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赵汉琪
编辑 | 张惠清
用AI软件“绘制”自己未来的样子,操控无人机拍摄短视频,体验AR演播室绿幕合成技术,学习中国科学院开发的“郭守敬少年天文课”……这些场景并非出现在一线城市中小学生的生活中,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发起的松果公益项目,将它们搬到了西部的广袤乡村,令那里的孩子也感受着数字与科技的魅力,为乡村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
自成立以来,松果公益项目一直致力于用有趣的视频内容、场景化的互动体验,激发和培养乡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字技能,促进乡村青少年数字素养的全面发展。陕西佛坪、甘肃积石山、贵州湄潭、西藏山南……再遥远的地理距离,在数字技术面前都变得咫尺相邻。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在乐趣中学习,在乐趣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9年,松果公益入选国务院扶贫办评选的“企业精准扶贫专项案例”和广东省委网信办评选的“广东十佳网络公益项目”;2020年,荣获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铜奖;2022年,入选数字中国峰会“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成果展”。为了乡村孩子的成长,松果公益一直在路上。
种下兴趣的种子
松果公益项目发起人、现任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副总裁周晓鹏,仍记得1990年初夏的那天。
那时,他上中学,中午下课铃声响起后,同学们结伴前往食堂,从教室到食堂的红砖路上,除了拿着饭盒来来往往的学生们,路边还蹲着一些衣着各异的人。学校当时正在加固外墙,这些人都是包工队里的农民工。他们刚刚打好饭菜,没有像样的就餐场所,只能三三两两地蹲在食堂墙边吃饭。
周晓鹏拿着热腾腾的饭盒从食堂往教室走,经过一老一少两个农民工,他们正蹲着吃饭。年轻的那个看样子不过十七八岁,一只手捧着铝制菜盆,里面是熬白菜,另外一只手握着筷子和一个已经吃了一半的馒头。
也许是感受到了被注视的目光,那个少年抬头看了周晓鹏一眼。周晓鹏回忆:“那是一个我至今都描述不清的复杂眼神。但想来,在那个男孩的眼里,我是北京重点学校的学生,和他年纪差不多,一身整洁的校服,手里拿着油光发亮的不锈钢饭盒,走向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吃饭、上课。他只是在涂抹外墙的时候,才能透过窗户看到教室的样子。”
那一刻,周晓鹏突然思考,他和那个少年之间生活的巨大差异究竟源于何处?或许最大的原因是,他出生在北京,而少年出生在某个遥远的乡村。那天的午餐吃了什么,周晓鹏记不清了,但那个少年、那个眼神、那个菜盆和半个馒头,让他始终无法忘记。
“不知道那个少年如何了,但现在还有很多乡村孩子的命运依然因为‘生’而不同。”近三十年过去,时移事易,2018年,时任阿里大文娱副总裁的周晓鹏决定和团队孵化一个公益项目,他取名为“松果公益”。项目旨在通过整合阿里集团平台的内容资源和外部合作,为乡村学生提供各类短视频内容、线上直播和线下互动课程,打造“乡村兴趣班”,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对知识感兴趣,对世界感兴趣,对未来感兴趣。
在孵化这个项目的时候,周晓鹏曾和团员成员聊到,尽管无法确定松果公益能改变多少个孩子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也不知道它到底能改变多少孩子的命运,但只要其中有一个孩子因为松果公益而被影响,这个项目都是有价值的。“谁能断言这个孩子不会是未来的钱学森,不会是未来的袁隆平?”
松果公益的理念是为乡村孩子“种下兴趣的种子”。对周晓鹏而言,一个三十年前种下的种子在现在开始发芽,“希望它能长成充实饱满、富有营养的大松果”。
让兴趣课不再缺席
在松果公益项目前期筹备和调研中,团队成员出乎意料地发现,不少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十分完备。项目负责人危晓彤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去四川大凉山腹地喜德县的场景。当时,这里还是四川仅存的七个尚未“摘帽”贫困县之一,而县里的思源实验学校环境却很好:崭新的教学楼,8个室外篮球场和1个室内篮球场,所有教室都覆盖了WIFI,还配备了触屏黑板等,大城市才拥有的先进设施,这里都有。
当和校长马海克启深入了解过后,危晓彤才明白他们的忧虑。“学校的硬件条件很好,但师资力量有很大缺口,49个班只有一个美术老师。”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有新闻报道,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学科性缺编问题普遍存在,教师“万金油”情况显著,教师对硬件设备使用专业性和积极性不足,学生参与度较低。
松果公益恰好为这一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自2018年项目成立,松果公益就以“挖掘、激发和培养乡村学生探索世界和学习知识的兴趣”为愿景,从为6-15岁学生启智而设计的线上课程入手,搭建优质课外兴趣培育类内容聚合平台,以短视频线上课程为切入点、用“兴趣课”的形式为乡村素质教育提供补充。
“兴趣是孩子们感受到学习乐趣和动力的关键。乡村学校的教师资源缺口相对较大,兴趣课就更难以普及。”周晓鹏表示,“阿里集团的内部资源十分丰富,再加上外部的社会力量,松果公益能够高效高质地覆盖许多乡村学校,让更多孩子能够在乐趣中学习,在乐趣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松果智能学习平台”是松果公益为乡村儿童量身打造的集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和互动体验为一体的场景课堂。产品经理负责人刘杰介绍,该平台通过内置各种数字科普知识和数字技能课程、AI应用、学习大模型产品等功能,提升乡村教育人群的数字意识、技能水平和使用效率。
“用户可以通过多端登录松果智能学习平台,在平台内可以选择学生、教师、家长等身份登录,平台会依据用户的身份情况,依次推荐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产品功能。”刘杰举例,如用户选择学生身份,松果平台会推荐以拓展儿童眼界、激发数字技能学习兴趣的课程内容,以聚焦数字音乐、数字绘画、大模型探索和3D建模等方向的数字前沿技术知识,同时通过相应的AI工具,让孩子们输出儿童视角下的数字内容。如选择教师身份,松果平台会向教师推荐以拍照搜题、扫描识别、文件处理以及AI制作课件、讲义,大模型素材制作等方向进行数字工具使用培训的教师技能提升板块。
2019年4月9日,松果公益线下互动课堂第一站落地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的晓坝镇学校和黄土镇仁和中学。松果的线上影音课程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分为英语、科普、自然、美学及我的祖国五大分类,十几分钟的视频既可以在课堂上应用,也能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晓坝镇学校校长张京艳说:“农村孩子能够足不出户就了解到来自外面世界的信息,对学科性缺编能够起到弥补作用,对教师的教学也能形成补充,同时丰富了同学们的兴趣生活。”
自2019年4月正式推广开始,松果公益已在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新疆等15个省份(自治区)的130个贫困地区落地,覆盖1300所中小学校,课程总点击量达2000余万次,70余万名师生受益。
系统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
今年5月17日,松果公益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友谊二小开展了主题为“我是未来小导演”的“松果数字素养新媒体训练营”活动。项目运营负责人刘猛介绍,此次活动是突破传统教学框架,聚焦数字素养提升的一次新尝试。不仅教会孩子们了解数字技术的前沿知识和大模型产品运作原理,也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使用摄像机、AI视频编辑软件等专业工具,引导他们学会用数字语言表达思想,激发孩子们的内容创意。
通过分组活动和4小时学习实践活动,孩子们共同制作了多部短视频节目。他们关注的话题从校园霸凌、同学互助到乡村图景、家乡人文,涵盖了乡村儿童生活学习的种种场景。“当孩子成为故事的创造者,他们的视角十分纯真可贵,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技术,更学会了观察、思考与表达。”回忆当时的场景,刘猛和同行的工作人员都看到了乡村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无限的想象力和对数字创作的憧憬与向往。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素养已成为青少年必备的核心能力。这不仅关乎他们的个人安全和未来发展,更是他们融入社会、与世界对话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副主任祁雪晶提到,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下,北京师范大学一直在教育、心理、新闻传播等学科聚焦如何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
刘猛介绍,松果公益联手北京师范大学乡村数字素养研发中心,以松果公益2022年发布的《我国乡村数字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为依据,共同研发了针对乡村儿童数字素养的全新系列课程《松果数字素养提升课》。通过对乡村学生进行前期的调研、硬件捐献和分年龄层的活动课程设计,让不同地区的乡村儿童都能体验数字技术的奇特魅力。
去年8月,祁雪晶跟随松果公益项目,来到四川凉山昭觉县的昭觉中学、格乌乡中心校两地,围绕青少年网络学习、青少年网络技能、青少年网络信息辨别、青少年网络安全等主题,为当地四、五年级学生带来数字素养教育公益课程。
课堂上,祁雪晶提问:“在你们心中,手机和网络意味着什么?”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而其中一个女孩回答:“手机是我的父亲。”这个答案令在场所有人都震惊。祁雪晶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是不是沉迷网络、离不开手机,可女孩流着眼泪继续说:“我爸爸去世了,去世之前给我留下了手机,里面能听到他说过的话,让我感到他仍然在我身边陪伴我。我喜欢唱歌,爸爸为我下载了快手APP,让我学习唱歌,以后会有很多人听我唱歌。”
在场的人无不感动,祁雪晶坦陈:“当前社会舆论对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颇为诟病,我们需要正视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一刀切’的杜绝是不可取的。除了保护和规范,青少年还需要通过引导和教育树立全面的数字技能和素养。”她介绍,北师大联合松果公益打造的数字素养提升课,是以能力为基础,以赋权、赋能、赋义的价值观,采用能力导向和项目式学习方式进行,从发展中保护,从保护中发展。“这种方式更适合当前的青少年和特定群体,适合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情以及整体时代背景。”
他们是孩子和数字网络间的桥梁
2018年,蒋伟从甘肃政法大学毕业,以特岗老师的身份来到新疆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中学,担任8年级的语文老师。
在蒋伟看来,学校的条件不错,跟内地相差不大,但师资力量稀缺,“每个老师不但要带很多班,跨科教学也是常态”。与师资匮乏相比,更让他揪心的则是孩子们对外界的了解太少了。“全校4000多个学生,大多数学生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里,去过乌鲁木齐的屈指可数。”
蒋伟接到通知,学校要引进“松果公益”课程,由他负责具体执行。“当时心里其实有些抵触,因为不知道松果公益是什么,中学课程任务太重太多,老师人手严重不足,对于从天而降的‘任务’有些排斥。”
当天,带着完成任务想法的蒋伟组织了6个班的学生到大教室看松果公益课程。“视频刚播时,学生们以为是电影,还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很快就看进去了,边看边兴奋地讨论。”虽然听不懂学生们说的民族语言,但从学生们的手势表情上,他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开心和激动。
喜欢松果公益课的不只学生,课程给学生们带来的欢笑、引发的热烈讨论,让老师们从心底里觉得高兴。蒋伟说,在接触松果公益课程之前,学生们对未来的态度很随意:初中毕业读高中,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就读,考不上就回家干活,很少考虑“未来”和“理想”。但当他们通过松果公益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并进一步有了走向外面世界的想法后,“未来”,突然出现了。
2023年8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管秉涛跟随浙江大学第二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这不是他第一次参与支教,大学期间他就曾来过昭觉短期支教,也去过重庆石柱支教。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逐渐认识到西部贫困地区青年教师的缺乏,从而坚定了再赴大凉山,扎根祖国西部的决心。
昭觉分团有六位成员,管秉涛任团长,承担昭觉县民族重点寄宿制小学四年级十二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也积极组织开展多种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拉近支教团与当地之间的距离。松果公益数字素养课,成为支教老师们的有力抓手。
给管秉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堂《如何用AI设备进行绘画》的松果数字素养课,孩子们拿到了通过AI扫描提取的制作精美的敦煌线稿,展开二次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画笔为九色鹿、飞天、藻井等敦煌经典画作涂上新色,创作自己眼中的敦煌。
当管秉涛用松果公益平台给孩子们展示敦煌壁画原有的色彩,并向他们介绍这是来自几千年前的画时,孩子们发出了一阵惊叹声。视频中,敦煌壁画动起来的场景,非常震撼。讲解过程中,孩子们屏气凝神,全神贯注,管秉涛笑言:“很惭愧,我的数学课上很少有这种情景。”
当地彝族孩子们绘画多以黑、红、黄等为主,这与他们的民族服装也类似。当看到这些颜色五彩斑斓的生动变化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开始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也在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的种子。
像蒋伟、管秉涛这样与松果公益合作的志愿者,约有数百人。年复一年,他们或通过长期帮扶的形式,或通过云支教的形式,成为乡村孩子和数字网络间的桥梁。松果公益还会带着不同专业的优秀老师,每月将松果互动课堂落地到一个欠发达区县,持续为乡村学生搭建探索世界的“高速路”,未来,这条“高速路”还将连接更多学校的孩子,让乡村教育的缺失在孩子与世界的连接的“数字鸿沟”中得到弥合。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4年第10期 ]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