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成平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即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
徒法不足以自行,教育部“三严禁”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换句话说,抹去招聘公告上的985、211字样很容易,但暗戳戳隐性歧视如何禁止?此外,“三严禁”的目标对象是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中广泛存在的学历歧视又该如何铲除?
俗话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可现实是“一格一格降人才”。用人市场“唯学历”由来已久,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这三个严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历歧视的根源在于求职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用人单位掌握了绝对话语权。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规模1222万人,当人力资源的供应数量大于岗位的供应量,催生了“内卷”,也加剧了学历歧视。
据统计,今年春招中经由“前程无忧”网站投递的简历数量,比2021年同时期增加了30%。但开放的岗位数量并没有明显增长,企业由此获得了更广阔的筛选空间。一些“大厂”收到了十几万乃至几十万份简历,人事部门没有精力逐一判断,卡学历被认为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筛选方式。
不可否认,名校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要优于一般高校学生,但更不能否认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一般学校也有优秀的人才。目前,我国有高等院校3000余所,其中985高校、211高校、“双一流”高校仅有百余所,占比约为0.4%。卡学历“一刀切”式的招聘,肯定会与真正的人才失之交臂。不过,也有资深HR坦言,“这点损失对企业来讲,是可以承受的,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扭转学历歧视绝非一日之功,应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为切入口,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本届省考中,不少省份的部分岗位将考公年龄放宽至40岁,释放拆除“35岁门槛”的积极信号。同理,让用人市场回归公平、理性,任人唯贤,而不是唯学历、唯年龄,甚至唯性别,这需要法治保障和观念转变,需要在一次次招聘、一个个岗位中去落实。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