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讲述:徐龙华 整理:赵凯怡
10月27日至11月3日,衢州隆重举办2024年全民读书周暨第16届衢州书展,这是属于爱阅读的衢州市民的盛大“节日”。
“阅读、翻译,都是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们能够让我们打开眼界,滋养心灵,对世界充满好奇、热情与善意。”在网络平台浏览着全民读书周的阅读分享、购书消费券等活动,衢州译者、金融从业者徐龙华十分感慨,将自己与翻译结缘的故事娓娓道来。
“初一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英语”
1974年,我出生在衢州市。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并不特别,但我非常喜欢看书,学习成绩也挺不错的。
我是兴华中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初一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英语。教英语的是一位女老师,和我一样也姓徐,大概40多岁,胖乎乎的,人很和蔼。
A、B、C、D、E……徐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下26个英文字母,依次教我们发音。徐老师教得很认真,会一个一个帮我们纠正口型,找到正确的发音方式。慢慢地,我觉得英语还蛮有意思的。我很喜欢徐老师的课,每节英语课我都坐得很端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生怕错过什么。从字母到单词,再到句子,我越学越起劲。
1988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衢州二中。高中的时候,我多了一个爱好,就是逛图书馆。一有空,我就会钻到衢州市图书馆,在一排排书架中找书,再找一个人少的角落读书,与作者来一场无人打扰的、沉默的“对话”。时政、历史、文化、军事,都是我特别喜欢的类别。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衢州市图书馆刚进门的报刊架上看到一份《CHINA DAILY》(《中国日报》),那是上世纪80年代衢州市图书馆里为数不多的一份英文报纸。
我小心地取下这份报纸,在字典的帮助下逐字逐句地读过去,读完头版,翻页摊开,突然觉得世界如此广阔精彩。之后,我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去找这份报纸。后来,我发现学校的英语教研室也订了份《CHINA DAILY》,借阅的渠道又多了一个,这可太好了。当时还有一本杂志叫《世界知识》,对我影响也很大,是一本介绍国外经济社会人文动态、分析国际时政的杂志。
我一边读,一边记笔记,词汇量越来越大,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外国领导人名字的英文拼写,世界上发生的新鲜事,我都是从那时起慢慢了解到的。高中三年,我从《CHINA DAILY》上摘录的英文单词和文章写满了好几个本子。
我的高中同桌是个足球迷,《CHINA DAILY》有一个体育版,我每次拿进教室,同桌都迫不及待地让我把意甲联赛的英文新闻口头翻译出来。说来有趣,这可能是我的第一份翻译“工作”。
“在杭州读书的两年时间里,我始终保持着阅读习惯”
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原以为自己会被浙江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录取,以后当一名英语老师,但命运跟我开了个玩笑,自己居然被浙江银行学校(现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金融专业录取了。在当时,这是一所对英语水平有着较高要求的中专学校,可谓“金融界的黄埔军校”。
不过,我还是挺满意的,毕竟可以继续学英语。外贸英语、国际结算……这些课程让我学到了更多专业的金融词汇。
在杭州读书的两年时间里,我始终保持着阅读的习惯。空余时间,我常常跑到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看的书本类目很杂,中文的、英文的,我都看。
杭州这座城市的人文气息很浓,我很喜欢逛湖滨六公园的三联书店和浙江省外文书店。特别是外文书店,店里有不少实惠的英文影印书,对我一个“穷学生”来说,真是再好不过了。我买了不少英文名著和杂志,比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和美国《读者文摘》。
我常去的还有浙江省图书馆。到了周末,图书馆外面有杭州市民自发组织的二手图书杂志“跳蚤市场”,若是能淘到几本好书和外文杂志,我就更加兴奋了。
阅读是一种“输入”,当“输入”足够多的时候,便自然地会想到“输出”。从那时候开始,我对翻译工作产生了兴趣。当我读到这么多有用、有趣的英文信息,心里有股冲动要将它们翻译出来,想分享给更多读者。
我翻译的第一部“抽屉”作品是美国《读者文摘》上的一个长篇报道,讲的是越战时期美国战俘的故事。我还将自己感兴趣的国际时政、军事等英文报道翻译成中文,并向当时的《海外星云》《海外文摘》等杂志社投稿。说来惭愧,投稿总是“有去无回”,但完全不影响我的翻译热情。一来觉得好玩,二来纯当是练笔,虽然没有被采用,我也没有损失。
“接触互联网后,我成为第一代网民,翻译、写作也进入了高产期”
1993年,我从浙江银行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中国银行衢州市分行工作。高中同学聚会的时候,我特意请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的同学帮我复印《NEWSWEEK》(《新闻周刊》)、《TIME》(《时代周刊》)等外文期刊,再邮寄给我。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1998年左右,衢州的街巷里相继开了很多网吧。当我点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网站时,暗自激动,这下方便多了,找不到的资料,买不到的书,有了网络就不用苦恼了。
当时对下载的限制不多,我就随身带个软盘,看到需要的资料就下载下来。只可惜当时的网吧没有24小时营业,每次都是网吧管理员提醒我“好走了”,我才不得不回家。
2000年,我花7000元买了一台清华同方电脑。接触互联网以后,我成为第一代网民,经常刷各种BBS论坛,我的翻译、写作也进入了高产期。同年8月,我翻译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的《全球化:IMF能做什么》,发表在了《浙江金融》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翻译文章。
那一年,中国加入了WTO。我也凭借专业和语言优势,不断跟世界“接轨”,持续关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国际金融前沿资讯,并翻译发表在《国际金融研究》《金融会计》《金融时报》等国内金融核心报纸期刊上,向国内同行介绍国外在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方面的新理念、新实践。从2000年到2007年那几年,我发表的金融类译文、论文合计有59篇。除了专业,我也喜欢写杂文、经济学随笔和读书札记,20多篇文章见于《读书》《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总之,我的业余时间基本都与阅读、翻译、写作打交道。
“我将自己的翻译生涯划分为读库前和读库后两个阶段”
2012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译者,之后我以读库译者的身份为傲。那一年,我结识了“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张立宪,他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读库》,是人文知识分子阅读的风向和标杆,能够在《读库》上发表文章是我的梦想。
还是那一年,我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并拿到了在西方知识界、思想界非常有影响力的杂志《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授权,开始为《读库》翻译《纽约书评》系列文章。我陆续翻译了《古巴行记》《巴西贫民窟纪事》《在德黑兰读莎士比亚》《死去的是我的人民》《除却群山无故人》等9篇文章。看着一篇篇译文在《读库》上发表,我内心非常激动和自豪,好像跟着各个作者踏上了周游世界的奇妙旅程。
后来,我已不满足于发表译文,向翻译一本书的目标发起冲击。过去的九年间,我的译作《各种“主义”》《讣告》《平克·弗洛伊德:黎明门前的风笛手》先后出版发行,将近有60万字。这几本书在豆瓣上阅读人数和口碑评分都不错,《讣告》豆瓣评分8.4分,入选澎湃新闻2022年度十大好书;《平克·弗洛伊德:黎明门前的风笛手》8.5分;《各种“主义”》7.5分。
翻译是一个需要反复推敲的过程,保证流畅的前提下,既要忠于原文,尽量保留原文句式的节奏感和语感,又要考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得不说,翻译文学类的作品要比我想象中难得多。有时候为了一个单词,我要做很多功课,包括查这个词的本义以及相关领域的资料。
比如翻译《讣告》中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的讣告时,文章结尾这样写道:十年前,加尔布雷斯感叹,高龄会带来恼人的痛苦,他称之为“停滞(still)综合征”。人们常常注意到,他“仍在”(still)做事:出席会议时“依然”(still)对政治感兴趣,喝酒时“仍旧”(still)能开怀畅饮,看见漂亮女人时,眼睛“还是”(still)会发光。“停滞综合征”大言不惭地持续了很久,它的消逝让美国变得更加不幸。这一段文字中,有五个“still”,含义却各不相同,一个翻译高手就是要把这个单词的细微精妙之处用中文恰当地表达出来。
翻译《平克·弗洛伊德:黎明门前的风笛手》时,我读了很多摇滚乐相关的书籍,我读了《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来自民间的叛逆:美国民歌传奇》等,还看了许多相关的电影——我希望我的翻译是准确的,尽可能贴近原文的,也是作者想表达的。
在翻译中,我也获得了许多不一样的感悟。《讣告》中,我翻译了201篇讣告,有名人,也有被遗忘的人,甚至还有一只非洲灰鹦鹉。每个生命里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我感受到了对生命的礼赞和对人性的庆贺。
“我很享受数字与文字交织的生活”
如今,在工作之余,我还是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我很享受数字与文字交织的生活。
我平均每个月要读四到五本书,每到一座新的城市,我会直奔它的文化地标书店,不是为了打卡,而是体验所在地的文化氛围。阅读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多样化的形式,看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我已经看了2200多部电影。我把平时读书观影的感想、翻译的心得,都记录在豆瓣网上。对我来说,看书是增长知识、打开眼界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沉淀自我、保持好奇与热情的生活方式。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去过的地方,见识过的人,都会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如果用经济学原理来说,我想,一本好书的价值是远超它的价格的。
而翻译,不仅仅是语词转换之事,其价值在于让异国异域文化变得可以让我们理解。译者与读者共同了解、尊重、包容外来文化,破除狭隘与偏见,从更理性、更文明的角度感知这个世界。
最近,我正在读青年作家刘子超写的游记《血与蜜之地:穿越巴尔干的旅程》,这本书通过作者穿越巴尔干半岛的旅程,呈现了一片复杂而独特的地域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借着全民读书周的机会,我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期待你们跟着作者的脚步,走遍书中的8个国家、23个城市,感受广袤的世界,享受阅读的乐趣。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