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网
【文艺院团保留剧目巡礼】
作者:贾磊磊(海口经济学院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院长)
《红色娘子军》开创了芭蕾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第一代芭蕾舞艺术家们第一次用芭蕾演绎中国伟大革命英雄传奇;芭蕾的主角第一次由英姿飒爽的女战士组成;刀枪第一次作为道具出现在芭蕾舞台,以表现革命的真实场景……
如果说,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把那些能够担当国家历史重任、为国家发展作出历史贡献的重大项目称为“国之重器”,如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那么,在人文艺术领域,我们或许可以将那些在中国艺术史上开宗立派的鸿篇巨制称为“国之经典”。所谓“典”是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记载重要的制度、法律、规则的典籍,或称为“经典”。艺术经典则应是指那些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历史标志地位、美学典范价值和文化经典意义的扛鼎之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是艺术领域中可被称为“国之经典”的一部作品。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1964年9月26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这不仅在当时的北京,在整个世界演艺界都是一件大事。作为中国第一部原创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率先将西方芭蕾舞的艺术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方式进行融合,创造了中国民族芭蕾舞的艺术风格。它开创了芭蕾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第一代芭蕾舞艺术家们第一次用芭蕾这一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演绎中国伟大革命英雄传奇,芭蕾的主角第一次由英姿飒爽的女战士组成,刀枪第一次作为道具出现在芭蕾舞台,以表现革命的真实场景……在《红色娘子军》首演60周年之际,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深情地说,这部“中国芭蕾史上的里程碑”经典作品,是新中国艺术家们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在一代代中芭艺术家们的不懈奋斗与努力下,历经一个甲子的时光历久弥新,始终焕发着感人至深的艺术光彩与激情澎湃的舞台生命力,不断传播和续写着属于中国芭蕾开创的艺术新篇章。
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之前,中国有许多电影都是搬演自舞台艺术,然而,《红色娘子军》却是搬演自电影银幕。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看完舞剧《巴黎圣母院》之后,曾对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说,你们已经演了十年西方的、苏联的芭蕾舞剧了,是不是可以搞一个革命题材的剧目?在周总理的热情鼓励下,先后有人提出要排演《达吉和她的父亲》《红岩》《王贵与李香香》,但最终中央芭蕾舞团还是决定排演《红色娘子军》。
在1961年1月召开的专门讨论中央芭蕾舞团如何创作出新作品的座谈会上,首都文艺界人士讨论最热烈的题材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他们认为,1960年上映的彩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以女性为主要角色,正符合芭蕾主要是发挥女子舞蹈的特点。此外,电影中的歌曲好听,可以借鉴;海南岛的椰子树、万泉河、五指山等充满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这个题材还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具备了芭蕾舞剧翻拍所应当有的诸种特质。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主创人员没有拘泥于电影中的情节,而是深入生活寻找创作素材。中央芭蕾舞团成立了由作曲家吴祖强,编导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舞美马运洪、梁晔,演员白淑湘、钟润良、王国华、李新盈等组成的一支实力强大的创作团队,他们奔赴海南岛,扎在大山深处、原始森林、黎族村寨,军训、体验生活,实地采访当年琼崖地区革命队伍里的女红军,搜集音乐、舞蹈、舞美的创作素材,构思整部芭蕾舞剧的创作演出大纲。
与经典芭蕾大多讲述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不同,《红色娘子军》讲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琼花为代表的中国妇女反抗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故事。剧中的琼花最初是一个从地主恶霸的地牢中逃出来的丫鬟,她带着满腔的仇恨加入革命队伍,经过革命的战斗洗礼与生死考验,从一个只知道为自己复仇的战士,成长为一名具有坚定革命信仰的红军指挥员。在中国的红色经典中,这种英雄人物的成长模式与董存瑞等英雄人物具有高度的同构性,他们都是秉承着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而成的艺术典型。他们共同体现着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贯穿始终的人民的解放、人性的升华、人道的弘扬的宏大主题,代表了中国百姓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正是这样贴近中国普通百姓的题材,使这部作品激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世界舞台上收获了无数赞誉。
《红色娘子军》的舞蹈艺术语汇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尽管其主体部分是来自西方的芭蕾舞艺术,但是在娘子军女战士的舞蹈动作中嵌入了大量中国化的内容,吸收了海南民间舞的“黎族少女舞”“斗笠舞”,在南霸天、匪兵的动作中也带有地方戏剧的特色。该剧中还大量吸收中国武术的“武舞”元素,如娘子军的“大刀舞”,赤卫队的“五寸刀舞”“背刀飞脚”和具有中国传统京剧元素的“劈刀亮相”等,最终形成了中国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芭蕾中国化的新样式也自此树立起来。1970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又被拍成了彩色电影,再度红遍大江南北。
《红色娘子军》的编导之一李承祥(左二)、王希贤(左一)为第一代“琼花”的饰演者白淑湘(右二)以及赵汝蘅(右一)排练。图片由中央芭蕾舞团供图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60年间经久不衰,离不开中央芭蕾舞团一代代杰出艺术家的倾情创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芭蕾舞的杰出演员和创作者,他们对中国芭蕾舞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仅琼花的扮演者就有六代人,她们分别是白淑湘、薛菁华、冯英、李宁,还有朱妍、张剑、邱芸庭、宁珑等,她们不仅为《红色娘子军》融注了时代的血液,而且她们本身也成为《红色娘子军》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人。今年,为纪念《红色娘子军》首演60周年,中央芭蕾舞团特意安排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和巡演,其中包括到红色娘子军的“出生地”海南的巡回演出。在不断复排和巡演中,这部舞剧始终保持了其原有的经典艺术的美学风貌和精神内核,这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红色娘子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对中国观众来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与一般的艺术作品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它以高度专业化的艺术创造力与臻于完美的艺术表现力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发展史上的不朽经典。一代代中国观众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传播平台上反复观看着《红色娘子军》,聆听属于它的旋律,体会什么是艺术欣赏的“百看不厌”;从身边所接触到的不同人群对《红色娘子军》的交口称赞中,懂得了什么叫艺术的雅俗共赏;从不同艺术形式对《红色娘子军》故事的改编、翻拍、复制中,见证什么是艺术的跨界传播;从《红色娘子军》60年间、超过4000次成功演出的历史中知道了什么是经典艺术的历久弥新;从《红色娘子军》在不同时代获得的不同国家的各类奖项中,知道了什么是人类艺术审美的共同价值。
如今,《红色娘子军》中昂扬而又深情的旋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精神生活中。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不仅是个人对艺术的情感记忆,更是中国人共有的对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30日 16版)
[ 责编:王蕾 ]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