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21年来充分发挥平台和纽带作用,推动中国同东盟各领域务实合作走深走实,推进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图为第21届东博会展馆人气高涨。 本报记者潘浩 摄
鹏程万里风正劲,斗志昂扬谱华章。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演绎了一段民族史册上的伟大传奇,邕城儿女与党同心、与国同行、与时代同步,绘就了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深入广西考察调研,为广西擘画发展蓝图。南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让这片南疆沃土大放异彩。
75年来,南宁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1950年的1.4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469.06亿元。当前,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加强,服务业贡献日益凸显,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跨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工业是立国之本,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南宁市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聚焦跨境产业融合发展与“向海图强”双向发力,深入落实“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挺起实体经济发展硬脊梁。
从587万元增长到1194.58亿元,这是1950年到2023年南宁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工业发展更是蹄疾步稳,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432.0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98.37亿元,是2012年的1.6倍。
回望过去,工业不断转型升级,推动首府经济提质增效;进入新时代,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为南宁高质量发展进程刻下深深印记。
一颗电池,能“链”出怎样的产业“火花”?在广西弗迪年产45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车间里,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上机械臂上下翻飞“穿针引线”,经过上百道工序的刀片电池在铝合金托盘上巧妙叠加组合,最终成型的储能电池柜“小身板”中蕴藏着“大能量”。
从昔日的“一根火柴、一块肥皂”,到如今薄如蝉翼的电池铝箔、“上天入地”的航天铝合金均能“南宁造”……75年时间里,南宁用一次次跨越、一个个突破对外宣告:向“实”而行、向“新”突围,具有首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南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3%,成为南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强支撑。
这是一场抢抓机遇的创新之变——
在五象新区,数字经济、电子信息、跨境金融等产业快速发展;在东部新城,比亚迪、太阳纸业、多氟多等一批带动力强的知名企业稳稳落户;在“两港一区”,满载货物的中越快速通关班列从南宁国际铁路港奔赴越南河内,“当天开车、当天到达、当天清关”已成为现实……
面对国家赋予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的新定位新使命,南宁市找准自身比较优势,统筹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一体两翼”引领带动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新动能。
这是一场产业升级的焕新之变——
“一块电池”“链”出了千亿级产业集群。“以投带引”推动比亚迪、多氟多等新能源领军企业落地,按图索骥引进贝特瑞、龙电华鑫、宸宇富基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形成集资本、技术、产业、人才和应用场景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南宁成为比亚迪全球最大、国内建设速度最快的电池生产基地。2023年,南宁市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超200亿元,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20.6%,成为拉动南宁市工业增长的最大动力。
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南宁市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产业。近两年吸引南宁泰克、华芯振邦、南宁初芯、水木蓝鲸、南宁清智等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链成群,形成从上游的材料、芯片设计,到中游的封装设计、模组制造,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等半导体产业链。
从“南宁地铁南宁造”到承接海外市场地铁制造。规划建设广西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产业园、南宁轨道科技创新产业园等园区,吸引梅轮电梯、唐山百川、山东朗进等企业签约入驻,初步形成车辆、空调、电扶梯、电气设备等新兴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造纸产业“腾笼换鸟”,引进总投资约200亿元的太阳纸业项目,带来了行业内的头部企业、配套产业以及世界一流的装备技术;铝精深加工产业“老树发新芽”,实现了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鸟枪换大炮”到“大炮变火箭”的跨越式发展。
这是一场由内而外的革新之变——
从共建桂电南宁研究院,整建制引进百余名高层次人才和2300多名研究生到南宁,到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深入实施人才支撑重点产业发展“一产一策”,为产业发展“量身定制”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育措施,再到以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为抓手,建立起“产业立题、企业出题、政府选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机制……创新驱动、产才融合,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据统计,南宁市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7290人,连续多年新增集聚来邕留邕就业发展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超10万人,其中2023年突破15万人,创历史新高。
牢记嘱托再出发。全市上下正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扎实做好强产业文章,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朝着美好未来阔步前行。
跨山越海联通世界 走活开放发展棋局
开放,是根植于广西首府的鲜明特质。
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近海、近边、沿江……突出的区位优势,让人清晰地意识到,南宁的优势在开放,潜力也在开放。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做活广西高质量发展这盘棋,“棋眼”就在扩大开放上。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南宁市坚持以开放促发展,着力建枢纽、强平台,用好用活“东盟牌”,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数字印证着南宁对外开放的质变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进出口总值由2012年的261.8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59.06亿元,出口总值由2012年的158.9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23.05亿元;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揭牌以来,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新增企业超6.5万家,是片区设立前的26倍;中国—东盟金融城入驻金融机构(企业)超550家,是2018年底的26.4倍,连续4年新增超百家。
一项项经济指标,展现出南宁开放发展的澎湃动能。
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成功举办并永久落户南宁,开启了中国—东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交流的“南宁渠道”,推动一系列国家级开放平台落户广西、辐射南宁,让首府南宁的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与日俱增。
如今,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蝶变跃升,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提质升级,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加快构建……改革与开放的征途开启崭新篇章。
开放的南宁,跨山越海、通江达海——
2022年1月1日凌晨0时5分,南宁国际铁路港,一声清脆的汽笛声响彻夜空,RCEP生效后首趟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发车前往越南河内。
互联互通,是扩大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公铁海空联通东盟,是南宁具备的多维度交通优势。如今,南宁至越南北宁、北江已实现公路12小时“厂到厂”直达,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开辟15条国际货运航线通达东南亚及南亚10国,南宁始发的跨境班列货物运输覆盖越南、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南宁南站至越南河内安员站的运输时间最短仅14个小时。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益最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正加快构建。
开放的南宁,“朋友圈”越扩越大——
“一到南宁,就感受到浓浓的东南亚风情。”前来南宁参加第21届东博会的西安展商刘杰感叹,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在南宁交相辉映,形成了深入的大融合。
在南宁开放发展进程中,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一直是增进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相知相亲的重要纽带。随着“南宁渠道”越走越宽,南宁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在南宁落地,南宁—河内经济走廊友好城市交流大会、南宁国际友城进东博、领事机构看南宁等外事活动接连不断,南宁与东盟国家已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中国和东盟各国民众在这里相知、相亲、相融。
开放的南宁,内外联动、向海而兴——
当前,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的平陆运河项目施工现场,“热度”与“速度”并行。运河建成后,5000吨级海船可从南宁直达东盟,为首府发展向海经济提供强有力支撑。
聚焦国家赋予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的新定位新使命,南宁狠抓“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落实落地,着力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一条“跨境融合”与“向海图强”双向发力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建设提速,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南宁片区规划获批……如今,一批又一批国内外企业正依托南宁的区位优势、渠道优势、政策优势,把相关产业和面向东盟的区域性总部布局到南宁,促进了政策共享、资源共用、贸易共兴、市场共建,共同奏响开放协同发展的共鸣曲。
打开开放大门,南宁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续写跨越式发展的光辉篇章。
生态建设硕果累累 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江河奔流不息,见证了高速发展的足迹;青山巍巍耸立,展现出生态文明的壮志。
从碧水到蓝天,南宁如何书写好生态文章?
扮靓一条河,改善一座城。南宁市按照“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的理念,大力治理黑臭水体。那考河实现美丽蝶变,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水环境治理实现由点及面的跨越,多年来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保持“Ⅱ类水入境、Ⅱ类水出境”。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念兹在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南宁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强化联防联控、监督和考核,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持续强化扬尘、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污染管控……2013年至2023年,南宁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75%提升至98.9%,上升23.9个百分点,“98.9%”这个数值成为我市有监测历史以来的最高值。
不仅治水、治气努力,治土也在下功夫。
全市已具备5150吨/日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700吨/日的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实现建成区原生垃圾零填埋、医疗废物日集中处置能力翻番,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无废城市”建设正融入可观可感的生活场景。
南宁,这颗北回归线横贯而过的南疆生态明珠,不断迸发出新的绿色能量。
大明山,喀斯特地貌与湿润气候巧妙结合,为动物提供绝佳的栖息环境。“目前,保护区内记录有15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好了,山里越来越热闹了。”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这样的思路被运用在南宁园博园矿坑生态修复中。近年来,南宁市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一个个鲜活的生态治理事例拼绘成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
逐“绿”而行,向“新”发力,一方面,比亚迪、多氟多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工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另一方面,传统高耗能工业企业持续推进技改,实现节能增效、降碳减排。
静的山、动的水,诠释了“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南宁市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创建“生态+”复合产业模式,生态产业链从绿水青山间“长出来”,好风光变成村民“金饭碗”。
法律制度,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力量。南宁市颁布实施了扬尘污染防治条例、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大明山保护管理条例、公园条例、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以法律“红线”守护生态“绿线”。
从建立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到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南宁市构建起多元参与、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南宁市将坚持以改革破解难题、求解新题,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南宁篇章。
农业农村谱写新曲 乡村振兴踏歌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重整山河、发展生产,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广袤田野,产业兴旺;青山绿水,生机勃勃。
在南宁,一片片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一户户相继崛起的涉农企业,一个个倾力打造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正提升传统产业“吸金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南宁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粮食、林产品、蔬菜、水果、畜禽、糖料蔗等优势特色产业,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积极打造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加快形成一批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休闲农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服务业等新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粮食、蔬菜、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区第一;水果、猪肉、禽肉、蚕茧产量居全区第二。
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南宁市突出生态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在品牌培育、包装设计、市场开拓上精准发力,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培育了“南宁火龙果”“南宁香蕉”“武鸣沃柑”“横州茉莉花”“横州茉莉花茶”“横州甜玉米”“马山黑山羊”等名声响亮的“邕”字号品牌,品牌农产品畅销国内外,“邕系”农产品出乡之路不断拓宽。
好山好水,遍地农珍。沃柑、火龙果、茉莉花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
“武鸣沃柑”是南宁响当当的农业品牌之一。10年间,武鸣沃柑种植面积从不足百亩迅速发展至如今的46万亩,武鸣区成为全国沃柑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县区。
中国火龙果看南宁。南宁是中国最大的火龙果产区,火龙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南宁横州市拥有全球最大的茉莉花产业基地和茉莉花茶加工中心,有着“中国茉莉之乡”“世界茉莉花都”的美誉,茉莉花(茶)年产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世界的60%以上。
……
截至目前,南宁市农业品牌成功入选广西农业品牌目录超80个,3个地理标志品牌上榜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单,上榜品牌数量居全区第一。“横州茉莉花(茶)”多年蝉联广西最具价值农业品牌。
南宁市创响了一批知名农业品牌,引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达252家;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85个,数量均位居全区第一。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南宁市将聚焦农业强市目标,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让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石榴花开幸福绵长 同心奔赴美好前程
左江与右江在此相遇、碰撞、融通,渐成浩大邕江水系,交汇出一幅润泽生命、绵延不绝的图景。
如同河流汇聚,汉、壮、瑶、苗等世居民族和从全国各地来邕务工经商、就学就业的各民族同胞共同在南宁居住生活。
岁月流转,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发放救济粮和生产工具,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渡过难关,各族人民翻身解放,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捍卫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改革开放后,对口支援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走出各民族互助之路……
75年来,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应对挑战中破浪前行,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团结之花在邕城常开长盛。
水乳交融,互嵌式社区环境结构日益形成——
“壮家生来爱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声声伴酒喝,春夏秋冬都快乐,嗨嘹嘹啰,嗨嘹嘹啰,嗨幸福嘹嘹啰……”在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居民相聚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歌唱赞颂幸福生活。“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每周都会组织文体活动,居民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其乐融融。”蟠龙社区居民刘坚说。
在良庆区蟠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雁琳看来,社区是各族群众的“连心桥”,也是各族群众办理多种事务的“服务站”,要通过真诚服务,让生活在蟠龙社区的群众感受到温暖。
多民族聚居社区在南宁并不少见,互嵌融居成为各族群众的平常事。“来到南宁都是老友”,南宁市保障来邕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
西乡塘区中华中路社区地处南宁火车站繁华区域,是流动人口汇集地。辖区内,汉族、壮族、维吾尔族、回族、朝鲜族、满族和水族等10多个民族和睦共处,该社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为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南宁市将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有机结合,着眼服务、创新治理,构建民族事务服务体系,营造多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借鉴。
亲如一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新气象——
南宁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走在前、作表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连续两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如今,“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邕城”的新面貌已然呈现。
截至目前,南宁拥有14个(次)国家级和44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7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个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南宁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团结奋进,齐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谱写首府南宁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总值班:磨锋 杨乐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李静 韦静 胡光磊 杨盛 郭少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