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020/771/w805h766/20241020/94ec-80c983bc3437ae94d54aeaddde6c0cd0.jp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020/172/w400h572/20241020/79f8-5c1fc7750caffd2b7283a7ffe5b89039.jpg)
□徐 可
《橘豆的茧》是近年来的主题出版佳作,也是邹超颖的转型之作。《橘豆的茧》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更涉及到很多沉重的成人话题,譬如生死、失业、家庭矛盾等,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范畴,也为作者的写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非常难得的是,作者举重若轻,轻松地处理好了这些难题,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作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始终从儿童本身出发,围绕“童”字做文章。
呵护真诚的本心
儿童文学作品要有童心。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必须牢记我们书写的对象是儿童、读者对象主要也是儿童,所以一定要有童心。童心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不掺杂任何虚假的纯真,是人内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间萌动的天真。
本书是从一个9岁小女孩橘豆的视角展开叙事的。无论是爸爸的下岗再就业,还是表哥石头面对家庭的破裂直到最终阖家团圆,或者好友艾佳与组合家庭之间从隔阂到和解,这一系列社会问题、家庭问题,都是通过小女孩橘豆的眼睛呈现出来的。以一个9岁小女孩的认知水平,她无法完全理解这一切,正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如果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来书写这一切,超越了儿童的认知水平,那就显得失真,也离小读者更远。
有的作家不会说孩子话,也不会说孩子听得懂、爱听的话,他们笔下的孩子就像一个个小大人。我读《橘豆的茧》,有时感觉语言不是那么完美娴熟,但是转念一想,这正是孩子的语言,就是周作人所说的“说着孩子气的话。”什么叫“孩子气的话?”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的话往往是不准确的、不周全的,常常能引得人哭笑不得,这就是孩子气。儿童文学作家在语言上除了要追求优美凝练之外,还要注意保留孩子的语言特点,要有孩子气。
寓教于乐,尊重儿童的情趣
儿童文学作品要有童趣,就是“儿童的情趣”。有人认为,评判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有趣与否。孩子的特点之一是喜欢玩,喜欢有趣的东西。那么,怎么让作品变得更有趣呢?邹超颖在《橘豆的茧》中,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营造了一种有趣的氛围。
一是通过描写场景、气味营造趣味。作品开篇,就通过城市早晨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露珠还在草芽儿上滚动,空气中散发着江水沉淀了一夜的味道。橘豆蹦跳着出了门,上了街。路边摆满了早点摊子,芝麻酱香、炸油饼香、糊汤粉香……这些气味唤醒了这座城。”这些气味不仅唤醒了这座城,也唤醒了读者的味蕾,让人感受到一个热气腾腾的城市就在眼前,吸引我们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后面紧接着描写了一位叔叔大口吃着热干面的情景,和另一位大叔炸面窝、炸麻团、炸油条的情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
二是通过人物语言营造趣味。人物语言要鲜活生动有趣,通过语言来营造喜剧的效果,是文学作品的常用手法之一。比如“李橘豆的脑袋被门夹了”,原意是骂人笨、不聪明,但是如果平铺直叙,就没有喜剧的效果,也失去了童言童语的趣味。作家要特别重视语言的训练,考虑到儿童文学作品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对作家的语言功夫要求更高。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是准确、合适,恰如其分;第二个层次的要求是要生动、活泼,兼有趣味;第三个层次的要求是要优美、典雅,引人深思。对照这三个要求来看,《橘豆的茧》的语言比较讲究,也是比较干净的。
三是通过讲述故事来营造趣味。利用故事的巧合、人物的误会来达到喜剧的效果,这也是作家常用的手法之一。像《毒蘑菇》那一节,大舅和大舅妈刚刚和好,大家稍稍松了一口气,可大舅妈吃了橘豆采的蘑菇煮的面条后,肚子剧痛,口吐白沫,被送进医院。还好没有生命危险,只是虚惊一场。这个桥段的设置为故事情节的推进制造了波折,让故事更加丰富、更加耐读。儿童文学故事切忌写得过于严肃、过于死板,板着面孔,令人生畏。虽然,《橘豆的茧》涉及的家庭和社会问题都是比较沉重的,但是读起来并不沉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较好地拿捏和把握了作品有趣的尺度。
让孩子们在童真中成长
儿童文学作品要有童真,不脱“儿童的天真稚气”。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儿童文学作家们要抱着同样真诚的态度来为孩子们写作,要展示世界的真善美,更要敢于向孩子们展示社会的复杂、矛盾甚至是阴暗面。通过作品,让孩子们加深对社会、自我的认知,向他们展示更加多元化的世界,助力他们的精神与审美成长。《橘豆的茧》的可贵之处在于敢于揭示、直面社会的复杂多元,不回避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体现了作家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揭示问题和矛盾并不是要让孩子们绝望,而是要让孩子们看到新的希望。作家用橘豆养的蚕成长、蜕变、破茧这一积极向上的过程作隐喻,一一化解了三个家庭所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