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通讯员 魏丽萍 李田清
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暖暖地照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坝芒乡水城村的千亩大坝上。
晚秋时节,水城村的高山冷凉蔬菜基地格外热闹,一棵棵刚采收的大白菜整齐地摆放在公路旁,种植大户冷子江正和民工们一起打包、过秤、装车。
“子江,看你笑得那么开心,菜卖得差不多了吧?”水城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彬走上前去,和他聊了起来。
“差不多了!我的菜品质好,卖得也快。”冷子江开心地回答。
他的身后,是一片片碧绿的时令蔬菜,微风吹来,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水城村是一个布依族山村,全村761户2997人。
该村海拔高、温差大、日照强、生态好,特别适宜发展冷凉蔬菜。
“刚开始拿田土种植蔬菜时,许多人都认为是‘败家’的事。”说起创业,罗传彬感慨颇多。
那是2004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罗传彬,一门心思想把苦日子过甜,率先流转土地种起了蔬菜。
“不种粮食,一家老小吃什么?”“种那么多菜,卖不出去咋办?”罗传彬的做法,在村民们看来是异想天开。
没想到,罗传彬当年种植的11.4亩黄瓜收入达2.3万元。
惊喜之余,村民们纷纷效仿。第二年,水城村黄瓜种植规模达200余亩。
“种蔬菜让我过上了好日子!”这是村民王裕江见到笔者说的第一句话。
12年前,王裕江因两个孩子小,父母常年患病,家境贫寒。他背起行李,准备南下打工。
“留下吧,我们一起种蔬菜。”罗传彬在村口拦住了他。
王裕江留了下来,当年种植蔬菜17亩,收入9万多元,敲开了致富门。
如今,王裕江家里购置了小轿车、大货车,旧木房也变成了小洋房。
像王裕江一样,如今水城村90%的农户都从事蔬菜种植,涌现出种植大户25户,每年到基地务工的人数达2万余人次。
如今,水城村已是麻江县最大的高山冷凉蔬菜基地,也是“大湾区蔬菜直供基地”。全村种植面积2500余亩,其中温室大棚90亩,露天核心示范种植区532亩,平均每亩产值达2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58万元,村集体经济达300多万元,一举成为全县“双超村”。
走进村民王金和家,整洁干净的庭院在阳光映衬下,多了几分静美。
“花开满院,住着舒心。”刚从蔬菜基地劳作回来的王金和,放下背篓便开始忙碌起来了。
这些天,他搬砖石、砌花池、栽花草……眼看自家小院的“颜值”越来越高,心里乐开了花。
在水城村,像王金和家这样的“花园庭院”随处可见。
“富起来,还要美起来。”村党支部认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以“党员+农户”的方式划分责任区,带领群众美化庭院、清理违建和垃圾,定期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提升乡村“颜值”。
沐浴着和煦的阳光,笔者漫步在水城村头巷尾,零距离感受和美乡村的靓丽颜值。
“坝乐河畔是我家,唱首山歌夸一夸。碧水蓝天绿汪汪,遍地开满幸福花……”远处的山坡上,传来悦耳动听的布依山歌。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