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光
本文作者居京并研究中国气候65年,过去曾为晚报“五色土副刊”连续撰写北京气候文章20多年。近来他研究并总结出,北京天气气候共50个一般读者不甚了解的全新北京气象问题,集结成书,取名《季风北京——风吹出京城文化》。因其密切联系北京社会和人们生活实际,所以称之为居京“必读”。
《季风北京——风吹出京城文化》 林之光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延庆秋天的风景
北京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初冬航拍
北京每年最低气温等于或低于0℃是结冰日约有120天,此时城内湖面结冰后,成为市民的冰上乐园。北京,市民在什刹海冰场滑冰,乐享冰上运动魅力。
过去北京人在初冬有囤积大白菜吃一整个冬天的习惯,现在市场供应充足,但依然有一些市民喜爱冬储大白菜。图为北京一家超市开始售卖冬贮大白菜大葱。
冷在采暖期两端
对于北京人的实际生活而言,最冷时段既不是三九、小寒,也非一月中旬,而是北京采暖期两端,即11月15日的前几天和3月15日的后几天。北京这几天的平均气温约7℃至8℃,清晨最低气温为1℃至2℃。在没有暖气的情况下,确实是很冷的。而暖气一来,室温至少在18℃以上。北京人冬季主要在室内活动,所以时间长了,就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可是江淮一带的南方人,由于冬季没有暖气,室内室外一样冷,经常“寒冷锻炼”的结果,便是南方人反而比北京人更抗冻。我是江苏苏州太仓人,对此深有体会,因此,过去曾尽量不在隆冬季节回老家或去南方出差。
现在北京正进入冬季,我们就以冬季为例。“白雪压绿枝,青枯碾作尘”。因为北京地区初冬,当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南下,会在绿叶上积起白雪。当温度更低到零下5℃至10℃时,绿叶还会立马青枯,大风一起叶落满地,行人踩碎,路也成了青的。绿和青是秋天的事,雪和枯是冬季的事,所以我起名“物候季节交叉现象”。
其实书中就写了不少关于北京的冬天——“北京冬季:冰天雪地与温暖如春的统一”“北京‘冷在三九’‘小寒更比大寒寒’和‘数九歌’”“为何‘小雪’雪比‘大雪’大,最大雪竟下在雨水节气?”“‘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真正原因,蒸发论可以休矣”“北方冰雪灾害——北京出现罕见雨凇”“北京冬季的冰窖和它的世界第一”“北京人冬季涮羊肉,冬储大白菜和四合院”“紫禁城里如何过寒冬”“北京龙庆峡冰灯艺术节和世界公园中的‘世界气候奇迹’”……
北京的“暖冬”背后藏着气象科学
在40度纬度上,我国冬季哪里最暖?我发现,竟是我们北京!主要是,往东,因大气环流原因愈冬愈冷,往西,因海拔高度迅速升到千米左右,气温越高则越冷。北京隆冬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4.6℃,是我国同纬度(北纬40度)上最高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是北京的经度位置。在亚欧大陆高纬度地区,由于海陆分布、洋流和大气环流等原因,气温是从西向东降低的,东西伯利亚还是北半球冬季中最冷的地方。而在东亚地区,高空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低气压槽,槽后盛行西北气流。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低层西伯利亚寒冷空气频频南侵,使得北京在纬度上也是越往东越冷。例如北京向东,同纬度河北秦皇岛和辽宁丹东地区,1月平均气温便分别比北京低1.4℃和3.6℃。
那么,既然我国因大气环流原因而冬季越往东越冷,为什么北京以西地区又会比北京冷呢?这就是第二个原因——海拔高度。因为北京(城区海拔约50米)以西都是海拔千米左右甚至更高的高原地区,而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例如,西距北京仅160千米、海拔910米的河北蔚县,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2.3℃,比北纬40度上我国最东的丹东还冷许多。所以,在我国相同海拔高度的地区,冬季气温确实有西高东低的特点,但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面的喀什地区(东经76度),由于海拔仍在千米左右,因而地面冬季仍比北京冷。一直到越过国境,向西进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才开始比北京暖。
当然,北京冬暖还有其他原因,例如,盛行西风气流在太行山东坡下沉的地形性增温作用,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但大气环流和海拔高度这两个因素是主要的。
此外,我还发现北京雪下得最大的节气,不是“大雪”——“小雪”雪比“大雪”大,北京两次最大的雪是下在二月“雨水”节气,积雪深度都达24厘米。这是因为隆冬气温最低,空气中水汽最少,因此大雪反多下在初冬和晚冬。“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原因,当时全国辞典上都说是因为化雪时要吸收大量的蒸发耗热。我发文批评,这是悖论:例如,白天化雪时的气温实际上比晚上不化雪时的气温要高许多。真正原因是,下雪时当地处于冷气团的前沿冷锋面上。等到当地进入冷气团中心区,气温最低时,天气晴朗,雪开始在强热阳光下融化。
人们都以为,冰雪灾害是南方的事,我还曾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发长文“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但在1987年2月16至17日,大气环流突然“冬行夏令”,罕见的冻雨竟给北京造成很大灾害。
一辈子研究北京气候
此外,书中还写到了北京气候大不相同的四个季节。
北京的春天,咣当一声来了又匆匆走了——“古今名人说北京春来速”“古人的爱早春和惜春归情结”“北京的五月雪”“二八月乱穿衣,‘乱’在哪里?”“北京春季放风筝,风沙霾天气和精神性疾病”“北京的‘春雨贵如油’和‘春旱也是资源’”。
北京夏季,冰(窖)与火(热)并存的世界——“北京六月热还是七月热”“清代夏宫为何选在承德”“窟室、清凉殿,雨亭和‘冷宫’”“象牙席、竹夫人、瓷枕和北京扇”“夏热的辩证法”“‘七下八上’和北京史上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暴雨冰雹龙卷:北京夏季的强对流天气”。
北京秋季,四季中的最爱,可惜比春季还短——“既已立秋,何来处暑,既未处暑,何需贴秋膘”“一叶知秋是知秋之已至还是秋之将至”“月到中秋分外明与北京的中秋赏月天气”“春捂是老人养生,秋冻是年轻人锻炼,不宜混为一谈”“治病养生,跟着季节走是不够的,要跟着节气走”“‘秋愁’和‘秋兴’,白霜的‘千古奇冤’和‘无功受禄’”“‘白雪压绿枝,青枯碾作尘’,北京有趣的物候季节交叉现象”。
我从上世纪末开始发现并研究中国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原因,内因是几千年来古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外因是地理环境,其中主要是气候。
因为在本书中,我从总结“一年竟可以称为‘一个寒热’”“国人见面问候语,竟称为‘寒暄(暄就是温暖)’”“雷锋同志的冬冷夏热座右铭”等得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寒暑文化”,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都在“寒寒热热度春秋”。而冬冷夏热是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所造成的。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主要造成冬寒和干燥,夏季风来自南方海洋,主要造成雨水集中夏季,大陆性气候造成夏热。
我今年已86岁,这辈子最有意义的工作正是,研究清楚了中国气候(从外因上)诞生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没有了中国气候,也就没有了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北京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地区对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以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都有重大贡献。(本版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