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垃圾难题待解 可循环包装成新方向

快递垃圾难题待解 可循环包装成新方向
2024年10月20日 08:00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改革报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星网电子商务创业园一家快递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分拣、扫描出库等工作。新华社发 谭云俸 摄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星网电子商务创业园一家快递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分拣、扫描出库等工作。新华社发 谭云俸 摄

□ 本报记者 白雪

淘宝与京东两大电商巨头在今年“双十一”首次实现同步开启,活动时间提前至10月14日,较往年10月24日前后开启预售活动整整提前了10天。此次“双十一”开启时间最早、跨度最长、玩法更多样、平台互动更深入,以全新姿态拉开帷幕。然而,随之而来的快递垃圾问题不容小觑。为应对这一挑战,可循环快递包装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人们期望通过多次循环使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持续投入可循环快递包装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首次强调“积极推广可循环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同年底,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可循环快递包装的应用规模目标,要求“2022年数量达到700万个,2025年达到1000万个。”

2023年,国家邮政局重点实施绿色发展“9218”工程,明确“到年底前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的邮件快件达到10亿件”,这一目标在2020年侧重强调快递循环箱应用个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循环快递包装的利用率。同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邮政局等八部门发布《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同城快递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比例达到10%”的目标,对可循环快递的使用场景——同城及该场景下的使用比例提出了要求。

全国各大快递企业、电商平台、快递可循环供应商都在积极探索,持续投入可循环快递包装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以京东为例,目前京东推广了4种类型的循环快递。京东物流资深包装专家郭润介绍:“一是生鲜冷链的循环包装,采用循环保温箱配合循环编码模式使用;二是常温下替代纸箱的循环箱,采用PP材质,目前主要在海南等地投放使用;三是循环集包袋,是在整个分拣转运过程中使用的循环容器;四是周转容器,也是基于快递作业模式的调整新推出的一种模式。”

据介绍,自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以来,京东每年都会投放新的包装替代旧的包装以进行迭代。每年固定使用的循环快递箱约为90多万个,使用次数超过7000万次。循环集包袋一年的投放量则在930万个左右。近年来,这些数据在逐步上升。

郭润直言:“京东每年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的快件数量大概占总订单数量的1%~2%。”但需注意的是,整个快递体系中还有40%左右的快递采用了原发包装和二次包装。若排除这部分,数据会有所提升。不过,由于可循环快递在整个快递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每年的变化不会太大。

作为头部快递企业,顺丰集团也在持续投入可循环快递包装。顺丰集团包装研发创新负责人路鹏介绍,顺丰自2015年推出第一代冷链保温箱后,积极推进循环包装容器的创新研发,开发出适合19种场景的系列包装。2023年,顺丰投放冷运循环箱约4000个,循环围板箱3万余个,“丰多宝π-Box”循环包装箱超过129万个,累计循环使用次数达2000多万次。

深耕循环包装领域的知路科技重点在于研发。其技术研发总监郭鑫介绍,知路科技自2019年开始致力于可循环快递包装的研发,已开发的包装产品分为五大系列,包括套叠款循环箱(如京东青流箱)、折叠款循环箱、针对高端场景的(如京东“京尊达”)牛津布款循环箱、能适应自动化打包线的自动打包款产品、针对政务类的循环箱(车牌箱/公文箱/档案箱)。

脱离特殊场景应用循环快递包装将会增加成本

2021年,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电子商务、快递业发展特点的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模式,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决定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在《关于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的指导下,京东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尝试了可循环快递箱试点工作。

“学校有一个好处,基本不需要把快递送到宿舍,而是在驿站进行取件、拆包,所有的箱子都会留在驿站,不需要上门进行一一回收。”郭润表示,“但依赖于‘学校’这个特殊场景,主要靠第三方(驿站)的回收能力,试点难以大面积复制。”

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有很多政策性场景适合开展循环试点。该街道的小区有成熟的基于垃圾分类的回收站点,快递箱会集中在此统一回收。此外,这些小区还有相应的垃圾分类回收App,居民可通过App下单要求上门回收。这大大降低了末端回收循环快递箱的难度。

在海南,京东也基于政策要求开展了试点工作。这些试点未进行新模式探索,而是与传统模式一样,由快递员上门配送,再由快递员自行回收。

郭润坦言:“这3个试点中,前两个非常依赖于特殊场景,难以广泛复制。海南采取的传统模式则非常依赖快递自己的意向和能力。开展传统模式下的循环快递会带来高额成本。快递员送货时还需考虑如何取回快递箱,若收件人不在家,要再跑一趟专门去取,不仅人力成本高,可循环快递箱的丢失风险也很大。”

若想在生活常见场景(住宅、办公楼、商业集群等)应用可循环快递包装,脱离特殊场景,将会增加成本。由此可见,目前的回收方式并不利于可循环快递包装的规模化应用,亟需形成一个全行业的回收体系,并配套建设更加高效的回收设施。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段华波表示,可以成立专门做回收的主体——该主体比如可以由行业协会牵头,有了全行业能共享的、健全的回收体系,能实现可循环快递包装的投放和回收,就能够降低成本。

政府、行业和消费者的努力缺一不可

作为一次性快递包装的绿色替代方案,可循环快递箱能帮助行业加速绿色转型,而要想进一步推进可循环快递箱的大规模使用,政府、行业和消费者的努力缺一不可。

为了进一步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郭润认为需要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二是政策可以支持社区做配套支撑。

路鹏提出,希望政府有明确的激励政策,企业达到政府要求后,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扩大应用规模。“如果可循环快递包装既便宜又好用,企业肯定会自驱使用起来。”在路鹏看来,“基于企业现在面临的经济压力,我们很难将资源都倾斜给可循环快递包装,因为前期投入成本非常高、管理难度也大,循环管理系统建设、物料投放调拨运维、研发试错创新成本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政府能给予资金和资源支持,帮助企业平摊成本,企业就有推广的底气和动力。”

郭鑫建议,各相关方尤其是品牌方应在理念上达成一致,认识到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能真正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如果品牌方能先行动起来,带动上下游链条,就能更好地解决后续问题,让消费者逐渐树立绿色包装意识。在各方达成共识后,希望多主体共同推动。例如,政府的补贴机制不仅要考虑运营企业,也应考虑生产企业,给予更多激励,让企业更有动力承担更多责任、开展更多工作。再如技术方面,希望能有好的伙伴共同探讨、一起开发。

同时,需要提升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政府可以进行宣传引导,让公众都有意愿主动参与循环场景。

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提升至关重要。《快递循环包装箱》推荐性国家标准已于今年6月正式实施,通过标准实现全行业规格统一、选材统一,这是一大进步。但在郭润看来,整体运营模式的标准化和可循环快递包装的共用更为重要。循环快递箱的推广需要打破当前快递企业各自使用自家包装的局面,实现不同快递企业共用循环快递包装,这是提高包装循环效率的关键。同时,需要做好整个快递体系的循环模式建设和能力建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快递循环包装箱 快递 京东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25 健尔康 603205 --
  • 10-22 科拜尔 920066 13.31
  • 10-21 强达电路 301628 28.18
  • 10-18 科力股份 920088 7.32
  • 10-18 拉普拉斯 688726 17.5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