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习时报
在近年来的一些地区冲突中,某些型号的先进舰艇在实战中暴露出防空弹药不足的问题,引发对于“激光武器耗费重金却为何迟迟不能落地”的质疑。十几年前,有的国家视激光为“改变世界格局的工具”,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但直到现在,这些激光武器还没有投入实战,其可担负的作战任务十分有限。
有的军事大国防务部门也承认,此前对激光武器发展的判断过于乐观,现实证明想要将其投入实战还面临大量的技术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激光武器作用不大,也不意味着军事大国会放弃相关装备研发。根据相关报道,一些国家的海军仍然看好激光武器,但广泛部署定向能舰船防御系统还需要数年时间。军事大国将聚焦目前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舰载固态激光武器的研发和应用,其主要发展方向将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提高抗干扰能力。随着射程的提高,激光武器照射到目标的激光束功率密度也随之降低,毁伤力减弱,导致有效作用距离受到限制。激光武器使用时还会受到环境影响。例如,在稠密的大气层中使用时,大气会耗散激光束的能量,并使其抖动、扩展和偏移。恶劣天气(雨、雪、雾等)和战争烟尘、人造烟雾对其影响更大。因此,舰载固态激光武器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将是如何增强抗干扰能力,进一步放大摧毁目标的威力。
二是进一步改进跟踪瞄准系统。激光光束不仅要照射到目标,还要精确、稳定地聚焦到目标的某一薄弱部位,如无人机尾翼、导弹导引头,这就需要高精度以及高稳定性的瞄准跟踪系统。由于目标飞行速度很快,激光束不仅要瞄得准,而且要能在目标上锁定一定的时间,因此对瞄准与跟踪系统的要求很高。从现有的报道看,未来有些国家的海军将会进一步改进跟踪瞄准系统性能,增进与舰艇作战系统、火力控制及信息装备系统的融合和对接,提高跟踪与瞄准精度。
三是提升抗“饱和”攻击能力。根据公开的资料,激光武器必须瞄准目标并聚焦几秒钟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达到烧毁效果,这意味着它一次只能射击一个目标,缺乏应对“饱和”式攻击的能力。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军舰通常会同时面临来自多个方向的无人机“蜂群”等目标的“饱和”式攻击,如果用激光“照”一次只能击毁一个目标,那就需要在战场上“一个一个地敲”。这不符合未来的战场实际,也很难满足海军在“量”方面的防御要求。因此,从提升舰载固态激光武器作战效果的角度看,如何能做到从多个方位“一照就能扫落一大片”,具有很强的抗“饱和”攻击能力,这也将是大国海军重点努力的方向之一。
四是增强远程硬摧毁能力。从所需功率看,攻击性激光武器所需要的输出功率为10千瓦至兆瓦。如果拦截中小型无人机,激光通常所需功率为10千瓦至100千瓦;对付海上小型舰艇目标,通常所需功率为数十千瓦至数百千瓦;拦截巡航导弹、超音速导弹等远程目标时,功率通常需要几百千瓦甚至数兆瓦。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外军大部分舰载固态激光武器都停留在中小功率阶段,各种激光武器项目仍一直处在200千瓦级别内,距离1兆瓦级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因此,其作战目标仍集中于近距离对付来袭无人机或导弹的红外制导设备,使其偏离原有目标自行坠毁或被其他硬杀伤武器所击毁。用途仅限于自卫(打击无人机、小艇、导弹等),还不具备较大射程硬摧毁能力。对付远程目标,激光武器需要产生1000千瓦至2000千瓦的激光束杀伤目标,离不开大型的初级能源供应装置,武器系统体积庞大,整个武器系统至少也要分装在两三辆重型卡车底盘上,在舰艇上更是难以承载这样的装备。
由于激光武器具有直射性,如果遇到障碍物则攻击效果大减。高能激光采用热能攻击方式,也很难摧毁坚固的目标,进一步限制其作战任务。激光武器系统在发射激光束时,会瞬间消耗巨大的电能,现有的供电系统无法保证连续发射的要求,即便是大型军舰也难以保证这种巨大的电力需求。除此之外,高能激光武器的散热也是一大难题。功率越大,激光发射产生的废热问题就越严重,这些废热如果不能及时冷却掉,将严重危害激光武器系统内部对热量敏感程度很高的各种光学系统的寿命和性能。同时,如果产生的废热较多,会影响激光束的连续性输出。因此,进一步提升舰载固态激光武器的功率、集成度和光束质量,仍然是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
当面对大量“廉价”武器攻击时,军舰迫切需要以更加“廉价”的武器来应对,而舰载固态激光武器或许是大国海军正在寻找的“合适武器”之一。作为一种新概念武器,舰载固态激光武器要真正满足海军的作战要求,还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未来将如何发展,人们正拭目以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