒”,郑和的船队也到达了马林迪和蒙巴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和事经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麻林、慢八撒……凡三十余国”,《明史·外国传》载,“麻林,去中国绝远,永乐十三年遣使贡麒麟” 。这两处海域常有古代沉船发现。

0

中肯合作实施肯尼亚拉穆群岛水下考古项目是我国对肯尼亚实施的文化援助项目。2005年中国国家文物局与肯尼亚文化遗产部签署合作考古协议,2010年《中国和肯尼亚合作实施拉穆群岛地区考古项目实施合同》正式签署。这一合作项目主要是围绕拉穆群岛及其周边海域为主的肯尼亚沿海地区,开展与中非古代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相关遗迹的水下考古工作。从2010年11月至2014年1月,中肯联合水下考古队共计完成三个年度的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保护与研究工作。

中肯联合水下考古队中肯联合水下考古队

拉穆谢拉水下遗址

谢拉水下遗址位于拉穆群岛谢拉岛的东侧海域。通过侧扫声呐和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遗址进行物探扫测,获取了海底的地形地貌,初步判断这个遗址水深8米左右,海床以沙为主,生长有软珊瑚、水草,遗址散落范围较大,遗物分布较为零散。

多波束测深系统探测多波束测深系统探测

在物探调查基础上,通过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下水实地调查,获取遗址的整体分布范围,之后对遗物分布较为集中的两个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掌握了遗址的保存现状、分布和堆积情况。

水下搜索和定位水下搜索和定位

水下考古发掘探方分为软探方和硬探方。硬探方使用PVC管或金属管等构件布设,软探方则是直接使用绳索围成的一种探方。探方布设完成后,开展清理发掘,使遗物遗迹得到充分暴露,开展详尽的文字、测绘、影像等资料记录。在现场工作同时,考古队也对出水文物及时进行室内整理,开展现场文物保护,使用便携式X荧光质谱仪对出水遗物进行分析检测等。

5

该遗址出水遗物较多,除了当地阿拉伯风格的陶器、釉陶器外,还发现了中国的瓷器,有青花灵芝云纹碗、蓝釉碗等,表面还可看到使用痕迹。初步判断为清代中晚期闽南窑场的产品。

谢拉水下遗址出水青花瓷器谢拉水下遗址出水青花瓷器

马林迪奥美尼角沉船遗址

奥美尼角沉船遗址位于马林迪奥美尼镇北部码头东北方向约3到4海里的海域,东南距海岸约300米。2010年至2012年,考古队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基本摸清遗址的分布范围和遗迹遗物基本情况。

奥美尼角沉船遗址位置图奥美尼角沉船遗址位置图

这处沉船遗址凸出于较为平坦的沙质海床表面,水深4-6米左右,遗址四周为沙质海床,分布范围比较集中,呈东北—西南走向,最长约47米,最宽近17米,总面积约500平方米。遗址表面可以看到散落有大量的石块和高大的凝结物。

遗址发掘前全貌遗址发掘前全貌

2013年11月到2014年1月,中肯联合水下考古队对奥美尼角沉船遗址进行了正式的水下考古发掘。遗址主体是一艘木质沉船残骸,残存船体长约36米,宽约10米,船体上部不存,近底部的船壳板、肋骨、舱底垫板、隔板等保存较好,船体主要构件清晰可辨,船板之间使用铅条填缝。从船体结构看,如肋骨粗大、排列紧密,船板之间加塞铅条填缝等,奥美尼角沉船遗址的船型结构和中国船有明显的区别,与2008年在纳米比亚发掘的16世纪葡萄牙奥兰治蒙德船、1999年至2000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发掘的17世纪葡萄牙胡椒粉船的船型结构相近。

奥美尼角沉船肋骨粗壮、密集奥美尼角沉船肋骨粗壮、密集

通过发掘,提取出水文物标本680多件,包括陶器、石球、铜锭、木器、象牙等等。部分铜锭底部有三叉戟徽章,它属于16世纪德国著名的富格尔家族。这种铜锭作为铜原料,一直是海上贸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综合船体和遗物的特征判断,奥美尼角沉船遗址的年代大概在16到17世纪,是一艘运输铜锭、象牙、原木等商品的葡萄牙商贸运输船。 

出水铜锭上的“三叉戟”徽记出水铜锭上的“三叉戟”徽记

沉船遗址北部还发现有大量块状的硫化汞和液态水银。从16世纪50年代中期起,随着白银提炼过程中汞齐化法的发明,使欧洲白银冶炼技术达到了空前的工业化水平,汞齐化法不仅可以提高白银的纯度,也大大提高了产量。汞成为提炼白银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它的产量和供应直接影响到白银的生产。奥美尼角沉船上大量的硫化汞极有可能是作为一种贸易商品。

块状硫化汞和液态水银块状硫化汞和液态水银

奥美尼角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是20世纪70年代蒙巴萨圣唐纳沉船遗址发掘以来肯尼亚又一项重要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这次工作也是中肯合作的优秀范例,增进了两国友谊与文化交流,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水平。这处沉船遗址是肯尼亚和东非的一次重要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当时非洲及全球的政治经济、地缘交通关系,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3

通过这一为期3年的中肯水下考古合作项目,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环印度洋的航海和海上贸易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中国水下考古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中国水下考古科研人员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契机。

中肯两地往来已久,早在晚唐五代时期,中国瓷器已经销往了该地区,宋元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明清时往来频繁,活跃于该地区的阿拉伯人、葡萄牙人再次带来了东方的文化因素。根据调查研究,中国输往肯尼亚的瓷器从公元9世纪开始绵延不断,到17世纪,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相对应。其中第四个阶段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一直到清康熙中期,见证了大航海时期后形成的环球贸易体系。

肯尼亚是探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洋贸易圈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从文化、从考古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的较佳切入点。肯尼亚作为东非重要国家,对我们继续开展经济文化交往有着良好的基础,这于历史研究和当今发展均有着一定意义。

此外,非洲东海岸等地均有我国古代文物发现,如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毛里求斯等,我们可以此为契机,以文化古迹和文化交流为载体,探索以南海海域、印度洋乃至大西洋太平洋为基础的古代贸易网络,从而探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从中思索流布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文化传统及其影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
  • 11-22 英思特 301622 --
  • 11-18 胜业电气 920128 9.12
  • 11-18 联芸科技 688449 11.25
  • 11-15 红四方 603395 7.9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