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雯
读到詹丹老师《统编语文教材与文本解读(小学卷)》这本书,如同得到一种强烈的鼓舞。很多备课和上课时的困惑和无力,像是忽然收到来自教授的共情与理解,每读一句,都忙不迭地点头。
托尔斯泰《跳水》这篇课文,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欣赏学习船长的沉着冷静?这点曾经令我大为不解。船长让孩子跳水明明是不得已而为之,谁家爸爸(但凡靠点谱的)能在跳不跳都可能死的这种时候做到“沉着冷静”?即便是能,这种品质又怎么能学得来?何况还是一个小学生读者——未免太难为我们了。托翁原著里,船长在孩子得救后“哇”的一声哭出来,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爸爸,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隐去这个情节,曾经有学生就在课堂上发出这样的感叹:“船长下完命令之后就再没出现,儿子救上来之后都没有出现过,体现了他的沉着。“吓得我赶紧把原文翻出来为船长正名。读了詹教授的解读文章,才理解“让小孩子努力克制情绪冲动”才是托翁将这文章编进《俄语读本》的真正意图,那我们给人家船长扣个英雄帽子是不是大可不必——倒是勇敢的水手同样冒着生命危险跳水救人,值得鼓个掌的呀!
教《红楼春趣》这篇课文时,课堂上曾经有过一个学生发言:
“宝玉不就是个富二代作派吗?纨绔子弟,要一群丫头围着他给他找风筝,找到就高兴,找不到生气,太难伺候了。”
后来思考,单凭一段选文,的确难以要求学生审视人物并总结对人物的印象。这篇选文在执教时应该充分做好学情调查,对原著完全没了解的学生,教学时以激趣为主是最合适的。詹老师就列出几个非常值得探寻的问题:
比如,同为大丫头,晴雯、袭人和紫鹃性格上有何不同,当时又为什么只有紫鹃在场?
比如,紫鹃不想还掉风筝又是何来的底气?
这么看来,当时面对那个发言,应当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去书里探究一下:既是主仆,为何风筝不留给主子先放飞,甚至能自作主张送人?——而不是我当时无力的回答:“人物立体,不可片面,去看原文。”——现在想想,我可真差劲。
安徒生的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有整体提问和局部提问的教学要求,那么课后设计的三个问题,到底是全文的整体问题还是局部问题,反正我是没有搞得太明白。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却又往往显得略“外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教材本身的问题提得不怎么样?
为什么说豌豆像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顺着詹老师理解思路,把主客观分离一下,那么可以看到,豌豆原就本着“该怎样就怎样”的态度生活,正是这种乐观随性打动人心,“像个囚犯”不过是旁人眼里的层层包裹,詹老师就讲了,被青苔包裹恰是豌豆生长所需的养分啊!
为什么母亲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穷人家没花园,这下有了。再者,小朋友的眼里,这就是个小小世界,我女儿小时候还把半个核桃壳当作私家游艇呢!倒也不必像一些名师一样一定非要孩子理解为“一个盛大的精神花园”呀!詹老师说,童趣也是一个角度。
掉到水沟里的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詹老师说得真好:关注点不应该是“掉进水沟的命运”,而是身处其间而又扬扬自得的态度,这才是安徒生想要讽刺的。
读着读着,心情舒畅。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对背景的准确把握,对语言表达的精细咀嚼,以及对学情的真切重视,是詹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当然还有好多好多,愚钝如我,还正在阅读与学习。永远不要放弃质疑,抓住内心一闪而过的犹豫,去弄个清楚,就清楚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