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神舟十九号乘组飞行期间将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
跑好“飞天”接力棒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李云舒
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神舟十九号,“箭”指苍穹!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介绍,我国瞄准北京时间10月30日4时27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
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飞行任务。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明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九号乘组由一名老将与两名“90后”组成,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加入队伍
10月29日上午10时,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对蔡旭哲来说,这是他的“二度飞天”。 2022年,蔡旭哲和队友执行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返回地球家园后,他以归零的心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身体恢复、心理调适并同步开展学习训练。间隔22个月,48岁的蔡旭哲入选神舟十九号飞行乘组。这是目前重返空间站间隔时间最短的纪录。
“正是因为祖国和人民的托举,我才能一次又一次征战太空。”蔡旭哲说,“入选新的乘组,担任新的角色,面临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本次飞行乘组中,还有两名首次执行飞行任务的“90后”。
以“飞天”报效祖国的梦想种子,早在宋令东13岁时就在心中萌发。“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时,我和同学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无比神往。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那一刻,我毫不犹豫选择了离太空最近的天空,成为一名飞行员,驾驶战鹰,护卫祖国的长空。”
2018年,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再次点燃了宋令东的飞天梦。“作为一名‘90后’航天员,能够为国出征,执行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我深感荣幸与自豪。”宋令东说。
另一名“90后”航天员王浩泽,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前,她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如今,她成为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在本次任务中主要负责空间实(试)验项目、物资管理和站务管理工作。
从造火箭到坐火箭,从托举飞天到自己飞天,王浩泽深深感谢所有的航天科技工作者。“载人航天三十余载,从‘神五’飞天到空间站运营,从中国人来到太空到空间前沿科学研究,每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每一项复杂的工程实现,每一组精妙的科学实验,都凝聚着所有航天人的智慧、执着和奉献。”她说。
一位“老将”,两位年轻的新面孔,神舟十九号的乘组配置备受关注。“大家看到了,我的两名队友都是‘90后’。我们虽然有年龄上的差异,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国出征、为国争光,一起奋斗、一起奔跑。”蔡旭哲透露,三人在一起备战训练已有一年多,始终保持最佳的状态、最顶格的标准,团结如一人。“和他们在一起,我的心态也变得更加年轻,可以说也受益颇多、信心倍增。”
据介绍,神舟十九号本次任务的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
在太空执行出舱任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考验着乘组配合的默契度、天地协同的精准度。本次任务中,将有多次出舱活动,乘组在地面做了充分训练,尽力把可能情况都考虑周全,并梳理历次出舱任务的有益经验。“相信有扎实的备战训练、有坚实的地面支持,我们一定能够直面挑战,安全、顺利、稳妥地完成各项既定任务。”蔡旭哲说。
神舟十九号乘组还将在太空中度过一个特殊的春节。“首次飞行,我就有幸在‘太空家园’里,守望万家团圆的灯火,守望同胞们的欢庆时刻。”宋令东透露,地面人员还精心为乘组准备了节日大礼包,“至于里面是什么样的礼物?我也很期待这份神秘的惊喜!”
重点围绕“太空格物”主题,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
在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准备启程时,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渐入尾声,预计11月4日返回地球。
在中国空间站,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领域实验持续开展,神舟十八号乘组近期按计划进行了燃烧柜气体实验插件燃烧器更换、流体物理实验柜实验样品更换。此前,他们还体验了太空“养鱼”,即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航天员发现,斑马鱼在微重力下表现出腹背颠倒游泳、旋转运动、转圈等定向行为异常现象。接下来,科学家将利用返回的回收水样、鱼卵等样品,结合斑马鱼空间运动行为视频等,开展空间环境对脊椎动物生长发育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同时为空间密闭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提供支撑。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每个乘组在轨期间会进行哪些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备受关注。此次神舟十九号任务在空间科学方面又有哪些安排和亮点?
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学主题,以及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宇宙起源与演化、宇宙重子物质探测、空间引力波探测等17个优先发展方向。
“神舟十九号乘组飞行期间,将重点围绕规划中的‘太空格物’主题,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生长蛋白晶体的结构解析、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等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预计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林西强介绍,后续将以规划为指导,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问题,强化科学目标与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有机融合和衔接,为航天强国建设和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经过30多年实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顺利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工程目标,空间科学也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在空间站阶段,依托“天宫”空间站舱内配备的14个科学实验柜、5个应用载荷通用支持平台和舱外配置的3个暴露装置及其他载荷适配器,目前我国已在轨开展百余项科学实验,通过神舟飞船6批次返回百余项科学样品,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
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将续写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围绕空间天文重大前沿问题,我们将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有望在宇宙学、星系科学、银河系、太阳系天体、暂现源(短时间内出现后很快消失的天体)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科学突破。”林西强表示,我国将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任务,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已初步规划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3个领域9大方向的科学目标。
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全面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
两年前,蔡旭哲经历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见证了空间站三舱搭建的全过程,亲历了首次“太空会师”的历史时刻;如今,作为指令长,蔡旭哲将带领两名年轻的航天员再访空间站,迎接新的任务和挑战。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是一场接力赛,千千万万的航天科技工作者都是这场接力赛的参与者、建设者、传承者。”蔡旭哲说,大家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航天员也是这场接力赛的一分子。
蓄势待发——10月29日上午,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的推进剂加注工作就已开始;此前一天,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发射任务各系统完成相关功能检查,并做好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万全准备——气象系统持续关注发射窗口天气变化情况,加大气象会商密度,对可能影响发射的气象因素进行了专题技术研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前期完成了1次空间站调相工作,发射前还将再次进行调相,为神舟十九号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好准备。
长远谋划——今年5月,我国第四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已完成,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他们于今年8月入队参加训练。后续,根据训练大纲和总体计划安排,他们将有序开展8大类200多个科目的训练任务。
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载人航天工程全线正在全面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目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等正按计划开展初样产品生产和相关地面试验,先后完成了飞船综合空投、着陆器两舱分离、火箭芯一级三机动力系统试车、YF-75E氢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等大型试验,保障上述生产试验的一批地面设施设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载人前的飞行试验和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科学研究目标和配套载荷总体方案基本确定,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正紧张有序地开展研制建设。
梦想铸就荣光,荣光催征新的梦想。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拼搏向上,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让“手可摘星辰”的飞天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我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跑好‘飞天’接力棒,展示好‘90后’的形象,将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宋令东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