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邮报》10月28日文章,原题:随着中美关系恶化,中国问道:谁是下一个“基辛格”? 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中国正在寻找“新的亨利·基辛格”——一个既是北京的朋友,又能得到下任美国总统赏识的人。中国官员希望此人能像基辛格50年来所做的那样,打破两党对中国的敌意,鼓励华盛顿与中国接触。
在中国,有影响力人士正在公开讨论,无论哪个人赢得总统宝座,谁能与基辛格的政治家风范、坚定的接触主张以及在危机时刻充当非正式渠道的能力相媲美。
有中国媒体最近推出了名为“寻找‘基辛格’”的系列报道,提到了一些有助于保持两国关系稳定的美国商界领袖、学者和前官员。
中国外交政策专家王辉耀表示,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政治学家格雷厄姆·艾利森会是充当桥梁的基辛格式好人选。今年早些时候,王辉耀对艾利森说:“我们希望你能继承基辛格的精神,成为中美关系的伟大支持者和推动者,当然也是伟大的贡献者。”
艾利森曾警告“修昔底德陷阱”的危险。他是接触的坚定倡导者,认为这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也是避免冲突的需要。“太多美国人感染了对华狂热情绪。”他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人们认为埃隆·马斯克可能是另一个人选,因为这位特斯拉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商业联系,而且他与特朗普的联盟关系也日益密切。马斯克经常提出北京喜欢的观点,比如去年他表示台湾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几乎所有人,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认为基辛格在两国关系中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但在北京,许多人主张保留并尽可能复制基辛格的遗产,避免竞争演变成冲突。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说:“重新找到‘基辛格’不仅是为了找到第二个‘基辛格’。这是中国人渴望找到对两国关系理性、前瞻性的观点。”这也是应对白宫敌意的良方,朱锋表示,“基辛格年事已高时,中国也日益强大,基辛格当时的心态依然相当包容。”
在北京,人们非常怀念基辛格时代。知名学者撰写评论,感叹重建“基辛格式接触”的困难,并指责美国政客为了政治利益攻击中国,“破坏了气氛”。他们仍然把基辛格作为最佳外交实践的典范。
去年7月,基辛格在100岁生日后不久再度访问北京。中国媒体将这次访问称为两国关系暂时回暖的转折点,尽管美国国务院称基辛格是以私人身份出访,并不代表美国。去年11月,基辛格去世,中国官员纷纷表示哀悼,并发表了大量演讲和文章,感叹双边外交中缺少一位“基辛格”。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说:“中国政府更喜欢直接与行政部门打交道,但关系紧张使这一渠道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需要像基辛格这样的人充当‘与船长直接沟通的渠道’。船长们有时无法相互信任地交谈,需要找到一个双方都能信任的人。”达巍承认,没有一个人可以取代基辛格,但可以有“小基辛格”——几个与领导层和政策圈有联系的人,可以帮助稳定关系。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张与北京多接触,会长斯蒂芬·欧伦斯认为,中国寻找“基辛格”反映了对“政府间渠道不再奏效”的担忧。欧伦斯说:“不管是哈里斯还是特朗普,他们都需要非政府渠道进行沟通,就像基辛格几十年里所做的那样。”(作者克里斯蒂安·谢泼德、卡特里娜·诺斯罗普,乔恒译)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