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灭商以后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封诸侯,芮国便是姬姓贵族封地之一。历史文献中关于芮国的记录阙如,在《诗经》《左传》中有零星记载,《史记·秦本纪》写下它的结局:“(秦穆公)二十年,秦灭梁、芮。”
芮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千百年后,这个神秘诸侯国的都城在一个名叫“刘家洼”的村落中现身,呈现在世人面前。
2016年11月25日夜,一伙盗贼在渭南市澄城县刘家洼村河畔盗掘古墓。公安民警迅速出击并在后续调查中追缴文物400余件(组),包括鼎、簋、壶等青铜器。这些文物表明,此处应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高等级墓地。
案情发生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澄城县文旅局联合成立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6年努力,考古队员拂去尘封几千年的黄土,发现了一座城址——芮国都邑。
经过实地踏查、详细勘探和针对性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初步廓清了刘家洼遗址的四至范围、布局结构及遗存分布情况。
刘家洼遗址是一处由居址与墓地构成的聚落,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500米,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遗址内分布有丰富的春秋时期文化遗存,包括城址区、夯土基址密集区、一般性居址密集区、高等级墓地和中小型墓地等。鲁家河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区,宫城位于城址的中部偏东,由夯土墙合围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内有高等级建筑、铸铜与制陶手工业遗存。
在刘家洼发现的210余座规模不等的墓葬中,包括2座“中”字形国君大墓。这些墓葬等级明显、形制各异,随葬品多寡有别,说明这里应是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一处贵族公共墓地,是周代社会家国政治的直观表现。
考古工作人员对东Ⅰ区和西区墓地进行了全面发掘。东Ⅰ区墓地发掘墓葬73座、马坑1个,探明马坑2个,除2座“中”字形大墓(编号为M1、M2)与带壁龛和殉人的竖穴土坑大墓(编号为M3)之外,其余均为中、小型竖穴土坑墓。西区墓地发掘墓葬44座、马坑1个,探明马坑2个,墓葬均为中、小型竖穴土坑墓。
M1被盗严重,虽未出土铭文铜器,但依据墓葬规模、出土随葬品及大量兵器判断,墓主应是一位芮国国君。
M2发现有芮公铜器,结合墓葬规模,推测墓主也应为春秋早期芮国的一位国君。M2的年代早于M1,墓主或为父子关系。
M3发现两件芮公铭文铜鼎,未见任何兵器。墓壁有9个壁龛,每个壁龛殉葬一名女性,葬俗与秦人贵族墓葬十分相像。该墓距M2仅4米,考古人员推测墓主可能是来自秦国的女性,或是M2墓主芮公的夫人。
墓地出土了芮公、芮定公、芮太子白等铭文铜器,目前发现的所有铭文均和“芮”有关,未发现其他国别的文字材料。据此判断,刘家洼遗址应是春秋早中期芮国的都邑性遗址。
早在2004年,距刘家洼不远的梁带村墓地被认定为芮国墓地。根据考古资料分析,梁带村、刘家洼两处芮国都邑,一早一晚,前后相继。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孙战伟认为,这既与当时动荡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也与芮国内乱有关,即芮桓公死后,王后芮姜将芮伯万驱逐国外,另立新君。芮伯万辗转流离7年后,依靠秦国势力,定都刘家洼。刘家洼可能与梁带村都邑形成短暂并立。
梁带村、刘家洼的芮国遗址以其严整的墓葬形制、丧葬习俗、青铜器铭文等文化特征,为周代封国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梁带村两周遗址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刘家洼东周遗址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两次连续性考古成果,为我们了解两周之际周王室东迁后的关中东部政治格局以及分封模式、民族交流、人口迁移、诸侯存灭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参考资料,形成了难得一见的考古“姊妹发掘”。
“刘家洼遗址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孙战伟介绍,刘家洼是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出土金、铜、玉、铁、陶等各类材质文物1.4万余件(组),与梁带村文物相互补充印证,补全了芮国后期的历史空白,为研究这一时期芮国政治演变、民族融合、礼乐制度和丧葬形制等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完整揭露了遗址的范围、内涵和结构,城址功能和布局基本清晰,为先秦城市、都邑考古提供了难得的样本。
刘家洼出土文物种类繁多,金玉齐备、礼乐并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金首铜鐏权杖是商周墓葬迄今发现的唯一金质权杖头。此外,刘家洼遗址还出土了玉戈、玉玦、铜削刀、铜翣角、石刀、石圭等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器物。
孙战伟表示:“接下来,我们会加快考古报告整理速度,深入挖掘阐释芮国所代表的周文化,将最新的考古和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同时,支持当地政府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完善遗址展示利用手段和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刘家洼遗址,让考古成果服务社会、惠及大众。”
编辑:王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