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社
一段浮桥,静静横卧在江西于都河面上。
90年前,正是在这里集结,一支铁流不断壮大,穿透漫漫黑夜,跨越重重关山,点燃了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火炬。
8.6万余名红军将士的身影,定格在赣南大地。
正是从这里出发,这群将士告别故土,踏着泥泞荆棘,迎着枪林弹雨,开启了一场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伟大远征。
2019年5月20日,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外的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再出发!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记者在赣南大地一路追寻,看到这片遍洒英烈热血的革命故土,正奋力续写长征新篇章。
使命初心: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登贤县苏维埃政府印”——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一枚特殊的印章引人注目。
历经90载,木质印章上镌刻的9个字依然清晰可见、苍劲有力,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位于中央苏区后方的登贤县沦陷,这枚政府印章由时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钟家瑶随身保管。在突围转移时,钟家瑶身负重伤,冒着杀头危险,仍将印章珍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将其捐给于都县博物馆。
一枚印章,为何要用生命守护?
在长征出发地一路追寻,这个答案愈发清晰:为了心中坚如磐石的信仰,为了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理想,革命先辈无惧牺牲、义无反顾……
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三位赣南子弟倒下……
17棵青松,见证着这段红色岁月。
“见松如见人”,90年前的一个夜晚,瑞金黄沙村华屋自然村,17位青年告别家人踏上征途,出发前,他们相约栽下17棵松树。
青松年轮,一圈又一圈向外延展,但华屋人最终未盼来青年归,只有短短的一行“北上无音讯”,书写在烈士丰碑上。
村后山坡上,青松已苍翠繁茂。66栋白墙黛瓦客家新楼拔地而起,曾经数代人住的透风漏雨土坯房已变为“华屋”。
“当时爷爷们出发前,憧憬着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在我们这一代人都实现了。”“17棵松故事”中的烈士之一华钦材的后人华水林说,现在他在家门口承包了8个蔬菜大棚,不仅脱了贫,还住上了新楼房,生活越过越充实。
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解决54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解决近300万山区群众不通电和长期低电压问题……90载后,赣南山乡已迎来巨变。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在推动老区振兴的征程中,一批批党员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带领群众不断破解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痛点。
岁月流转,不朽的是革命精神,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在中央苏区史专家凌步机看来,无论是90年前毅然出发远征,还是新时代带领群众脱贫攻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饮水思源:不忘中央苏区父老乡亲
“乾谷壹百斤”,在江西信丰县新田镇长征历史陈列室内,一张90年前的红军借谷票清晰可辨。
布草鞋收条、公债收据……行走在赣南老区,许多纪念馆都有一张张这样的“红色票据”。
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短短5个月,赣南苏区人民捐出粮食90.6万担、被毯2万床、棉花8.6万斤、布鞋5万双、草鞋20万双等,苏区人民源源不断地把物资送往前线、交给红军。
历经岁月洗礼,票据上的红色印章依然鲜红,记录下军民的鱼水深情。
“在百姓支持下,红军踏上漫漫征途,不断走向胜利。”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馆员张小平说,赣南苏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但由于多种原因,发展一度落后于全国。
2019年5月20日,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
赣州曾是全国较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26.71%。赣州市苏区办对口支援科科长黄磊介绍,2012年以来,赣州市将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
基础薄弱、资源匮乏,一度是老区的代名词。如今,得益于国家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基础设施不断补齐、交通路网持续建设,老区振兴发展走上快车道。
今年5月23日,由水利部对口支援、投资40余亿元的宁都县梅江灌区工程团结总干渠建成试通水。“赣南粮仓”宁都县区域内15.5万亩水稻、果蔬率先用上了灌区水。工程明年全部完工后,将惠及全县22个乡镇农田灌溉和人口供水。
投资16亿多元的赣州瑞金机场将于今年年内正式通航,老区瑞金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作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瑞梅铁路建成后将结束赣州市寻乌县、安远县不通铁路的历史……
江西省苏区办提供的数据显示,12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先后选派六批次367名干部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累计争取重要政策和平台497项、重大援助项目1744个、各类直接支持资金351.54亿元。
赣州市苏区办副主任刘光涛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在老区干部群众接续奋斗中,赣州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向新而行: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90年前,有裁缝手艺的于都人葛接调挑着缝纫机,跟随红军跨过于都河、走上长征路。
谈起90年前爷爷的壮举,葛接调的孙辈葛九长充满敬意:“爬雪山、过草地那么艰难,二十出头的爷爷却挑着100多斤重的缝纫机走了两万五千里!”
如今,“红军裁缝”家乡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于都人民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而且服装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目前于都县纺织服装企业达3850余家,从业人数超30万人。“去年,于都服装还首次应邀参加香港时装节,现场签约和达成采购意向订单金额2380万美元。”于都县副县长杨海峰说。
于都服装产业的蓬勃发展,是老区人民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一个例证。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赣南大地处处涌动着新气象新活力。
2012年到2020年,从百亿元到两千亿元,这是赣州市南康区家具产业交出的产值大跨越“成绩单”。赣州市委常委、南康区委书记何善锦说,从“草根经济”成长为产业集群,南康家具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汇聚全球100多家设计公司、500多名设计师,打造国内最大实木家具制造基地。
眼下,赣南大地橙黄橘绿。最早由赣州信丰县安西园艺场技术员袁守根引进的脐橙苗,如今已长成老区人民致富的“当家树”。去年,赣州脐橙种植面积达194万亩,带动上百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数据显示,2023年,赣州地区生产总值达4606.21亿元,是2011年的3.4倍,赣州在全国排位由2011年的第108位上升到第62位。
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段屋乡金屋果业基地,果农收获赣南脐橙(2023年11月1日摄)。新华社发
以创新赋能,在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赣州市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速产业升级和人才聚集。
目前,赣州市拥有国家级科创平台20个。随着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中国稀土集团总部落户赣州,大院大所、央企总部入赣取得重要进展。加强引才聚才,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全职引进海内外知名高校博士50余人,全市引进培养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700余人……
老区不老。昔日长征出发地正激情满怀迈向新征程,不断焕发新生机、展现新气象。
文字记者:胡锦武、闵尊涛
视频记者:黄和逊、彭菁、胡锦文
海报设计:李梦帆
统筹:金地、吴建路、方思贤、王文源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