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近二十载,浙江油田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争当南方油气勘探开发先锋,在有限的土地和有限的人力条件下,开拓出一片新的上产空间,走出一条高效发展之路——
走苏北、闯西南、进华中、战东南,多年来,浙江油田积极创业,在祖国大江南北留下印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取得了一个个来之不易的成就——在苏北盆地的低产低效井“捞”出新效益,滇黔北等地区页岩气业务迎来重大突破,近年来全员劳动生产率排在集团公司油气田企业前列……
浙江油田的华丽转身,折射出小油田加速成长的蓬勃生机,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近日,记者走进浙江油田采访调研,看蝶变故事,寻振兴之路。
“小天地”书写“大文章”
从2005年的250余吨原油艰难开局,到2023年达成155万吨油气产量当量,在不到2万平方千米的勘查面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浙江油田靠什么做到的?
“浙江有油田吗?油田在哪里?”浙江油田老员工回忆,在油田建设初期,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
和中国石油大部分油气田企业不同的是,2005年重组整合后成立的浙江油田,是一个“年轻”的油田,在浙江本地没有资源、没有矿权,无法生产出油气。
这样的情况就相当于一个农民想种庄稼却没有土地,难以生存。怎么办?唯有“开疆拓土”,向外面的勘探领域进军。
浙江油田的油气业务始于苏北探区。从2005年的250余吨起步,到2009年形成万吨原油产量,浙江油田在江苏深耕复杂小断块油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苏北探区面积小、资源少、先天条件差。仅靠这块区域,不足以支撑浙江油田长久发展。“那会儿我们一边在苏北采油,一边思考未来的路该往哪里走。”浙江油田总地质师梁兴告诉记者,怎样才能把浙江油田由小做大,是一直萦绕在大家心头的问题。
艰难之际,恰逢页岩气革命从北美席卷全球。页岩气对缓解我国天然气紧张局面、降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意义重大,但由于页岩气开发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等特点,国内鲜有企业愿意试水。
为谋求发展,浙江油田决心“吃螃蟹”,到四川开辟页岩气新战场。2009年,浙江油田成为国内第一家登记页岩气探矿权的企业。
最先挺进新战场的,是浙江油田的管理骨干、科研人员,还有数名新入职大学毕业生。“虽然有北美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北美的勘查区是大平原。我们的勘查区在四川盆地边缘,海拔高、不平坦、地下构造运动强烈。在地震和钻井资料几乎空白的情况下,开采这种盆外山地页岩气难度很大。”这支队伍的带头人梁兴说。
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浙江油田人勇闯勘查“禁区”,或是行驶在颠簸的泥土路上,或是日行2万步以上。他们翻遍一个个小山包,找寻可以布井的点位。
“有一阵人手紧、任务重,布好一口井后,我们小心翼翼地守着井,生怕出一点问题。晚上就住在镇上一个老乡家,每天工作完,自己还要做饭,虽然累但干劲十足。”想起打井的艰辛岁月,浙江油田西南采气厂管理骨干仵英武十分感慨。
外面一派忙碌,屋内“热火朝天”。10月22日,推开浙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室的门,记者看到,有的科研人员在完善地质模型,有的在探讨地震测井相关材料,有的则用现场带回来的岩石样品数据做着含气性、孔渗等分析实验。
在页岩气领域扎根数年,浙江油田人不断创新着、突破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浙江油田建起第一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推动埋深1500米至3500米的中层页岩气进入规模化生产新阶段。此外,针对一般不被列为开发目标的埋深小于1500米的浅层页岩气,浙江油田开展地质再认识、潜力再评价,形成了经济有效的浅层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国内首个连续分布、规模整装的大型浅层页岩气田效益开发。
近年来,浙江油田得益于内部矿权流转,在四川盆地获得了大安探区。“这是我们首个矿权流转区块,也是未来的战略接替区块。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开辟了埋深超过3500米的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新领域,并培育了煤层气、常规气等业务增长极。”浙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经理芮昀说。
“被迫”走上开发页岩气这条路反而成就了浙江油田。近20年来,浙江油田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达20亿立方米、累计产量超100亿立方米的国内第三大页岩气生产基地,画出了一条油气产量连年上扬的线条。特别是2023年油气产量当量增至155万吨,其中有90%以上来自页岩气。
“小队伍”带来“大效率”
油气产量不断跃升,用工总量却始终保持在600人左右,浙江油田如何盘活内部人力资源,提升管理水平,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凭海临风,潮起东海,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蓄势待发。
作为一个小油田,浙江油田矿权分布广而散,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操作成本居高不下。“硬骨头”怎么啃?必须找准“油公司”改革主攻方向,优化人员配置,构建精干高效的员工队伍,提升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为了提质增效,浙江油田持续“做减法”,组织机构、岗位、管理人员数量都在减。2005年至今,浙江油田油气年产量当量从250余吨增长到155万吨,用工总量始终保持在600人左右。
产量规模不断扩大,还要人员优化,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浙江油田纵向压缩管理层级,取消12个职能部门及部分二级单位的三级机构,优化为两层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横向实行“大部制”改革,推动业务单一、人员规模小的机构合并。同时,推动相近业务岗位优化整合。
改革实施后,浙江油田二、三级机构总量由111个减少到43个,岗位数量压减99个。西南采气厂员工人数从2019年高峰时的160人减少到120人。
可是问题接踵而来,浙江油田的工作区域横跨8个省市,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一下子变动这么大,能行吗?
业务外包,释放管理新效能。2018年浙江油田与辽河油田合作,启动苏北采油业务总承包工作,选派精兵强将对职能类业务进行支持。原有的员工则陆续退出具体操作岗位,通过转岗培训成为油田“管理+技术”的人员储备。
曾经的苏北采油厂海一联合站交接会上,新站长从祥表示:“说实话,接管海一联合站还是很有压力的,但辽河油田队伍的加入,让我们能实现专岗专人专管,大幅提升了管理水平。”
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留下的员工不仅仅是留守,还要成为“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多面手。10月16日,仅仅一个上午,苏北采油厂高级主管蔡军已处理了生产线维修、财务对接等6项工作。蔡军对记者说,工作的17年里,他已经把15项业务做到滚瓜烂熟,并想方设法管好外包业务,保证全厂规范有序运转。
“我们通过采取外包、对口支持等多样化的用工方式,对人员相对富余的油田进行市场化运作,减少了新增用工需求300多人。”浙江油田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王文博表示。
精细化管理也需要数字化、智能化助力。10月18日,来到西南采气厂监督指挥中心,一块电子大屏映入记者眼帘。员工们正监控着紫金坝增压装置的运行状况,观察温度、压力、流量等生产数据。“这边山路不好走,以前调节气井,往返一趟就需要两三个小时,自从安装了智控阀,不到一分钟就调好了。”西南采气厂党委书记王建君说。
浙江油田数智技术公司副经理王仲达介绍,油田目前已构建起“全面感知”的物联网系统,场站数字化覆盖率达100%、视频监控覆盖率达100%,上线应用勘探、开发、管道等核心业务平台后,85%以上的业务由线下转移到线上办理,平均效率提高20多倍,实现了煤层气亿立方米产能用工17人、页岩气亿立方米产能用工9人。数字化转型成了浙江油田向“油公司”模式下少人高效的“扁平化、一体化、矩阵制”生产组织模式转变的重要晋级之道。
科学管理的逻辑理顺了,人也被赋予新的使命。压减下来的大批人才流向新的业务区块,在更被需要、更有价值的岗位上继续作贡献。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操作工郭亮亮从江苏转战到四川,从原油开采转战到页岩气开采,变的是工作地点、工作种类,不变的是对工作的热爱与激情。现在的他,已经成长为西南采气厂云山坝作业区的一名班长。
管理的新模式,正为浙江油田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小人物”迸发“大能量”
有怎样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怎样的工作成果,浙江油田持续成长、不断突破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精气神在支撑?
10月21日,走进浙江油田总部,记者注意到,办公室和走廊里都静悄悄的,很难见到人。“我们的生产战场在浙江以外,50%左右的干部员工都到一线服务去了。”浙江油田人力资源部高级主管谢保华表示。
浙江油田安全副总监胡百中常驻一线。记者中午遇到他时,他还有不到1个小时就要赶往四川生产一线,记者只能趁着吃完午饭的间隙采访他。
胡百中始终扎根基层,走遍江苏、四川、重庆等生产现场。哪怕是担任了安全副总监,他也很少坐在办公室,一年中连续10个月吃住在生产现场是常态。
“没有油气,何来油田?何来效益?我们的工作模式就是家里定方案、现场抓落实,生产在哪儿,安全在哪儿,我们就该在哪儿。”胡百中坚定地说。
同样奔波在一线的,还有新能源事业部地热项目经理部主管高斌。接受采访前,他刚从河南返回杭州。“最近我一直在河南、山东等地谈地热项目,2个多月没回来,到宿舍一看,被褥都发潮了。”高斌说。
2022年,浙江油田成立新能源相关部门,正式进军新能源赛道。高斌等一批干部员工踊跃报名,希望加入这个团队。
对浙江油田来说,发展新能源业务不是一件易事。“中国石油多数油气田位于北方,风、光、地热等资源相对较好,同时可以依托自身矿权的土地消纳资源,发展新能源优势更大。而我们拥有的矿权面积小,又地处南方,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高斌告诉记者,“这要求我们必须走出舒适区,接触市场、拥抱市场。”
“磨破嘴皮、走脱脚皮、厚着脸皮、硬着头皮”是浙江油田人闯荡市场的十六字真经。市区县一个一个摸排,电话一次一次拨打,汇报方案一遍一遍修改,合同一字一字捋……他们用真诚与付出,得到了各方认可。
人们常说,浙江的商人是当代中国最具辨识度的创业者群体,形成了独有的浙商精神。而一直在“创业”中的浙江油田,学习浙商精神,不断丰富企业文化,为油田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采访中,记者真切感受到,敢闯、敢干、敢试、敢吃苦的浙江油田人,绝对是个顶个的。浙江油田为什么能在勘查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产量连增?为什么能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率?精神力量的支撑不可或缺。
很多浙江油田人笑称,虽然公司总部在“人间天堂”杭州,但大多数时间不是在外面“流动”,就是在大山里拼搏。从保证安全生产零事故,到积极拓展新能源项目,正是因为有很多像胡百中、高斌一样的人在前方默默奉献,才让浙江油田的企业竞争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才让浙江油田走出一条自强不息、油气报国的创业之路。
有梦想、有追求、有担当,小油田也有大作为。如今,走过风雨历程和跌宕坎坷的浙江油田迈入了新阶段,处处展现出新气象,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宏伟目标奋楫扬帆。(记者 金文琦 王欣欣 邓山)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