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曾其人及其被刺的前前后后

张绍曾其人及其被刺的前前后后
2024年11月07日 06:00 媒体滚动

转自:团结报

  □ 刘建国

  张绍曾(1879—1928),河北大城人,曾任民国第二十三任国务总理,是清末民初活动于军界、政界的重要人物。1928年3月21日夜,张绍曾遇刺殒命,引起社会极大轰动,成为民国年间的一公案。张绍曾为何被刺杀?是谁刺杀的?

  发动辛亥滦州兵谏

  张绍曾青年时代曾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成绩优异,和同在这所士官学校留学的蓝天蔚、吴禄贞关系极好,被称为“士官三杰”。

  辛亥革命前夕,张绍曾任清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参加了清政府在直隶永平府滦州一带举行的新军军事演习。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令张绍曾部进驻滦州,准备南下镇压武昌起义。张绍曾在滦州拥兵不前,拒绝清政府的命令,1911年10月27日,他在滦州发动兵谏,要求清政府实行包括君主立宪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并在滦州偏凉汀火车站截留了清政府运往武昌前线的军火,还与驻扎在石家庄、保定一带的清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结成燕晋联军,准备进攻北京。

  面对肘腋之患,清政府假意接受张绍曾的兵谏奏章,暗下黑手派人刺杀了张绍曾的应援吴禄贞,任命张绍曾为长江宣抚大臣,采用明升暗降的手段,解除了张绍曾的兵权,滦州兵谏失败,张绍曾到天津做了寓公。在天津沉寂一段时间后,张绍曾又重新进入政界,同奉系军阀张作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了矛盾,为日后被刺杀埋下了伏笔。

  张绍曾隐居在天津时,袁世凯已实际上控制了清政府,南方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也无法一下子解决北方问题,于是形成了南北对峙、时战时和的局面。袁世凯为了窃取革命胜利成果,拉拢在南方革命军人中有影响的张绍曾,召其到京晋见摄政王载沣,让他继续完成“长江宣抚使”的使命,张绍曾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以个人身份赴上海,奔走于调停南北议和和各省代表之间,为争取国家早日统一做了不少工作。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得知张绍曾到达上海时,特地打电报,请张绍曾到南京会晤,并以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长和广东都督职位相邀,张绍曾婉言谢绝了孙中山的好意,认为自己以在野之身进行活动,不受职位限制,做事就更加便利。孙中山敬重张绍曾高尚品质,没有勉强。

  召开西盟会议 挫败分裂阴谋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南北形式上得以统一,但西北一带仍然很不安定。为巩固西北边疆,袁世凯任命作为总统顾问的张绍曾为绥远将军兼垦务督办,授予中将职衔。当时属于绥远将军管辖的西盟(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一直不同绥远往来,沙俄不断派人策动西盟独立。张绍曾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西盟的正副盟长和札萨克全部召集到绥远,召开了西盟会议,经过商讨通过了《西盟王公会议条件大纲》,西盟各旗札萨克发表了不承认“俄库协约”的通电。张绍曾召开的这次会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避免了内蒙古的分裂,巩固了中华民国西北部边疆。

  西盟会议的召开,狠狠地打击了库伦叛国集团的分裂野心。1913年,库伦叛国集团分三路大举南犯,中路敌军一度逼近绥远、包头,张绍曾拒绝离开绥远,亲自巡防、部署防务,坚持固守待援。援兵到达后,张绍曾指挥军队同叛军激战,取得了百灵庙大捷。在百灵庙大捷的鼓舞下,东、西两线的入侵者也先后被击败。大总统袁世凯为表彰张绍曾的功绩,授予他“陆军上将勋三位”和一等文虎章。

  1915年,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大造舆论。袁世凯对张绍曾、蔡锷等人不放心,安排他们到北京,派人暗中监视。张绍曾和蔡锷是日本士官学校同学,二人在北京经常互相往来。袁世凯的称帝野心暴露后,两人密谋由蔡锷到云南发难,张绍曾在北京联络军人共同响应。同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开展护国运动。张绍曾赶到天津,联络段祺瑞组织讨逆军,担任参谋总长。

  1917年,张绍曾的老部下冯玉祥被段祺瑞政府免除了第16混成旅旅长的职务,张绍曾知道冯玉祥治军有方,于是通过大总统黎元洪,使冯玉祥官复原职。

  1917年7月1日,张勋在北京城演出了复辟闹剧,张绍曾极力支持冯玉祥讨伐张勋,以为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冯玉祥率领军队进攻北京讨伐张勋,其发表的讨逆通电都是张绍曾代为发出的,而且张绍曾还亲自到前线参与军机。尽管张绍曾不是反张勋复辟的主角,但其坚定的立场与发挥的作用对维护共和有积极作用。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黎元洪再次出任大总统,张绍曾担任陕西省省长,不久又升任陆军总长,并蝉联三任。在任期间,张绍曾调冯玉祥为陆军检阅使,驻扎在北京南苑,他以陆军总长的名义使冯玉祥的部队增加了三个混成旅,并解决了军队的饷银。张绍曾的这一举动,使冯玉祥的部队得到了扩大,为后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故宫提供了条件。

  担任总理 力促和平统一

  1922年12月5日,黎元洪决定由张绍曾组织内阁,担任总理。当时北洋政坛派系林立,为内阁总理一职争斗不休,担任总理职位将面临极大阻力,张绍曾为了实现自己和平统一国家的愿望,毅然出任总理。1923年1月,张绍曾被正式任命为总理。在总理任上,张绍曾建议召开“国是会议”,协商和平统一问题。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他派出大批代表到西南各省联络、了解情况。张绍曾为实现和平统一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招致了军阀的反对,在各派军阀的破坏下,张绍曾的内阁无法运行。1923年6月,张绍曾再次回津门寓居。

  1924年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回兵北京发动政变。张绍曾直接参加了冯玉祥的军事部署,为其出谋划策,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前,秘密派人到天津征求张绍曾的意见,张绍曾给冯玉祥写了一封信,送给他三句话“死中求活,只有如此。事成之日,善后须图。究是故人,毋为已甚”。北京政变发生后,张绍曾称赞冯玉祥在善后工作中能把孙中山请出来是最可喜的事情,并提醒冯玉祥,段祺瑞是个大野心家。张绍曾还给冯玉祥提供了内阁总理的人选。遗憾的是冯玉祥组织的内阁仅仅维持了10天,没能等到孙中山北上到达北京,政权就落入段祺瑞手中。张绍曾看到政局如此,决心不再与军阀往来,回天津后重做寓公。

  段祺瑞执政后期,北方军阀连年战争,豫陕战争、浙奉战争、郭松龄倒戈等战事先后发生。特别是吴佩孚东山再起后,联合张作霖攻打国民军的一场大战,使冯玉祥被迫于1925年8月通电下野,到苏联考察。在这段时间内,张绍曾一直保持着同冯玉祥的联系。冯玉祥从苏联回国时,张绍曾打电报给冯玉祥,劝他“加入革命军,借谋出路”。冯玉祥在张绍曾的影响下,于1926年在五原誓师,宣布脱离北洋军阀,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加入广州国民政府。张绍曾在此后始终为冯玉祥搜集各方面的动态,提供情报。为此,张绍曾还自费购买了一部电台,每天同冯玉祥联系,询问战事情况,出谋划策。

  张绍曾还利用合法的身份和特殊的社会地位,帮助在天津活动的革命党人。曾参加过辛亥滦州起义谋划、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于树德,受孙中山的派遣,在天津一带从事革命工作时被捕入狱,张绍曾及时解救。

  天津被刺 血溅津门

  张绍曾对横行霸道的奉系军阀极为不满,和担任天津警备司令奉系军阀褚玉璞结下了梁子。张绍曾自知和不与奉系军阀为伍、暗中参加了广东革命政府的冯玉祥联系,必然会引起奉系军阀的嫉恨,所以在和冯玉祥联系时格外谨慎,以防被别人抓住把柄。但张绍曾的弟弟张绍程留学回来后,要求张绍曾帮助自己在军界或政界谋份差事。张绍程不顾张绍曾的劝阻,前去河南投奔冯玉祥。

  当时北伐军已经击败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继续向北进发,兵锋直指奉系军阀张作霖。张作霖得知张绍曾的弟弟张绍程投奔冯玉祥后,对张绍曾与冯玉祥的关系格外关注。此时,在北伐战争中被打败的孙传芳已经投靠了张作霖,出于对张绍曾和冯玉祥的怀恨(浙奉战争时,冯玉祥曾派人与孙传芳联系,双方约定共同攻打奉军,但战争开始后,张绍曾指使冯玉祥按兵不动),经常在张作霖面前说张绍曾的坏话。张作霖逐渐产生了杀害张绍曾的念头。

  1928年3月,张作霖派人到天津,与褚玉璞共同布置刺杀张绍曾事宜。3月21日,直隶督办公署总参议赵景云出面,在天津和玉饭店宴请天津在野名流,邀请张绍曾参加。为了让张绍曾准时参加宴会,张作霖收买了张绍曾的同乡张觉五,张绍曾本不想参加这次宴会,但张觉五极力邀请张绍曾参加宴会,张绍曾不好推辞,前去参加。饭后客散,赵景云又介绍张绍曾到彩凤班喝茶,并趁机支走了张绍曾的司机、警卫等人。晚8时,有个仆役打扮的人手拿信件,说要面见总理张绍曾,张绍曾闻言从屋子中出来拿信件,送信人向张绍曾开枪,子弹打在张绍曾的手掌上,紧接着又是两枪,打到张绍曾的耳根和肺部,张绍曾昏倒在地,被家人抬回家,第二天不治身亡,年仅49岁。

  冯玉祥在其所著《我的生活》中说:“公公道道地说,张先生实为革命最忠实的朋友,他身冒危险,大量地垫钱,什么也不图,只要助成北伐革命。张先生之死,系为革命牺牲,他的功绩是值得纪念的。”冯玉祥所言,是对张绍曾最中肯的评价。

  张绍曾被刺杀后,暂厝在天津谦德庄江苏义园。1933年秋,张绍曾生前好友和社会知名人士集资,在北京香山卧佛寺旁购地,建造陵园,为张绍曾举行了公葬,国民党中央送了挽联。

  (作者单位: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清政府 袁世凯 冯玉祥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15 红四方 603395 --
  • 11-08 万源通 920060 11.16
  • 11-08 壹连科技 301631 72.99
  • 11-08 金天钛业 688750 7.16
  • 10-29 聚星科技 920111 6.2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