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近两年,英国玩具品牌Jellycat(中文名称“吉利猫”)无疑是新晋“顶流”。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实体店铺中,Jellycat总能吸引大量关注。
前段时间,Jellycat在上海的快闪店活动频繁出圈。店铺以咖啡厅为主题,搭配拿铁、蛋糕、面包等毛绒玩具,工作人员还会提供“过家家”式的互动打包体验。活动现场排起长队,一个入场资格炒到400多元,以致有关部门不得不介入,并加强现场管理。更早一些,Jellycat系列限时体验店先后在纽约、巴黎和伦敦开张,伴随汉堡、马卡龙和炸鱼娃娃一起的是如潮人流与高额流水。
Jellycat的走红,离不开情绪消费的盛行。在英文中,有专门的单词来形容这种现象——“Kidult”,即儿童(Kids)和成年人(Adult)组成的合成词,专指保持着儿童心态的成年人。比如,日本老龄化与少子化趋势并行,玩具产业却蓬勃发展,正是因为深谙此道。毕竟,在一生要强的东亚人眼中,小孩子经常“玩物丧志”,成年人才更能实现“玩具自由”。
纵观Jellycat的成长史,也曾经历过曲折。1999年,这个品牌在英国创立,最初是“婴幼儿安抚玩具”,定位母婴用品,主要受众都是儿童。得益于当时欧洲生育率高速攀升,Jellycat赚到了第一桶金。但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公司业绩陷入低迷。直到2014年,这家公司转向“全年龄段玩具”,发展路径才逐步明确。
首先是聚焦送礼场景。早年的Jellycat官网上,对产品的定位汇总成一句话,“a perfect gift for all ages”(适合全年龄段的完美礼物)。每到重要节日,Jellycat都会推出限定款产品,并配合强势的营销活动;日常生活中,则将送礼场景拆解,衍生出不同分支,主打从恋爱、毕业到婚礼、纪念日,都能找到合适的产品,用户甚至可以定制玩偶上的专属名字刺绣。网上一项随机调查显示,约30%的网友第一次拥有Jellycat玩偶就是朋友、家人等赠送的礼物。
其次是兜售“情绪价值”。Jellycat的玩偶,通常是日常用品的拟人化,无论是动物、花卉,还是水果、蔬菜,总之“万物皆可毛绒”。Jellycat还为每个玩具设定独特的人设和故事背景,让它们拥有自己身份、性格甚至兴趣爱好,还会定期发布以玩具为主角的定格动画和趣味视频。类似的设定,在短视频当道的当下,堪称“网红体质”,相当适合二次创作后的碎片化直播。比如,网友昵称“茄总”的活泼茄子,被赋予了打工人才有的情绪。而快闪店一系列“无实物表演”,也是病毒式传播的绝佳素材。
同时,“安抚玩具”起家的Jellycat,在材质和用料上也颇为考究,仅在欧盟就申请了超过500个产品专利。与一般毛绒玩具相比,Jellycat采用高密度的聚酯纤维,来提升毛绒玩具的光滑手感,并且对面料进行了脱敏处理,消除敏感肌和鼻炎患者的使用顾虑”。即便肉眼看不出差距,但懂行的消费者一摸就能判断手中的玩偶是不是正品Jellycat。此外,Jellycat还引入IP形象的“退休”机制,进一步强化限定概念,顺势造就了繁荣的二手交易市场——一只“退休”的玩偶,往往能炒出十几倍的高价。以上种种,Jellycat构筑起产品的护城河,使其不但保值,还能年年涨价。
近年来,在Jellycat和迪士尼等品牌带动下,毛绒玩具逐渐成为消费品类的明星。尤其是今年,许多城市都推出了以食品为主题的毛绒玩具,并跟进推出了同款沉浸式打包体验。比如,苏州博物馆的“大闸蟹”可以挑公母,陕西的“肉夹馍”可以选肥瘦,甘肃博物馆的“麻辣烫”甚至可以选菜品等等。怪不得有人开玩笑,“Jellycat到了中国就成了‘街里cat’”。这样的调侃本无不妥,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国产毛绒玩具的部分尴尬。比如,对照下来,玩偶之间的相似度很高,大多是豆豆眼、微笑脸,和Jellycat算不上一模一样,起码也是大同小异。另一方面,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相关评论里,“做工粗糙”“侧面开线”“没有缝合好”等都是高频关键词。
国产文创走红值得欣喜,但一味跟风模仿,甚至以“平替”来粉饰山寨,对诸多国产文创来说,并非长久之计。事实上,国产毛绒玩具并非没有优质创意和IP。早在2022年,甘肃省博物馆就推出铜奔马文创毛绒玩具,凭借踩翻白眼“愤怒”小鸟、歪着脖子龇牙咧嘴、稍显笨拙的单腿站立“丑萌”形象一度走红。2023年春节,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毛绒剑走俏,网络上出现各种“带着胖剑走天涯”的打卡笔记。在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毛绒玩具挤进该馆2023年最畅销文创产品前三名。
相比“中国Jellycat”的标签,我们更期待的,是更多带有地方印记和文化内核的文创产品,那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Jellycat”。毕竟,热点的浪潮终会褪去,唯有重原创、重文化、重品质,才能火得更加长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