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林海“千里眼”“活地图”

愿做林海“千里眼”“活地图”
2024年10月13日 05:01 北京日报客户端
  刘军介绍三代望海楼的变化。 本报记者 李如意摄
  刘军介绍三代望海楼的变化。 本报记者 李如意摄  刘军介绍三代望海楼的变化。 本报记者 李如意摄

  本报记者 李如意

  秋日的塞罕坝一片金黄,季节交替让这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记者日前随2024年承德市“我是家乡代言人”第一批线下走访活动来到位于承德围场县的塞罕坝。浓雾笼罩下的塞罕坝能见度不足30米,白茫茫一片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仙境”中,一块刻有“月亮山”字样的大石头慢慢浮现出来。再向上步行,爬至山顶,便是月亮山望海楼,这里是夫妻瞭望员刘军、王娟值守的地方。

  望海楼“望”的不是大海,而是林海,确切地说是观察火情隐患。整个林场有9座望海楼,分别处在9处制高点上。瞭望员的职责就是居高临下查看林海的安全。

  刘军向记者介绍,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虽然看不到远方,但这意味着室外空气湿度大,火灾等级较低。作为“林二代”,刘军的生命轨迹与这片林子紧密相连。从1992年进入林场,到1998年主动请缨驻守偏僻的检查站,再到2008年转战小光顶子山望火楼,直至如今在月亮山望海楼从事瞭望工作。

  进入秋季,可不是每天都能赶上大雾天气。十月份更是防火最关键的时期,国庆节他与妻子王娟坚守在瞭望员的工作岗位上,紧绷神经,时刻关注林海发生的一切。

  “白天观烟、夜间望火”是刘军夫妇的日常。在二十多年的瞭望工作中,刘军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特别是在高火险期内,刘军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他以15分钟一次、夜晚1小时一次的频率不间断瞭望、记录、报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火情瞭望工作。就是这单调机械的瞭望工作,成就了刘军“千里眼”和“活地图”的本领。对林区的沟沟岔岔、林相河流都了如指掌,辖区哪里是火险高发区,哪里是瞭望死角,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刘军的视力极好,裸眼状态下就能看到25公里以外的情况,再配合望远镜能看到七八十公里外。长期的工作积累,让他找到了很多“土办法”,瞭望过程中,要准确区分烟和沙尘,“一看颜色,二看移动速度。烟一般是黑色和白色,移动慢,而且下半部分有‘根’不动;相比之下,沙尘是黄色,移动速度很快。”

  望海楼的3楼是瞭望层,这里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一本页脚微卷的笔记本,这是《月亮山望海楼瞭望记录》。随机翻开一页,9月26日每个时间点都写着“正常”。像这样的记录本,30多年来刘军已经记了70多本。

  这些年,用卫星图做的“方位图”成了刘军的新伙伴,哪里有了火情,可以更精准地汇报。他说:“没有方位图的时候纯凭经验,现在用这把标尺一比,角度很精准,再结合比例尺,风险点位的小地名就都清楚了。”

  月亮山望海楼海拔达到1900米,居高临下,这样的地理环境让望海楼与世隔绝。从望海楼到最近的乡有20公里路,刘军10天左右下一趟山采购生活用品。为便于保存,他们专买不易坏的土豆、白菜、洋葱等。大雪封山时,林场场部送物资也只能送到山梁下,夫妻俩再一点点背上来。他们一片心都在山上,全部融入守护那片林海。

  “最让我自豪的就是,这么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刘军的话语中透露出无比的坚定,“我们是以生命护生命,这么些年我一直和林子打交道,只要我还在岗一天,我就会尽我所能,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他说,守护好这片绿是每一位林业人的使命。

  塞罕坝林场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经过三代务林人的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由“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漠,变成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并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

  刘军是塞罕坝几代务林人的缩影,他们见证了塞罕坝从小树林到绿洲的奇迹,他们的每一步脚印都踏在了“绿色长城”的基石上,每一滴汗水都浇灌了这片土地的希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刘军 林海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8 拉普拉斯 688726 --
  • 10-16 新铝时代 301613 --
  • 10-15 苏州天脉 301626 --
  • 10-11 六九一二 301592 29.49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14.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