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孙蕙 华姝
“饮水思源”,顾名思义是喝水的时候想到水的来源,比喻人在幸福的时候不忘掉幸福的来源。
黔东南州凯里市白果井街道有一个由搬迁群众自己命名的社区——思源社区,寓意为:吃水不忘挖井人,享受党的好政策,搬出穷寨子,住上好的房子,永远不忘党的恩情。
10月18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思源社区时,“老吾老驿站”里歌声嘹亮,郑春香和老姐妹们正在排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舞。
“我们都会唱这首歌,之前有老师专门教。”郑春香指着木架上摆放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曲谱说。眼前的郑春香开朗健谈,一头齐耳短发,身姿轻盈,很难想象她已年逾古稀。
“刚搬来时,我害羞得很,别说跳舞了,就是在社区散步都不敢主动跟人打招呼。”郑春香捂嘴笑道,“社区建‘老吾老驿站’让我们聚在一起,现在大家都很熟了。”
思源社区是一个跨区域搬迁、多民族融合的安置小区。6年来,这些来自不同地方,且民族和生活习俗不同、语言不通的群众,已打开心扉,成为和睦共处、团结友爱的“一家人”。
转变背后是当地党员干部、群众深感党恩、铭记党情的“双向奔赴”。
时间回到2018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州16个县来自18个少数民族,近3000户群众共13044人搬出大山住进了城里。
人住下了,心是否也安定了?
“刚开始,很多群众都不适应,我们上门宣传政策,因为语言不通,没法沟通,群众之间相互交流也困难。”见此,同为搬迁户的思源社区党委书记周乐祥,既心痛又自责。
“先攻语言关。”多次遍访后,思源社区党委书记周乐祥和社区“两委”干部商议决定。很快,“社区夜校”在白果井街道党工委和思源社区党委的共同努力下筹办起来,不仅教群众唱歌、跳舞,还教他们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一段时间下来,语言通了,工作顺了,群众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思源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雷安珍说。
既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为帮助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思源社区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帮群众交一次水电费、坐一次电梯、乘一次公交、逛一次超市等“七个一”志愿服务;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组织群众欢歌畅舞;开展“新市民·追梦桥”等感恩教育活动,组建政策宣传专班,教育引导群众感恩奋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文化书屋、文化长廊等20个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通过一场场宣讲、一次次活动开展、一件件实事办理让群众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看着大家从最初吵着“要搬回去”到现在感慨“还是这里好”,周乐祥直言,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干部千方百计做好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众自觉支持社区工作,参与社区治理。
68岁的老党员周泽林利用社区老年协会会长的身份,教群众唱红色歌曲,同时,自编自创歌曲,组织在社区传唱,引导日子越过越幸福的群众不忘党的恩情。
“没有党的好政策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拿着厚厚一叠自己收集整理的歌曲集子,周泽林老人感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聚焦让群众“能就业、促增收”,思源社区积极引进旭扬服饰、双喜炜益等5家企业入驻,通过建“扶贫车间”“社区工厂”让搬迁群众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促进情感、生活、就业“三融入”。
“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综合保障,专注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渠道,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有期待,日子越过越红火。”作为一个因易地扶贫搬迁才建立的街道,白果井街道党工委书记徐业海道出街道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