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鱼新“吃”

  本报记者 王可心

9月底,经过长达半年的“休渔期”,密云水库迎来“开渔”时刻。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9月底,经过长达半年的“休渔期”,密云水库迎来“开渔”时刻。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又到一年开渔季,这些日子,密云水库又热闹起来。

  自打60多年前密云水库建成,水库鱼一直是密云的特产,从捕鱼到卖鱼再到鱼街餐饮,早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而今,伴随着新生代的加入和数字时代的到来,水库鱼已不仅仅是一个美食符号。以水库鱼为招牌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全域旅游的兴起,正给密云乡亲们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密云年轻人王洪烨正在通过手机直播售卖新鲜的水库鱼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密云年轻人王洪烨正在通过手机直播售卖新鲜的水库鱼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密云“鱼大厨”牛红振正在烹饪水库鱼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密云“鱼大厨”牛红振正在烹饪水库鱼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2024年密云水库“鱼王”长达一米,重约57.5斤。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2024年密云水库“鱼王”长达一米,重约57.5斤。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密云举办“鱼王美食节”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密云举办“鱼王美食节”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水库新渔民

  深秋,密云水库岸边已是金黄一片。熹微的晨光中,渔民郭小超正在靠岸,经过一夜的奋战,船舱满载鲜鱼。大条是花鲢,胖头、鲤鱼、草鱼、白鲢也不少,甚至还捞到了一条鲟鱼!郭小超高兴极了,拿着手机记录下自己的收成,然后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实时分享出去。在他的微信中,已有不少老客户下了订单。

  密云水库实行封闭管理,除了工作人员,只有渔民可以出入。每年9月25日至次年4月1日的开渔季,拥有渔民证和合规渔船渔具的渔民们,可以进入库区捕捞。30出头的郭小超是渔民中少见的年轻人。

  回家的路上,郭小超向记者讲述了自家三代渔民的故事:爷爷郭德合是上世纪60年代第一批密云水库的打鱼人,直到60岁才舍得下船。父亲郭明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做渔民,也是密云水库第一批持证渔民,直到前年春天才退休,干到了近60岁。2011年,19岁的郭小超高中毕业后正式加入打鱼队伍,成为一名职业渔民。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密云水库里唯一的90后渔民。

  “当渔民自由,而且水库鱼现在卖得挺好,打鱼收入不错,我觉得值。”从小就在渔船上长大的郭小超,对打鱼这份职业有着特殊的感情。不过,跟父亲那一代相比,现在的捕鱼方式大不同了。

  “按照密云水库的管理要求,第一,渔船不能悬挂发动机,纯靠手摇橹;第二,渔网的网眼不能小于14厘米,这就意味着只能捕大鱼,不能捕小鱼。”这种捕鱼方式十分耗费体能,从岸边到适合下网的地方,一般得划上三个小时,但郭小超表示理解,“保护水库,人人有责。再说了,水库水质好了,咱们水库鱼才能卖上好价钱。”不只是郭小超,所有渔民都认可这个理儿,每次进库区捕捞,对执法人员的检查都非常配合。

  密云水库早在20年前就取缔了网箱养鱼,现在捕捞的鱼从哪儿来的?年年捕捞会减少吗?有市民会有这样的疑问。这还真不用担心。原来,每年休渔期,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都会向水库内投放大量净水鱼苗,仅今年春季就投放了800吨,且投放的大多是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以鲢鱼为例,一条花白鲢每长1斤肉,就要吃掉近40斤的浮游植物,水质净化的效率相当高。鱼儿长大后,就由渔民捕捞上来,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味。这种以鱼养水的方式,既有效控制了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又为渔民的收获提供了保障。

  “水库净水养的鱼,体型大、肉质鲜,没有池塘养鱼的土腥味儿,基本不愁卖。一条鱼卖一两百元都不算什么。”郭小超告诉记者,感谢密云水库的馈赠,每年捕鱼季都能给他带来10万元左右的收入。其他渔民的收入也不错,据初步统计,自9月底开渔到现在一个多月时间,水库鱼已捕获、售出约40万斤。按照往年的经验,一个开渔季,密云水库鱼的捕捞量能达到约100万斤。

  电商新农人

  回到村里,郭小超赶忙处理手中的微信订单。快递员一早就赶来了,两人一起打包、贴快递单。没一会儿工夫,带回来的鱼已没了大半。

  “以前密云水库的鱼,可不像现在这样好卖。”郭小超记得,如果碰上了鱼群,高兴之余不免犯愁,“鱼贩子看到这么多鱼,就开始压价。鱼跟别的不一样,很难储存,要是舍不得卖,那就只能摆在院子里烂掉。可真要卖了,这心里也憋屈,一宿的辛苦就算白费了。”

  以前,销路掌握在鱼贩子手里,渔民们别无选择,只能贱卖。若是碰上没有鱼贩子来收鱼,那只能看着亲手打上来的鱼一点点地腐烂、发臭。

  不过现在,郭小超已经愁绪不再。脑筋活络的他,将自己的打鱼趣事剪辑成短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积攒了一批忠实粉丝,“多一半的鱼都被网友订购了,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傻等傻卖了。”

  不仅如此,本地的电商新农人也纷纷向渔民抛出“橄榄枝”。密云本地小伙儿、“密农人家”电商品牌创始人孔博,是最早把水库鱼搬到互联网平台销售的新农人之一。“每年开渔季,我们都会着重推出水库鱼礼盒。发出的是真空包装、已经处理好的鱼,北京及周边地区一般当天就能送到。”

  近些年,密云区重点发展农业电商产业,号召本地年轻人回乡创业,并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立起农业电商产业聚集地。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将水库鱼等富有特色的农产品搬上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

  1997年出生的王洪烨,如今就是“鱼电商”中的一员。早上6点刚过,他带着一身的水汽和鱼腥味,从水库边回来。“收鱼去了!”当天渔民的收成还可以,他从几个熟悉的渔民那里定下了2000多斤的鱼,随着工作人员开始处理、打包,他也打开手机,开始了这一天的直播。

  王洪烨是密云人,大学的专业是数字媒体。实习时,王洪烨就选择了农业方向。“其实一早就想好了,要回家来创业。”毕业后王洪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过一年,为自己的事业积累经验。2020年,他回到密云,组建了一支年轻的直播团队,以水库鱼开始自己的创业尝试。

  他在直播间里不仅讲水库鱼本身,还会给大家分享一些水库鱼背后的故事和密云当地的文化。团队里基本都是密云本地的年轻人,大多是95后,许多人就是在水库周边的渔村长大的,聊起水库鱼来头头是道。渔民都怎么捕鱼、水库里的鱼是吃什么长大的、水库鱼从哪儿来、当年爷爷辈的长辈怎么去修水库、分享水库有关的歌……林林总总的小故事,让他的直播间丰富又有趣。开渔以来,王洪烨每日的订单量在40至50单,日销售额一天最高能达到20万元。

  “如今,做直播带货的人越来越多。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必须得有自己的特点。密云水库鱼就是一个值得深耕的产品。”王洪烨说,在他的眼里,水库鱼不仅是一款商品、一种特色美食,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的背后蕴含着60多年来密云一代又一代人保水保生态的奋斗史,也浓缩着生态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他还有一个小目标,希望能通过电商扩大水库鱼的知名度,走出密云,走出北京,甚至走出国门,销往更远的地方,也把水库鱼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像孔博、王洪烨这样返乡创业的电商人在密云还有不少,比如开办“密小农”的张雪松、“密水农家”的张启、“密鲜农业”的杨秋……这些农业电商,无一例外地都会上线密云水库鱼作为自己的明星产品。他们有的通过淘宝、京东等平台销售,有的依靠微信群、小程序等私域流量,有的以直播来吸引客流。统计数据显示:9月底开渔至今,密云水库鱼销售总额约1000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约400万元。

  鱼街新口味

  伴随着水库开渔,密云的美食地标——鱼街也迎来了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节。这是一条久负盛名的美食街,位于密云区溪翁庄镇,紧挨着水库,30多家以密云水库鱼和地道农家菜为特色的民俗饭店分列道路两侧,家家都有绝活儿,不少美食爱好者会驱车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专程来尝鲜。

  其实早在2003年以前,紧挨着密云水库的水面,就有一条未命名的“鱼街”。那时候,京郊旅游兴起,密云水库漂亮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观光。每到节假日,来密云的大轿子车就会排成大队。

  与火热旅游相伴而生的,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的餐馆。就在水库边上,一家家菜馆拔地而起,招牌上写着“正宗水库鱼”。就地取水库的水,岸边支上一口大铁锅,把鱼一炖,吃的就是一口“鲜”。当地人把这种做法称为侉炖。

  可惜好景不长。2002年,密云水库成为北京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地,管理措施升级,原本聚集在水岸边的餐馆需要退出水源保护区。密云区顺势在走马庄村打造了一条美食街,就位于溪翁庄镇口门子村至荞麦峪村环湖路两侧,将原本经营水库鱼美食的商家全都汇聚了过来。这条街就是如今的鱼街。

  2004年起,密云水库开渔的前几天都会举办“鱼王美食节”,吸引市民前来吃鱼。到今年,“鱼王美食节”已经是第二十一届,其中拍卖鱼王和大厨争霸赛成为历届的保留节目,是美食节上最具看点的环节。

  大厨们大都来自鱼街,一年一度的美食大赛,让大厨们铆足了劲创新。“最早的水库鱼做法很简单,就是侉炖,吃的是鱼本身的鲜味,现在大家的口味变得多元了,光会一样做法肯定是不行了。”在今年的“鱼王美食节”上获得“金勺奖”的金鼎鱼香生态渔村负责人徐会强深有体会。他向记者介绍了两款自己精心研发的得意之作——荔枝鱼丸和鱼肉酥饼。“荔枝鱼丸是用鱼蓉制成的,一眼看上去跟荔枝一模一样,吃进嘴里能品尝到鱼肉特有的细腻和水库鱼的清甜。鱼肉酥饼也是一款‘内秀’的作品,一口咬下去,酥脆的外皮,搭配着带有颗粒感的内馅,口感十分独特。”徐会强说,自己的研发思路已经从如何将鱼做得好吃,转变为探索“吃鱼不见鱼”的新模式,探索鱼肉与不同食材融合碰撞的奇妙反应,既要外观上看不出是鱼肉,口感上也要扬长避短,压下鱼腥味,同时还得留住密云水库鱼独有的嫩滑清香。

  不仅鱼肉能做文章,鱼骨、鱼鳞、鱼尾……通通能做菜。做法不一,口感也大不相同。鱼街的大厨们,彼此切磋,也暗暗较劲,不断研发菜品,推陈出新,食客的口味选择也越来越丰富。富强饭店的大厨牛红振说,现在很轻松就能做到一鱼八吃、十吃,鱼头酱炖或侉炖,汆鱼尾,鱼骨做汤。鱼肉的做法就更多了,搅成细细的鱼蓉后可以做鱼丸、鱼面条,炸鱼排,熘鱼片,香辣鱼条,炒鱼丁等等。“吃鱼的旺季,一天至少要做四五十条鱼,上我们家吃鱼的很多都成了回头客。”

  生态新IP

  水库鱼带火了餐饮,也带热了水库沿岸的乡村旅游。位于密云水库南部的荞麦峪村,不少农家乐都打出了“吃正宗水库鱼”的招牌。每年的九十月份,慕名而来吃鱼的客人络绎不绝,双休日停车都得找地儿。

  56岁的万明芝,在荞麦峪村经营农家乐已经11年了,她曾有一段时间在鱼街打工,学了一手做鱼的好手艺。丈夫郝加银持有渔民证,是远近知名的捕鱼高手,有30多年的捕鱼经验。每年捕鱼季,是夫妇俩最忙碌的时候,丈夫出船打鱼,妻子在家经营农家乐。早晨刚捕回来的鱼,中午就端上了客人的餐桌,生意格外红火。“每年有40万元到50万元的收入,比单单种地、打鱼挣钱多多了。”万明芝笑着说。

  不仅是农家乐,水库鱼的热度更是带动了住宿、文娱、采摘等一整条文旅产业链。国庆假期,“吃水库鱼住民宿”成了不少游客的热门选择,经营密云印象民宿的刘宁表示,国庆期间15个民宿小院加酒店共100多间客房,入住率都在90%以上,整个假期住宿的客人加餐饮散客接待量达5000多人,“不少客人直言,就是奔着水库开渔来的。我们还会介绍客人到尖岩村北山的观景平台,登山俯瞰水库全景,另外还可以去周边的种植基地采摘蔬果。”刘宁说。

  如今,密云水库鱼已不仅仅是一个美食符号,而是作为一个生态IP带动了全域旅游。在今年的“鱼王美食节”上,密云区文旅局重点推介了15条秋日微度假精品线路,包括“密境秋色、秋趣亲子、运动达人、文艺打卡、‘京’彩研学”5个主题,形成了集美食、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渔家特色旅游精品路线。以水库鱼为纽带,密云热点旅游资源得以串联,让游客以水陆空不同玩法感受生态密云。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密云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46.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8亿元。其中,乡村旅游的接待人次占比超过八成,游客接待量与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双增长。

  从特色农产品到富有号召力的生态IP,密云水库鱼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宽,成为“两山”理论的一个生动注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和冠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15 红四方 603395 --
  • 11-08 万源通 920060 11.16
  • 11-08 壹连科技 301631 72.99
  • 11-08 金天钛业 688750 7.16
  • 10-29 聚星科技 920111 6.2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