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仿生人形机器人上岗,不但在技术操作层面带来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界定了劳动的边界
当直立行走的机器人逐渐取代部分劳动者时,劳动者应更加注重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如创造力、情感表达和伦理判断等
“我的工友是机器人。”不久前,一台仿生人形机器人戴上工牌,在一家汽车制造企业上岗,协同员工执行搬运任务。据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7.6亿元,2030年有望成长为千亿元市场。
如今,传统工业机器人已实现自动化操作,但功能大多单一,往往只能在特定岗位上执行重复性较高的任务。仿生人形机器人则大不一样,不仅拥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还能像人类一样完成多种复杂的任务,具备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这意味着,未来的工厂将不只有机械手臂的单调舞台,还会出现“人”与“机”共同协作的场景。
在人机协作中,仿生人形机器人可根据工艺需求随时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比如,在汽车制造装配线上,仿生人形机器人安装好零件后,可立刻切换模式担任搬运任务,甚至能协同工人从事危险作业。仿生人形机器人具备多种功能、适应多个场景,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不仅如此,它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工作经验,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成为智能化、自动化的工作伙伴。
仿生人形机器人上岗,不但在技术操作层面带来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界定了劳动的边界。随着机器人承担起更多高强度、重复性、危险性工作,人类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仿生人形机器人大幅度解放人力,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提升技能,拓展新的职业领域,推动生产力进步。
伴随仿生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劳动力市场也会出现很多变化。一方面,与仿生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新兴技术、机器维护和程序编写等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仿生人形机器人将为养老护理、教育培训等服务业带来新的可能。比如,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照护服务,大大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仿生人形机器人不只是生产线上的能手和帮手,还是“智慧工厂”中的数据节点和智能终端。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它们可以采集生产数据,反馈设备状态,进行实时分析和调整,使得整个生产流程更加透明、可控,为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数据支撑。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预测性维护、优化生产资源、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制造业向“智慧制造”的方向演进。
仿生人形机器人能大大提升生产效率,但其对就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直立行走的机器人逐渐取代部分劳动者时,劳动者应更加注重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如创造力、情感表达和伦理判断等。仿生人形机器人与劳动者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仿生人形机器人上岗,是技术革新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变革的开始。在变革中寻找人与机器人协同互动的平衡点,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