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晨报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供图
监护仪、呼吸机、生死一线的抢救、昼夜用心地陪伴……这些是南京市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里的日常写照。作为院内比较年轻的科室,11年来在科主任陆巍峰的带领下,SICU医护团队救治了上万名外科重症患儿,经过他们的精心照料,很多孩子被从鬼门关拉回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实力在线,免疫性胰腺炎伴肠穿孔患儿得救
“要不是当时进了这么专业且有爱心的重症监护病房,可能孩子就危险了!”患儿兵兵的母亲王女士称。事情还得从3个月前说起,那时才1岁多的兵兵因为身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了多次的化疗。不幸的是,化疗给他带来了免疫性胰腺炎的副作用,并且很快出现了肠穿孔的危险情况。“孩子来的时候各脏器衰竭,消化液遍布腹腔,肚子鼓胀如球,腹部皮肤都被撑得发亮,气都快喘不上来了,我们诊断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为了降低腹腔压力请普外科进行了床边开腹减压。一系列的抢救措施必须快速稳步的进行,我们像是与死神赛跑,不能轻言放弃。”南京市儿童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主治医师王婧称。
该患儿的后续救治,更是凸显了一个儿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实力。在陆巍峰的指导下,医护人员对兵兵的救治主要分为“四步走”。首先是从血液指标等方面综合评估患儿情况,加强抗感染治疗,抗生素方案从经验性到目标性,从联合到降阶梯;其次是稳定机体内环境,包括做好容量管理,床边重症超声评估,血液净化治疗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再次对于患儿的开腹减压持续冲洗引流,关注引流液性状,关注伤口每日换药,对于出现的胸腔积液等情况,行B超引导下胸腔穿刺引流;最后进行营养支持,静脉营养联合早期开放空肠营养,医护人员创造性地从肠穿孔部位进去,实施空肠营养支持。经过2个月左右的持续治疗,兵兵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转,又露出天真的笑容。
从6张病床发展而来的一流SICU
“我们还是一个年轻的科室,满打满算也才成立11年多一点!”陆巍峰称。11年前医院专门派他去上海参观、学习SICU的筹备经验、运转模式,那一幕仿佛就在昨天!
11年前,随着南京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的发展,对外科重症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考虑应像北京、上海等地的儿童专科医院一样设置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陆巍峰当时被领导派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参观、学习一个月,回来之后的2012年9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开始筹备。一个月后,医院设立了外科重症监护单元,当时开放床位6张,专门收治外科重症患儿,并开始了为期半年的试运行期。“2013年3月18日,SICU正式成立,我们拥有了10张床的单独病区,8个医生,12名护士。2017年搬到河西新院区后增加至现在的27张床位。近两年又新增管理6张急诊创伤病床,医护队伍也在壮大,已有15名医生和40名护理人员,成为南京乃至周边地区综合实力一流的儿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陆巍峰称。
追求诊疗技术的进步无止境
收入SICU的都是病情复杂、变化急剧的外科患儿,很多处于围手术期。所以做好围手术期的呼吸道管理、脏器功能监测、液体平衡及内环境稳定的管理、胸腹腔冲洗、引流管路的建立及维护、脑室外引流和颅内压监测的持续进行等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追求诊疗技术的进步,通过不断地学习,已经能熟练开展如连续性血液净化、各系统监测、无创心排监测技术、床边纤维支气镜、重症超声、导管护理、输液港置入等多项新技术!”陆巍峰称。
除了一些基础性的诊疗技术,这两年SICU的医护们还在工作中不断研究、运用新技术。科室研究运用重症超声评估休克患儿的容量反应性,一些低体重、低月龄患儿,或因全身循环衰竭、颈内静脉开放困难、股静脉监测中心静脉压由于腹胀等因素不能准确地测得相应指标的患儿,此时重症超声对准确而合理的液体治疗方案评估有重大意义。
科室还研究运用动态24小时尿钠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渗透性治疗。连续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4小时尿钠水平,能从侧面反映肾脏排钠水平及血清钠的变化趋势,提前发现钠代谢异常,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另外像超声引导鼻空肠管放置在危重患儿肠内营养支持方面,枸橼酸抗凝在外科危重症儿童连续性血液净化方面,均已得到运用!”陆巍峰称。
研究、运用、再研究……在诊疗技术上,SICU的医护们一直在努力。陆巍峰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就开始研究GBTM模型在重症颅内出血儿童颅内压轨迹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床旁超声在评估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儿胃肠功能及指导营养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相信不久之后这两项新技术也有望运用于实际的救治之中。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